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标准(新能源汽车)

课程标准(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新能源汽车
适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
1、前言
1.1 课程性质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作用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与发展,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为其学习公交客车技术课程打下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本课程的具体设计是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背景,共包括动力蓄电池与储能装置、能量管理系统、电动机驱动与控制系统、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等5个学习模块。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以上学习主题的需要循序递进,以满足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72学时。

2、课程目标
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构成;掌握新能源的种类及特性;知道纯电动汽车的基本结构,掌握其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并达到以下具体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能掌握新燃料汽车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的结构
●工作原理能认识到燃气安全的重要性
●掌握它们常见故障、日常维护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教学活动参考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教学条件等综合分析进行,积极贯彻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形成“做学一体”的课堂教学活动。

下面列举两个教学活动设计供参考:
5、实施建议
5.1 教材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2)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以任务引领型工作项目为载体,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项目活动组织编写内容。

项目活动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教材应图文并茂,循序渐进,讲解清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城市燃气概况的认识。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在本标准基础上有所拓展,将城市燃气的新发展、新成果及时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在教材编写中要突出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以适应燃气行业发展的需要。

(6)教材中专业技术的专用英文名词应提供中文注释。

5.2 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2)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实例,理论结合实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4)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思考、实践、讨论、交流、评价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独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5.3 教学评价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等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3)应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技术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给与特别鼓励,要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5.4 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
(1)注重实训指导手册的开发、应用。

(2)开发适合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同时,建议加强该课程常用教学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数据库,努力实现学校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共享,以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

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构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4)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企业资源,加强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5)建议设立本课程实训室,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验实训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