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腰骶部筋伤腰骶部筋伤又称为脊柱性腰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患。
引起腰骶部筋伤的原因很多,如腰骶局部的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各种病理性损伤、先天及后天结构异常等。
腰骶部是指躯干背部的下部,是由5个腰椎、1个融合的骶骨和1块尾骨及两侧的髂骨形成的骨性支架。
腰椎位于活动度很小的胸椎和固定于骨盆中的骶骨之间,承担着上半身的重量,而且还是躯干部最重要的运动枢纽,可作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各个方向的运动。
这种承载和复杂的运动,极易导致局部的损伤。
腰椎是由1个椎体、2个椎弓根、2个椎板、2个横突、2个上关节突、2个下关节突和1个棘突构成的(见图10-1)。
腰椎的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型,横径大于前后径,前缘长于后缘。
椎孔较大,呈三角形。
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呈矢状位,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内,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外。
横突粗大,朝向后外方。
上关节突的背面有一大而不规则的突起,称为乳突,为肌肉的附着处。
棘突呈垂直的板状,几乎呈水平突向后方。
椎间盘为连接相邻两个腰椎体的软骨盘。
盘中央部分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称为髓核。
盘周围部分是按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层构成的纤维环,它能牢固地连接上、下椎体,并限制髓核向外突出(见图10-2)。
椎间盘在承受压力时被压缩,除去压力后能立刻复原,具有“弹簧垫”样的缓冲作用(见图10-3)。
椎间盘还允许脊柱作一定范围的各方向运动,当脊柱前屈时,椎间盘前部被挤压变薄,后部增厚,伸直时立刻恢复原状。
此外,在椎间盘的上、下各有1块附于椎体的透明软骨,称为软骨板。
其与椎体和纤维环紧密相连,可防止纵向受力时髓核突入椎体内。
腰椎的关节突关节由胶原组织和黄色的弹性组织构成的关节囊包绕。
因腰椎为躯干的运动枢纽,活动范围较大,故关节囊较松弛,当腰部扭伤时易造成关节囊滑膜嵌顿。
第5腰椎与骶椎构成的关节称为腰骶关节,此关节负重最大,较容易发生局部损伤。
沿骶骨底上面作一直线,其与水平线形成的夹角,称为腰骶角,正常为34度(见图10-4)。
骶骨与髂骨之间形成骶髂关节,骶骨在内,髂骨在外,关节面扁平呈“耳状”。
此关节活动范围微小,仅女性在妊娠期时,骶髂关节活动范围增大。
腰椎的稳定性主要依靠周围的韧带。
椎体前缘有前纵韧带,非常坚韧,紧贴于椎体前面,与椎间盘及椎体牢固相连,前纵韧带可防止脊柱过伸和椎间盘向前突出。
椎体后面有后纵韧带,其较前纵韧带细而薄弱,可限制脊柱过分前屈和防止椎间盘向后突出。
相邻的椎弓板之间有黄韧带相连,黄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坚韧而富有弹性,起于上个椎板前面,止于下个椎板后面,连于相邻的椎弓板之间,参与围成椎管,能限制脊柱过分前屈。
此外,还有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横突间韧带,对维持脊柱的稳定具有一定作用。
(见图10-5)下背部及腰部的主要肌肉,按其解剖位置和作用可分为背侧组、前侧组和外侧组。
背侧组有三层:浅层为背阔肌的下部,中层为竖脊肌,深层为多裂肌、回旋肌。
竖脊肌位于棘突和横突间,具有伸直腰部的作用,当一侧竖脊肌收缩时可使脊柱侧屈或旋转。
前侧组有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具有伸腰作用。
外侧组有腰大肌和腰方肌,主要作用为侧屈脊柱。
胸腰筋膜由前、中、后三层组成。
前层覆盖于腰方肌的前面,亦称为腰方肌筋膜,起于腰椎横突前面和椎体的基底部。
中层附于腰椎横突,向上附于第12肋,向下附于髂嵴。
后层最厚,向上与胸部的深筋膜相连,内侧附于棘突和棘上韧带,在竖脊肌的外侧缘前、中、后三层相连于腹筋膜。
胸腰筋膜具有保护肌肉和加强腰部支持力的作用。
脊髓位于椎管内。
由于脊柱发育速度较脊髓慢,故成年人脊髓末端的圆锥,仅达到第1腰椎的下缘,以下为马尾神经。
脊神经从两侧椎间孔穿出,即分为前、后两支,后支又进一步分为内、外侧支。
外侧支有大部分运动纤维,支配竖脊肌的运动。
腰1~腰3外侧支感觉神经组成臀上皮神经,分布于臀部皮肤。
内侧支大部分为感觉纤维,分布于椎间关节突关节、椎板、棘突及其邻近的肌肉、筋膜和皮肤。
腰2~腰4脊神经前支构成股神经和闭孔神经,支配该神经控制的肌肉和皮肤感觉区域(大腿前内侧、小腿和足内侧皮肤)。
腰4、腰5和骶1-骶3脊神经前支构成坐骨神经,控制该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和皮肤感觉区域(大腿后侧、小腿和足外侧皮肤)。
在前、后支分出前有一小分支与交感神经分支组成返神经,当脊神经后支或返神经受刺激时可反射到前支,称为反射痛。
当前支受刺激时,其疼痛感觉可向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放射,称之为放射痛。
腰部疼痛常伴有放射痛和反射痛,两种疼痛可能出现在同一个区域,但因病变部位不同,故应仔细检查,加以鉴别。
第一节急性腰扭伤急性腰扭伤是临床上常见病,易发生于下腰部,以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多见。
但平素缺乏劳动锻炼者,偶然参加劳动也易发生急性腰扭伤。
本病多见于男性患者。
腰扭伤可涉及肌肉、筋膜、韧带和关节(包括椎间关节突关节、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等),急性损伤后可立刻出现剧烈疼痛,腰部肌肉刺激性紧张,腰部活动功能受限。
受损肌肉、韧带、关节可单独发生,亦可合并损伤。
但不同部位和组织损伤,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急性腰扭伤发生后,早期如得到正确的治疗,一般多能痊愈。
若失治、误治,可致腰痛迁延,转成慢性。
急性腰肌及胸腰筋膜扭伤本病多由腰部突然闪扭所致,受损组织以腰部肌群及筋膜为主,是一种较常见的损伤,属中医“闪腰”、“岔气”范畴,损伤多发生在竖脊肌和胸腰筋膜的附着部。
如果损伤后又感风寒湿之邪,可导致腰部的慢性痹痛。
【病因病机】本病是在某种状态下,腰部肌肉强烈收缩,使肌肉和筋膜受到过度牵拉、扭曲,甚至撕裂,而致剧烈腰痛。
损伤因受力的大小不同,组织损伤的程度也不一样。
骶骨是胸腰筋膜及竖脊肌起点,局部组织损伤,血脉离经,血痪于内,气机受阻,不通则痛。
致病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动作失调数人抬物动作不协调,或其中一人突然失足。
患者瞬间处于姿势不当且毫无思想准备的状态下,身体为了保持平衡,反射性引起腰肌强烈收缩,导致腰肌及胸腰筋膜损伤。
(二)姿势不良猛然搬提过重物体或搬物时姿势不正确,所提物体的重心离躯干的中轴线过远,使腰部肌肉负荷过大,或腰肌收缩运动不协调,常可使腰骶部肌肉、筋膜受到过度的牵拉或撕裂。
(见图10-6)(三)重心失衡不慎摔倒时,身体重心突然失去平衡,腰肌骤然收缩;或跌倒时腰部屈曲,下肢伸展,造成腰骶部肌肉及筋膜损伤。
(四)腰部活动准备不足日常生活中,如泼水、弯腰、起立,甚至挂手巾、打喷嚏、打哈欠等,由于准备不足,可造成腰肌及筋膜扭伤,即“闪腰”。
【诊断】(一)临床表现多有腰部扭伤史。
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剧烈,腰部活动、咳嗽、打喷嚏,甚至深呼吸时疼痛加剧。
轻者伤时疼痛不明显,数小时后或次日症状加重。
严重者腰部当即呈撕裂样疼痛,不能坐立、行走,疼痛有时可牵涉至一侧或两侧臀部及大腿后侧。
腰肌呈紧张状态,常见一侧肌肉高于另一侧。
有时可见脊柱腰段生理性前曲消失,甚至出现侧曲。
(二)检查1.压痛点损伤早期,绝大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多位于腰骶关节、髂嵴后部或第3腰椎横突处,同时可扪及腰部肌肉明显紧张。
2.腰部功能观察腰部活动受限,特别是前屈受限,行走时常用手支撑腰部,卧位时难以翻身等。
3.特殊检查直腿抬高试验、拾物试验可呈阳性,但加强试验为阴性。
(三)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病理性改变,有时可有脊柱腰段生理性前曲消失或有轻度侧曲。
【辨证论治】可用手法治疗以舒筋活血、解除痉挛、缓解疼痛,同时配合服药及其他方法综合治疗,多可治愈。
(一)手法治疗1.按揉法患者俯卧位,尽量使肢体放松。
医者用两手拇指指腹或掌根,先自大抒穴开始由上而下按揉。
再点按环跳、承扶、委中、承山、昆仑等穴,以膀胱经腧穴为主,目的在于舒通经脉。
(见图10-7)2.调理腰肌患者俯卧位,滚推两侧腰肌,着重于痉挛一侧。
由周围逐步向痛点推理,再在痛点上方,将竖脊肌向外下方推理直至髂骨后上棘,反复操作3~4次。
(见图10-8)3.捏拿腰肌医者以两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对合用力,捏拿腰肌。
捏拿方向与肌腹垂直,从腰1起至骶部臀肌。
重点是两侧竖脊肌和压痛点处,反复2~5min。
(见图10-9)4.按腰扳腿医者一手按住患者腰部,另一手前臂及肘部托住患者一侧小腿上段,并手反扣大腿下段。
双手配合,下按腰部及托提大腿相对用力,有节奏地使下肢起落数次,随后摇晃、拔伸,有时可闻及响声。
两侧均做。
(见图10-10)5.揉摸舒筋医者以掌根或小鱼际着力,在患者腰骶部行揉摸手法。
以患侧及痛点处为主,边揉摸边滑动,使局部感到微热为宜。
(见图10-11)(二)药物治疗1.内服药本病多以血瘀气滞为主,故治宜活血散瘀、行气止痛,可用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加减。
气滞明显者用泽兰汤加独活、乳香、没药;血瘀为主者,用地龙散加减。
伴有便秘者可加用桃仁承气汤和大成汤;若伴有气血虚弱者,不宜攻之过猛,可加补气行气、补血活血之药,或适当加服六味地黄丸。
还可用跌打丸、云南白药、三七伤药片、活血止痛散、伤科七厘散等中成药治疗。
2.外用药局部有瘀肿发热者,可用双柏散、消炎散外敷,也可用狗皮膏、伤湿止痛膏外贴于患处。
(三)功能锻炼损伤早期不宜强行锻炼,应卧硬板床休息,防止进一步损伤,并有利于组织修复。
疼痛缓解后宜做背伸锻炼。
后期宜加强腰部的各种功能练习,以防止粘连,并增强肌力。
(四)其他疗法1.针灸疗法局部取穴或循经取穴,常用穴位有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委中、承山、昆仑、阿是穴,多用强刺激的泻法。
2.局部封闭疗法局部痛点封闭,5-7日行1次。
此法还可作为诊断性治疗。
3.理疗疼痛缓解后,可用理疗、磁疗、中药离子导入等方法进一步治疗。
急性腰部韧带损伤腰部韧带具有限制腰椎过度活动,维持腰部稳定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有肌肉的保护作用,可使韧带免遭外力过度牵拉。
当韧带处于紧张状态而肌肉收缩力不足时,韧带因受强大外力牵拉,造成损伤,甚至断裂。
临床上腰部韧带损伤多见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髂腰韧带。
棘上韧带为索状纤维组织,比较坚韧,但在腰骶部较为薄弱。
棘间韧带位于相邻的两棘突之间,呈长方形,其腹侧与横韧带相连,背侧与背部长肌的筋膜和棘上韧带融合在一起,棘间韧带纤维较短。
下腰部活动度大,韧带所受压力也最大,故棘间韧带于腰4~骸1之间的部分损伤机会也最多。
髂腰韧带比较坚韧,自髂嵴后部的内侧面至第5腰椎横突,呈向内、向下的斜行走向。
该韧带有限制第5腰椎前屈功能的作用,当腰部完全屈曲时,竖脊肌完全放松,该韧带将承受巨大的牵拉力。
故弯腰工作时,易致髂腰韧带损伤。
腰部韧带损伤,常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
损伤之后,若失治或误治,可转为慢性韧带损伤。
【病因病机】腰部韧带损伤与腰部肌肉、筋膜损伤有密切联系。
当腰部肌肉、筋膜损伤后,韧带失去保护,受力增加,易导致韧带损伤。
反之,腰部韧带受损后,腰部支持、稳定能力降低,腰部肌肉、筋膜为之代偿,易产生腰肌、筋膜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