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诗词摘要:酒存在于中国几千年,在历史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酒文化,并且与中国的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是诗词。
它促进了诗词的创作,热爱酒的文人将酒的庆贺、送别、解忧等作用,融入于诗词创作,使诗词体现出了酒的各种作用,以诗词形式体现出来。
关于酒的诗词的名篇佳句,代代相传。
中国古代诗词与酒甚于酒文化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酒文化古代文人诗词创作作用0.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古国。
人类的第一滴酒是中国人造的,并且还掌握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酿酒工艺。
酒是生活的佳酿,与生活是相依相伴的。
酒是一种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已经融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
“酒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相随。
同时,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内涵。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中,酒是文化的酵母。
酒事千年,千年酒事,酒香传万世,充分显示出酒寄寓于文化与生活的价值。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文学诗词创作,就有酒的相伴。
何处有酒,何处有诗词。
1.诗词与酒的不解之缘在古代文人那里,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酒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诗能增添饮酒的高雅情调,酒和诗就像是一对姐妹花,彼此依托,相互映衬。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有多篇涉及到酒,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以御宾客,且以酌醴。
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1]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君子有酒,旨且多”。
中国古代的不少诗人都爱酒、好酒,甚至嗜酒如命。
他们因酒而兴致勃发,借美酒浇出绚丽的诗篇。
酒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体现其独特的作用,最为显著、最为广泛的主要表现在魏晋、唐、宋这三个时期。
这时期所创作出来的诗词作品的质量较为上乘,而且对将整个时期的文学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起了重要及关键的作用,这些都与酒存在莫大的关联。
所谓“万事不如杯在手”,杯中自有乾坤,得酒自得诗词,有酒而诗词自成。
2.古代文人与酒的渊源古代文人和酒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许多文人墨客嗜酒成痴,常常借助酒来触发灵感,从而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为后人所传颂。
2.1 陶渊明“陶翁一生诗酒相伴,以诗酒会友,酒中抚琴,琴后赋诗,醉意蒙蒙之中留下《饮酒二十首》诗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首便是其中佳作”。
[2]陶渊明性嗜酒,生于一个嗜酒的时代,他的一生是为酒而生的。
陶渊明那个时代,是个人人喝酒的时代。
《世说新语》中有大量记载,且举几例:“七人长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这说的是“竹林七贤”;刘伶因想喝酒,便骗老婆说要戒掉酒,还要老婆准备酒肉向神灵祈祷戒酒,结果刘伶在妻子准备好酒肉后,“便饮酒进肉,隗然已醉矣”,“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
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阮籍在为母亲服丧期间,还在晋文王司马昭那饮酒吃肉,司隶何曾认为阮籍不遵孝道,应道流放,“籍饮啖不畷,神色自若”;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3]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诗与酒“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的诗人,“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
陶渊明饮酒诗(之十四):“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他的饮酒诗主要表现自己远离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称颂从酒中品到的“深味”。
这个“深味”就是“渐近自然”的人性自由。
陶渊明带给后世的影响,还在于他的人格影响,陶渊明被后世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4]陶渊明坚持归隐二十余年,过着饮酒赋诗生活的生活,他悟出了酒趣诗情,还陶冶了独立的人格。
所谓“寄酒为迹”,即是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浊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与自为。
他的咏酒诗,首开风气,为后人树立了酒徒、隐士和诗人“三位一体”的风范,对后世文人的饮酒生活和吟酒作诗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甚至于著名诗人也不例外,杜甫《可惜》诗说“宽心应是酒, 遣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 吾生后汝期。
”杜甫写陶渊明与酒,并表示出了对陶渊明的无比崇拜。
白居易在《题浔阳楼》里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他的这些诗也竭力模仿陶渊明。
[5]2.2 李白“诗仙”李白,号“青莲居士嫡仙人”,以“酒肆藏名三十春”、“金栗如来是后身”自诩。
其《醉中八仙歌》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章台走马,人生得意时以酒助兴。
于是,自斟自饮,独享其乐。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把酒望月,有感而发。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仗剑远游,长途跋涉,联想到仕途险恶,咏叹《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复吟饮酒吟诗,聊以自慰。
于《梁园吟》高唱:“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及时行乐,《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入宿置酒》:“欢然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李白在自然中徜徉,酒中的李白与自然已浑然一体了。
酒中乾坤荡荡,诗里皓月汤汤。
酒蕴育了李白的风流,酒升腾了李白的诗文。
唯李白,方显酒的醇,酒的烈,酒的真,酒的香,酒的豪情万丈,酒的万古柔情,酒的羽化登仙。
李白因酒而越发洒脱飘逸;酒因李白而更加酣畅淋漓。
2.3 苏轼宋代的苏东坡的饮酒诗中,《水调歌头》就是最为经典的其中一篇,他的作品中除了“破愁解闷”之外,还增添了无限野趣与友情。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一):“朝曦迎客艳重岗,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不杯当属水仙王。
”苏轼并不擅饮,但颇好置酒招客,本诗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他曾说:“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
”又为后世文人,开启了新一流酒风。
苏轼知酒、酿酒,著有《东坡酒经》专书,以及咏“竹叶酒”、“洞庭春”、“真一酒”、“蜜酒”、“桂酒”、“松花酒”等诗作,都可以直视为酿酒史料,留给我们一份珍贵的酒文化遗产。
3.酒对古代诗词创作有很大的作用就在古代被人们当做很重要的交际媒介物,人们借酒来传递交流感情,对于大部分热爱酒的文人来说,也是一大灵感来源,是抒发情感的重要象征。
3.1 表达喜悦从中国古代的众多诗词中可以发现,酒常常是用于表庆贺的。
一杯美酒,既淳且香,隔壁三家醉,开坛十里香。
琼浆玉液、玉液金波正是庆贺的上上之选。
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夜时,这都是值得庆祝的,这时酒就成了必要的助兴良品,用于表达喜悦之情,酒对于中国古代文人们来说,是表达情感的联络剂,是促进诗词创作的催化剂。
文人们许久未见,一见面就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慨。
酒是战场上预祝凯旋而归的军事动员令,是胜利的凯歌,凯旋后的祝捷酒。
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李白的“万里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
”等著名诗句,形象生动的表达了酒的庆贺作用。
用酒庆贺喜悦之事,更能助兴,兴起而文思自起,进而成就一篇篇的诗词。
3.2 减轻分别之苦为远客他乡之人送别,俗称“饯行”,也免不了要用酒。
古诗文中也体现了这种特殊的文化习俗。
白居易《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就体现了这种饯行时饮酒的传统习俗。
北宋词人柳永在《雨霖铃》一词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都门帐饮无绪。
”写了一对恋人即将分别时的情景,不仅写了喝酒饯行,而且写出了当时社会专门为人们送别饯行时设置的长亭。
这里的酒不仅含有一方对另一方的爱怜与祝福,还有对另一方的期待。
看来饯行之酒往往因送别对象的不同,包含的内容就有所不同。
离别是文人之间常有的现象,文人间的离别总是比较伤感、凄凉的。
文人为了化解或是减轻伤楚,常是以酒赠别,把离别的浓浓感伤融于酒中,也是以此作为预祝远行之人的饯别方式。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酒赠别情融于酒中,为诗词创作提供了材料、灵感和兴致。
南朝的沈约《别范安成》,表现的是老者离别不舍之情:“及尔同衰暮,非复离别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再持,何以慰相思。
”把酒作为日后相思的慰藉,此时的酒不但为创作提供材料,更重要的是灵感的重要来源,即兴、即情作诗。
以酒送行从周至明清时代,一直是主要的送别方式。
在此期间,也因此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如“一片冰心在玉壶”。
离别之作在魏晋、唐、宋时期具有相当多的,而以酒入诗词,或者是以饮酒为背景而作的诗词亦是不胜枚举的。
酒、诗词与赠别,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以酒赠别的诗词,在这一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时期的诗词也常体现就的赠别作用。
3.3 解忧消愁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道尽酒的解忧之功效。
“酒助文兴,文助酒香,酒文为伍,似体魂相伴。
”[2]从诗中可以看出酒是解忧的良药,也只有酒才能就有,酒与诗词是密切关联的。
中国酒业发展到唐宋,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这时期的酒文化体现的是酒与文人墨客大结缘,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的特征。
借酒浇愁的千古名句更是空前的繁多,不胜枚举。
最为耳熟能详的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了”等,这些都体现了古人以酒解忧的习惯和依赖性。
虽然不能达到解忧的目的,但却是忧愁之人的一种寄托、一种自我慰藉。
在借酒解忧的时候,写成了一篇篇的诗词佳作。
辛弃疾在壮志难酬,倍感失意之时,流连于酒堆,写成了《西江月·遣兴》词一首:“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竟是酒催化了诗词的创作,诗词中体现了酒的解忧功效。
酒、诗词与解忧,三者密切联系,酒助诗词兴,以酒解忧,诗词中体现以酒解忧。
李白《将进酒》中有:“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之句,诗人的痛饮狂歌最后都归结到一个字——“愁”。
看来李白喝酒的真正目的在于酒能暂时麻醉自己,以酒浇愁。
范仲淹《渔家傲》中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之句,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思家心切而又苦于壮志难酬的守边将士形象,他自斟自饮,同样是借酒来消愁。
曹操在《短歌行》中言:“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酒固然不能使人彻底摆脱心中的烦闷、忧虑,但它毕竟可以使人暂时得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