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4期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No.4 2009 (总第111期 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Financial Administrators Serial No.111 教育教学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比研究许佳佳1,成东2(1.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2.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摘要:中西方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思维方式的哲学基础等差异使得不同的社会群落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
研究价值观在不同民族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性,帮助英语学习者增强文化的差异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价值观;哲学基础;语言中图分类号:H3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68(200904-0060-04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研究自1958年美国学者Eugene Burdick和William Lederer合编的《丑陋的美国人》(The Ugly American和次年同样是来自美国的著名学者Edward Hal 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分别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各大领域的广泛关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民族交际学家及社会语言学家,乃至哲学家都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对跨文化交际逐步开展研究,使跨文化交际学成为一门综合多领域的人文科学。
跨文化交际学以各国文化及其交际习惯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任何语言都是一定文化的反映,同时都会折射出一定的价值观念,表现出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的密切相关。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取向不同或是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而引起交际活动的短路,所以熟悉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对于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价值观的涵义Michael Prosser 对于价值观是这样叙述的: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
所有的人都有价值观它是最深层的文化表现,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学者们都认为价值观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价值观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是文化深层的主旋律,是区别不同文化的标准。
它同文化其他因素之间是纲与目、深层与表层的关系。
文化依附于本族的价值观,价值观是理解和解释文化的金钥匙。
从微观角度说,价值观是人心中的一个深层的信念系统,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构成个人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制约着人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无形而有力的世界;从宏观角度说,价值观是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社会对应该提倡什收稿日期:2009-01-18作者简介:许佳佳(1983- ,女,江苏连城人,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言文学;成东(1958- ,女,山东淄博人,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言文学。
么、应该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
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观念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
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表现中西方价值观受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个体化和集体化意识、对权利分配差距的不同态度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人们运用语言行为及非语言行为进行交际的活动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1.个体化和集体化意识。
中西方价值观在这方面的差异尤为明显,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个人价值至上是整个西方文化的特点;社团价值至上是整个东方文化的特点。
(1西方人的个体化意识。
西方人非常重视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取向,强调“自我”,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强烈的肯定和突出自我的色彩,这种观念可以在英语中大量的以ego和self (自我组成的词组中体现出来,如: egocentric(自我中心的, ego ideal(自我理想化,ego trip (追求个人成就,ego-defense(自我防御; self-control(自我控制, self-confidence(自信, self-made (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 self-reliance(自立,self-fulfilling(自我实现,self-help(自立,self-image(自我形象,self-interest(自身利益,self-protection(自我防护,self-respect(自尊,self-seeking(追求个人享乐的等等。
英语中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个人与命运抗争的谚语也不少: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 He travels the fastest who travels alone. 西方这种肯定的突出自我的思想意识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敢于标榜和突出自我,敢说敢为,敢于表现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的进取精神。
在美国人看来,中国人不习惯公开个人观点,是因为中国人分不清“对事”与“对人”的区别。
西方人发表个人见解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争议双方心里都清楚,在会上争得面红耳赤,会后可能还是一对好朋友。
此外,英美人对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宗教信仰等的种种禁忌,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因他们身体力行个体主义,个体化意识根深蒂固的缘故。
(2东方人的集体化意识。
东方文化崇尚社团价值,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因此这种价值观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儒教极力推崇社会的有序与和谐;佛教也往往把个人看成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
孟子把道德、善作为人的真实本质,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复兴,甚至可以牺牲个人自由来保障社会的利益。
中国的很多谚语都体现了这种价值取向:“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的椽子先烂”等等。
人们不愿意发表不同的意见,要维护融洽、避免分歧,凡做事前都要考虑别人的看法。
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另外,中国人私事观念不强主要是传统群体生活中不分彼此留下的遗迹。
在西方人眼里视为“隐私”的事情,在中国人眼里却是关心他人的具体体现。
如前文中提到的询问别人的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体重等都属于很正常的事。
而在西方干涉侵犯别人隐私是难以容忍的,也是最可憎恨的。
2.对权利分配差距的不同态度。
中西方对社会阶级和权力分配不平等现象持有不同的态度。
汉语中许多复合词排列的先后顺序就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尊卑”观念。
如:天地、日月、国家、君臣、父子、长幼、男女、老少、夫妇、官兵、干群、师生等等。
中国人还把尊老敬老视为传统美德,因此在汉语中把年长者称为老先生、老夫人都是对人的尊称,更把年高德勋的老人称为“姓+老”。
英美人对此却并不认同,他们一般都不会承认自己老了。
如果你在公共汽车上给英语国家的“老人”让座会招来对方的不满。
又如,在英语中, “vice”, “deputy”, “lieutenant”等词语都含有“副”、“次”这层意思,但是它们还有其它的含义。
Vice除表达“副”、“次”等意义外,还有“代理”的意思,associate也是如此,它还有“在职务和职责上密切相关”的意思。
Deputy则含有“上级不在的时候代行职责”的意思, lieutenant具有“在行使职责时作另一官员的助手和代表”的意思。
显然英语需要这些词来区分地位、职责和其它方面的差别,地位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
而传统中国文化则强调尊卑有序,地位上的差别掩盖了其他差异,因此汉语只需要作为地位标志的“副”字就可表达上述的各种差异。
西方人崇尚平等,向往自由,也体现在交际活动中,常表现为对陌生人甚至是家人的过分客气,“Thank you”总是挂在嘴边。
例如:即使在家里,妻子丈夫倒一杯水,丈夫也说:Thank you.丈夫给妻子端好椅子,请她就座,妻子也说:Thank you.“谢谢”如此频繁,以致中国人有时不知如何接受。
有个中国学生作文写不好,英国老师叫他再写一篇交给她。
当学生将额外作业交给英国老师时,老师说:Thank you. 学生不知所措,因为在学生看来,给老师增添额外批改作业的负担,应该学生谢老师,而不是反过来老师谢学生。
在校园中强调师生平等,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家庭中可以直呼年长者甚至父母的名字。
因此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中,如果要表示客气,要避免强调自己的地位不如对方。
3.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哲学基础不同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似乎更擅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擅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归纳,西方人善演绎;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重模糊性,西方人重准确性;中国人把宇宙看作是一个整体,充塞其中的是“道”或“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是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体看作是一个有机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汉英两种语言造字构词也充分地体现了中西方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思维的结构上看,汉民族属于具象思维。
汉字源于象形文字,是由一些表示事物直观形象的图画演变而成,通过形象能够引起意义上的联想,常借助具体的形象,运用联想、比喻、类比、象征、借代方式,表达抽象的内容,使本来毫不相干的概念,抽象意义变得直观、具体、生动可感。
这种文字的运用使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发达,对人们积累知识和经验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培养和提高了中国人的综合、归纳的能力。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形声字为主体的系列,如“木”旁,“凡木这属皆从木”。
例如:松、柏、梅、枝、树、林等等一看便知是与树林有关。
词汇发展了,从单音词发展到了双音词和多音词。
但汉族人仍然沿用了造字的方法来构词,即先确定一个类属的名称,然后加以个别区分。
与汉语相反,我们把英语造字构词的特点叫做“原子主义”,其表现是:一个事物一个名称,没有从整体、从事物的联系来命名的习惯。
西方人的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字型与词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
因此,对某一概念意义的认识必须从定义到推理,这就促进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外,古希腊的哲学家也是自然科学家,他们把探索事物的本质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
因此,理性的因素总处主导,注重以事实、假设、试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缜密的分析、推理、论证,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而形象往往是无足轻重的,因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成为认识事物和把握真理的最基本手段。
所以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含蓄。
例如上述汉语中从“木”的一些字,英语中分别叫做pine, cypress, plum, branch, tree, wood等等,从这些词的字型上根本看不出有任何联系。
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总习惯于用本族文化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判断,忽略甚至排斥异族文化的价值观念,这样很容易导致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隔离及跨文化交际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