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对比手法的运用

6.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点目标】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法设计】信息筛选、归纳
【导学过程】
一、筛选整合信息:
文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1、两只狗经历的对比;
2、作者前后情感对比;
3、狗与人的对比。

二、比较品味:
1、两只狗经历的对比:
(对比以求同,找出规律)
艺术家的狗:“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用舌头舔舔“”打断了小狗的腿“”哀叫了三天就死了“——忠诚、通人性;死去。

小狗包弟:“作几个揖,讨糖果吃”“等候我们出来”“不住地摇头摆尾”——活泼、可爱;被送走,被解剖。

结局:两只可爱的小狗虽经历不同,但结局是相同的—悲惨地死去。

2、2、作者前后情感的对比:
(对比以求异,探究原因)
作者的情感在文中是如何变化的?
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歉意>(自我的反思、忏悔)
情感变化原因、作用:表现人性之弱点、人性之缺失;引出下文对时代背景的揭示以及我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3、狗与人的对比:
(对比以求异,见出主旨)
狗对人:艺术家的狗看到主人被打,在无人敢正视一下的时候,挺身而出,为主人的不平而哀鸣;作者的包弟“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而且在作者回广州过春节时“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

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

人对狗:专政队打断了艺术家小狗的后腿;作者不但不能保护包弟,还将它送出去,以致最后死在了解剖桌上。

狗与人两相对照,以狗衬人,明写狗之重情守义,暗写人性之弱点,人性之缺失,实质写文革之罪
恶!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可贵品质。

【知能提升】
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阅读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通过对比,可以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从而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文中艺术家的狗对主人的忠诚,让人刻骨铭心,让人钦佩;然而狗对人怎么样呢?通过这样的对比见出人性的缺失。

还如可以从作者对包弟的前后态度变化对比来见出人性的弱点。

【对点测试】
1、分析《故都的秋》的中对比手法(故都的秋和江南的秋的不同之处)?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答:
【解析】首先分别找出故都的秋的特点和江南秋的特点。

北国的秋是清、静、悲凉;江南的秋则是不能让人尽兴的慢、淡润、多雨而少风。

然后再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别,即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

通过对比,故都的秋给人的感受更鲜明,内涵显然更深刻。

【答案】(1)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2)作者写江南的秋,是为了和故都的秋进行对比,能充分地感受秋的意境与姿态,让人看得饱秋色,尝得透秋味,赏玩到十足。

(3)通过对比,故都的秋给人的感受更鲜明,内涵显然更深刻。

2、阅读《荆轲刺秦王》片段,运用对比手法分析荆轲的形象。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答:
【解析】先总说,将秦武阳和荆轲进行对比,来突出荆轲的镇定能够化险为夷,艺术地强化了荆轲智勇的形象,人物形象富有感染力。

然后从分析秦武阳入手,勇武的秦武阳仍然在关键时刻差点误了大事。

而化解这个危机的正式荆轲,可见荆轲是何等地智勇。

通过对比,来突出荆轲。

次要人物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

【答案】为了突出荆轲这个形象的智勇,作者将荆轲和秦武阳进行对比,以秦武阳来衬托荆轲。

作者先写秦武阳,“至陛下,色变振恐”,说明他没有见过大的阵势。

而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都表现了沉着,机变。

一反一正,孰智孰勇,非常鲜明。

再加上后面对荆轲的正面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荆轲的智勇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