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隶变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它把小篆不规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平直方正,并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体,如:“萅”变为“春”“”省为“书”,,是一次重要的简化。
从此,汉字象形的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2.异体字异体字:异体字是形体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古代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的自,例如:猿—猨(声符不同),畧—略(声符、义符的位置不同)。
从文字和词的对应关系看,异体字就是同一词的几个不同字形,即异形同词。
从古书上看,异体字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两个字并驾齐驱,都是常见字,例如:凭—凭,岳—岳,叹—叹;第二类是一个字常见,一个字罕见,例如:时—旹,哲—喆,野—野。
3.通假字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近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假借字(简称借字),例如:庄公寤生,惊姜氏(寤本应用牾)。
4.古今字古今字:古今字是不同时代为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先后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
这是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
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做今字。
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搜集了大量古今字,并强调说:“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如:“暮”字本写作“莫”,后来写作“暮”,在“昏暮”这个意义上,“莫”和“暮”是古今字的关系。
(大和太,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
花和华,早生华发)。
两个来源,四种情况夹95.六书六书: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的说法,六书之名始于《周礼》,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首次说出六书的内容,即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并明确提出六书是造字方法。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最详细地解释了六书,他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e qu),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评价)。
6.《尔雅》《尔雅》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尔雅》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
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说文解字》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8.本义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是与词的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词的最早意义,但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
如:豆,本义是古代的盛肉的器具。
9.引申义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例如:活,从本义流动的水引申为有生命的。
10.偏义副词偏义副词:由两个单音近义或反义词素所组成的复音词,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这种复音词称为“偏义副词”,古人称为“复词偏义”或“连类而及”。
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当中的“园圃”偏重于“园”。
11.联绵词联绵词: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解的双音节单纯词称为联绵词。
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只是两个音节的标志,它们各自的意义与整个词的意义没有必然联系,“火如爁()焱而不灭”《淮南子·览冥训》()中的“滥焱”就是一个叠韵联绵词。
1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例如:《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句中的“水”字本是个名词,这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这就叫做词类的活用。
13.并提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达,并提:达到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的行文目的。
如:“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韩信卢绾传》)意思是:夫种无一罪,身死;夫范蠡无一罪,身亡。
14.互文互文:将两个句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组织在一起,语义上相互呼应、补充,从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叫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文”。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5.委婉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曲折的表达自己思想的修辞方式,叫做委婉语。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避粗俗,如:“坐乃更衣,稍稍去”中更衣是上厕所的意思;2.避忌讳,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中山陵崩是死的意思;3.避冒犯,如“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4.交际辞令,如“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16.割裂割裂:把古书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割裂开来。
只取其中的一部分,这种修辞方式叫做割裂。
17.笺:笺本指狭条形的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
在训诂学中指补正和订正“传”《毛诗》篇首“郑氏笺”指郑玄《毛诗笺》。
18.右文说“右文说”是一种从声旁推测汉字意义的注释方法,它对字义提出了两个概念:右文说:(1)对字义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类”的概念,一个是“义”的概念,认为“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意思是形声字的义符(左文)仅仅表示事物类别范畴,它的声符(右文)才是“意义”所在,比如:松、柏、桐等,“木”仅仅表示它们的类别是“木”,但不能显示“松”因何称为“松”(2)归纳了声符相同的字的含义,比如:;“浅、钱、残、贱”等字的“右文”都是“戋jian”都含有“小”意。
它的因“声”求“义”使人们看到形声字的声旁除了标音之外,还可以为字义的解释和来源做出提示。
评价:积极方面:揭示了汉字同源词依靠同声符孳乳(不知其义)发展的现象;局限:(1)囿于字形,尚不是对语言中的词进行研究,不适用于研究非同声符的同源词;(2)“右文说”的推理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即便清代学者也有时人提出“凡从某声者必有其义”之类的说法过了头。
19.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我国文史方面最重要的典籍注疏之一,是唐人在总结前人注解工作的基础上,由孔颖达等纂集成《五经正义》,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又有贾公彦的《周礼疏》和《礼仪疏》,徐彦的《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的《春秋谷梁传疏》,总共九种。
到了宋代,又有刑昺为《论语》《孝经》和《尔雅》作、疏,孙奭(shi第四声)为《孟子》作疏。
汉代人对这些经典的注解以及唐宋人对这些经典注解的再注解,加上唐代陆德明对这些经典的注音,这个著作叫《经典释文》,这些著作合称为《十三经注疏》。
20.衍文“衍文”简称“衍”衍文:,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如“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中的“行”字就是衍文。
(书680)21.脱文“脱文”简称“脱”脱文:,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如“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中“吾”字后应还有一个“岂”字,“岂”就是脱文。
22.反切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兴起于汉末。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前一个称为反切上字,后一个称为反切下字。
被切字的读音取上字的声母,下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
如“毛,莫袍切”“莫”的声母m和“袍”的,韵母、声调ao,合起来mao,正是“毛”字的读音。
23.直音直音: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的注音方式,即用同音字来注音。
如“筹”注“并音俦”,就是指所引各韵书“寿”都与“俦”同音。
直音法不如反切科学,有时找不到同音字,有时注音的字比被注的字还难认,这就失去了注音的作用了。
24.如字如字:这是指明异读词读音所用的术语。
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不同读音,其中表示常见的读音叫做本字(如字),其余的读音叫变读。
25.叶音“叶”同“协”叶音:,和“协句”的主张相同。
它认为为了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这完全是主观主义的产物,如“筹叶音除”就没有根据,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法,事实上,明人陈第、清初顾炎武就已经批判了叶音法。
26.破读破读:破读是词义引申和词性分化的结果,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包括声调的改变),来体现某字在某处词性、词义或者用法有所变化。
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破读的规律是变读为去声,如语(yu,第四声)——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存在,如“重要”与“重复”“爱好”与“好坏”等等。
、27.读若读若:是古代一种注音术语,它的主要作用是注音,例如,“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有时也可以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28.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唐朝末年有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印度梵文的音理,制定了30个字母。
到了宋代,30个字母发展为36个。
这36个字母,大体上代表了唐末宋初时期的汉语声母系统。
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隐喻晓霞,来日。
全清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重唇(双唇音)帮轻唇(唇齿音)非舌头(舌尖中)端舌上(舌面前)知齿头(舌尖前)精正齿(舌叶音)照(舌面后音)(舌根音、半元音)(舌尖旁音)(鼻齿音)见影次清滂敷透彻清穿溪全浊并奉定澄从床群疑喻晓来日匣次浊明微泥娘心审邪禅清浊29.全浊声母全浊声母:中古十个全浊声母字全浊声母唇音:重唇并,轻唇奉;齿音:齿头从、邪,正齿床、禅;舌音:舌头定,舌上澄清;牙音:群;喉音:匣。
这些后来消失的全浊声母,跟声调有很大关系,平声归入相应送气音,仄声归入不送气音。
29.平水韵《广韵》分韵细密,从审音的角度看是有好处的,但是不利于写诗。
后来宋代平水韵: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107韵,后又经王文郁《平水韵略》合并成106韵。
“平水韵”是后代作诗押韵的标准,又叫做“诗韵”。
30.犯孤平犯孤平:把乙类型格式(平平仄仄平)中,五言第一个字或七言第三个字为平声,换成仄声,即为“犯孤平”。
31.三平调“三平调”是指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具体是指丁类型格式(仄仄仄平平)中三平调:五言的第三个字,七言的第五个字都是仄声,不能换成平声,换成平声便成为三个平声并排在一起的“三平调”。
32.阴声韵阴声韵:包括元音韵尾的韵和没有韵尾的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