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诗,王安石是一位文学家,他也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变法)对,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
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
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司马光曾多次写信质疑王安石的变法,王安石也写了一封信回复司马光的质疑,这封信就是《答司马谏议书》。
在这封信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二、文题解说,了解写作目的“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
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三、了解作者四、读通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
朗读时语速稍慢,注意突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能对照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
2、认读下音。
怨谤(bàng)难壬人(nán)胥怨(xù)盘庚(gēng)会晤(wù)3、分段理解词句。
第1自然段词: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
窃:我私下,谦词。
每:往往,常常。
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重:又。
反复:指书信往来。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见恕:原谅我。
句: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第2自然段词: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
征利:与民争利。
以致:因而招致。
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
举:施行,推行。
辟:驳斥,抨击。
难:责难。
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
壬:“佞”的假借字。
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
句: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译:现在君实用来指教我的。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译: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用来交给主管官署去执行,不算是“侵官”。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译: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至于怨恨诽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第3自然段词:恤:忧虑,顾念。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胥:相与。
特:仅仅。
度:计划。
度(duó):估计,考虑。
是:认定做得对。
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事事:做事。
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守:墨守。
知:领教。
句:盘庚之迁,胥怨民也译: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一起埋怨。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译:盘庚不因为有埋怨他的人的缘故而改变他的计划。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译: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第4自然段无由:没有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
五、练习1、“不恤国事”中的“恤”字,其意思是:()A)忧愁B)顾念C)怜悯D)单薄2、下列各项中“度”字的读音与“度义而后动”中相同的有:()A)以己度人B)审时度势C)豁达大度D)置之度外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致天下怨谤也致:招致B、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以谓:认为。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举:列举。
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特:仅仅。
4、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上乃欲变此斯固百世之遇也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乃”字也相同B.两个“固”字不同,两个“乃”字也不同C.两个“固”字相同,两个“乃”字不同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乃”字相同5、下列句中加点的“见”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冀君实或见恕也C、终必不蒙见察D、是而不见可悔故也6、选出与“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中“某”指代的人称相同的一项: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B、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盖余所至,比其好游者不能十一六、诵读回味七、布置作业1、诵读课文,巩固课上文言字词的积累。
2、用正楷或行楷字书面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翻译下列句子。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二、集体诵读,把握文脉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变法?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4、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5、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6、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7、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
8、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9、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
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10、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11、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四、拓展1、出示“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讨论: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2、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
五、作业1、翻译第三段答题:这段文字可分为几层?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后划分为两层。
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
这段文字还揭露了什么问题?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能事的丑恶嘴脸。
2、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课后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进一步丰富相关资料,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用文言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本题为提高题,让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