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一、宾语前置句(P288~P293)1、疑问代词作宾语(1)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
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放助动词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放在介词前例: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睢说秦王》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3)先秦的凝固格式。
如“何以、何如、若何”等例: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1)宾语必须是代词(2)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3、宾语用代词复指(1)在宾语前置的同时,在宾语后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是、之”放动词前。
例: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诗经•小雅*节南山》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2)宾语本身就是代词“是”或“之”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二、判断句★1、(基本)判断句式(1)主语+谓语例: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2)主语+谓语+也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3)主语+者+谓语例: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4)主语+者+谓语+也例: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PS:表示否定判断,在谓语前加“非”(非是副词)例: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四》2、特殊词语的辨析(1)“是”①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
作判断句的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②判断词例: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柳宗元《封建论》)(2)“为”①动词例: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②判断词例:余为伯條,余而祖也。
《左传•宣公二年》☞PS:副词(乃、即)——加强肯定语气语气词(惟、维)——引出谓语★3、判断句的活用(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例: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2)判断句式表示复杂的关系例: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3)判断句式表示原因例: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三、被动句1、概念上的被动句例: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韩非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被动句式(1)于:动词+于+施事者例: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于:引出主语)《汉书•项羽传》(2)为:①为+施事者+动词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②为……所例: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韩非子》(3)见:①见+动词例: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②见……于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被:被+动词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四、副词(半实半虚)1、程度副词(1)表示程度高。
有“最、至、极、绝、大、太、殊、特、尤、良、甚”等例:汝之不惠甚矣。
秦女绝美。
《史记•伍子胥》(2)表示程度低,有“少、稍、微、略、颇”等。
例:辅之以晋,可以少安。
《左传•僖公五年》蔽林间窥知,稍出近之。
(柳宗元《黔之驴》)(3)表示程度的加深加重。
有“加、更、愈、益、弥、兹(滋)”等,相当于“更、越、更加”。
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范围副词(1)表示范围大,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
例:陈胜王,凡六月。
《史记•陈涉世家》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记》(2)表示范围小,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
例: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示儿》)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史记•孙膑》3、时间副词(1)已然,“已、既、业、尝、曾”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2)正然,有“方、正、适、会”等例: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未然,有“行、将、且、垂、即”等例: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4)表示时间久暂,①久:“长、常、久、素” ②短:“俄而、暂、旋、寻、姑”例: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李将军列传》(5)表示开始和结束,①开始:甫;②终:竟,卒例: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王侯将相竟亡秦。
《史记•陈涉世家》(6)表示频率,“复,数(shuo)、屡、亟、累”例:广故数言欲亡。
《史记•陈涉世家》4、情态副词(1)情态:俱、并、间、窃例:良亡,间行归汉王。
《史记•留侯列传》(2)语气:“故、固”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①确认。
“乃、即、必、定、诚、信、果”例:子皙信美矣。
②推测。
“其、盖、殆”例: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季氏将伐颛臾》③不确定,“曾”(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竟然”)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④反问,“岂、其、庸、巨(讵)、宁”等5、否定副词(1)一般否定:“不、弗、非、未、否、微”例: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微斯人,吾谁与归?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2)禁令(禁止或劝阻)“毋(无)、勿”(通常用在祈使句中)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硕鼠硕鼠,毋食我黍。
6、表敬副词(1)自谦:“敢、窃、忝、伏、猥”(2)尊人:“请、幸、谨、敬、惠、辱”等例: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7、指代性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作状语,意义上指代宾语,而动词后面的宾语又不再出现。
(1)“相”(指代第一、二、三人称)例:儿童相见不相识(2)“见”例:慈父见背。
五、代词1、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等例:微斯人,吾谁与归?(2)第二人称,有“女(汝)、而、尔、若、乃”等例: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3)第三人称,有“他、渠、伊”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PS:①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表复数。
例: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不是代词。
(P321)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若不许君,将焉用之。
《左〃昭四年》2、指示代词:(1)近指和远指①近指:“此、是、斯、兹”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远指:“彼、夫、厥、伊”例:彼且奚适也?(2)特指和泛指①特指:“其”。
例: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②泛指:“之”(用作定语或宾语)例: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3)其他指示代词①“尔、若、然”,谓词性例:河东凶亦然。
《孟子•梁惠王上》②“焉”。
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③“诸”特殊的指示代词。
例:投诸渤海之尾。
3、疑问代词:(1)指人的:“谁、孰”。
例:吾与徐公孰美?(2)指物:“何、胡、奚、曷”。
例:彼且奚适也?(3)指处所:“安、恶、焉”。
例:沛公安在?彼且恶乎待哉?4、无定代词:“或、莫”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5、辅助性代词:“所、者”例:是吾剑之所从坠。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PS:“者”的两种用法①动词(形容词)+“者”—→名词性例:庸者笑而应曰。
《史记•陈涉世家》②数词(时间词)+“者”—→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
例: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六、介词1、于(於、乎)★“于”的四种用法①表示处所和时间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②介绍涉及的对象例:闻之,有献于公。
③表示比较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④用在表示被动的句中例:邢赏已诺,信乎天下矣。
2、以★“以”的四种用法①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用、拿”例: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②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
例: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③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表示时间,相当于“在、于”例:文以五月五日生。
3、为①“为+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对象、目的、原因②表示被动七、连词1、与:一般用来连接名词性词语或短语2、而:一般用来连接谓词性词语或短语3、则,然则4、然,然而5、虽,虽然6、之:①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的)或修饰关系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八、语气词1、句尾语气词(1)判断语气:也(2)陈述语气:矣(相当于“了”)(3)疑问语气:乎(相当于“吗”)、与(欤)、耶(邪)(4)感叹语气:哉、夫☞PS(1)“也”和“矣”的区别①“也”表静态,“矣”表动态;②“也”的基本作用是判断,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矣”的基本作用则是陈述,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
☞PS(2)连用的语气词,语气的重点一般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2、句首、句中语气词(1)夫: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2)惟(维、唯)①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②表示期望的语气(3)其①句首或句中:表示推测、提议,有“大概、恐怕”等意思②祈使句:表示劝勉、期望、命令③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4)也①句尾:表示判断肯定②句中:表示停顿语气3、词头、词尾(1)词头:“有、其、言、于、薄”(2)词尾:“然、如、尔、若”古代汉语(下)一、古书注解1、从汉代起,我国就开始了古书的注解工作。
2、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3)注音(4)分析句读(5)提示语法(6)说明修辞 (7)诠释成语典故 (8)校勘文字。
3、(汉•毛亨)传:阐明经义(汉•郑玄)笺:补充和订正毛传(唐•孔颖达)疏:又称“正义”,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4、注疏体例:▪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毛传▪笺云之后的注——郑笺▪圆圈之后的注——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一书所收汉魏以来各家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疏]字以下——孔颖达的“疏”。
疏的体例一般都是先举出所疏经文或注文开头和结尾的两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再疏解。
☞PS:《十三经注疏》:孔颖达:《五经正义》(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邢昺:《论语》、《孝经》、《尔雅》孙奭:《孟子》唐•陆德明《经典释文》★5、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6、常用术语(P678~P680)(1)释义①“曰、为、谓之”:解释语+“曰﹑为﹑谓之”—→被解释语②“谓”:被解释词—→“谓”+解释语③“貌,之貌”: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④“犹”:被解释词—→“犹”+解释语(近义词或引申义)⑤“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作注释⑥“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指语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