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工程学1第一章.

环境工程学1第一章.

第一篇 水质净化 与水污染控制工程
第一章 水质与水体自净
第一节 水的循环与污染 第二节 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第三节 废水的成分与性质 第四节 水体自净作用于水环境容量 第五节 水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水的循环与污染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水的循环 三、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 四、水污染的分类和影响
进入水体(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中的 污染物量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或纳污能力, 而使水体丧失规定的使用价值时,称为水 体污染或水污染。
水污染可受到多方面的污染,其中主要污染源 有以下几种:
(1)向自然水体排放的各类废水; (2)向自然水体直接倾倒的固体污染物, 以及垃圾堆放场所的渗出液和淋洗雨水; (3)大气污染地区的酸雨及其他淋洗降水; (4)大气中有害的沉降物及水溶性气体; (5)淋洗植被后溶入了化肥和农药的(降 水)径流; (6)航道中船舶的漏油、废水及固体废弃 物。
(2)热污染 来自热电厂、核电站及各种工 业过程中的冷却水,直接排入水体,可引起水 温升高、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中存在的某些有 毒物质的毒性增加等现象,从而危及鱼类和水 生生物的生长。
(3)放射性污染 由于原子能工业的发展, 放射性矿藏的开采,核试验和核电站的建立以 及同位素在医学、工业、研究等领域的应用, 使放射性废水、废物显著增加,造成一定的放 射性污染。
二、水的循环
1 、自 然 循 环
2、社会循环
海洋-->内陆-->海洋的循环,称为 大循环。在小的自然地理区域内 的循环,称为小循环。生物体内 的水,也进行着吸收-->蒸发-->吸 收的内外循环。
三、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
1、自然污染 2、人为污染
水在自然循环中,由非污染环境进入 水中的化学物质,称为自然杂质或本底杂 质;由污染环境进入水中的化学物质,称 为污染物。
(2)无机污染物质 污染水体的无机物 质有酸、碱和一些无机盐类。酸污染主要来 自矿山排水和工业废水。碱污染主要来自碱 法造纸、炼油、制革、制碱等工业污水。
酸碱污水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抑制 或杀灭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妨碍水体 自净作用,还会腐蚀船舶或水下建筑物,影 响渔业,破坏生态平衡。
无机盐类排入水体后将提高水的硬度和 增加水的渗透压,降低水中的溶解氧。
(3)毒物型污染 废水中的有机毒物(如 酚、农药等)、无机毒物(如汞、铬、砷、氰 等)以及放射性物质等排入水体后,就会使水 生物受害中毒,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当饮 用或接触被这类污染物污染的水时,能直接危 害人体健康。毒物型污染一般发生于排放口附 近的水域。
重金属的毒性危害具有长期积累性,尤应 注意。
水体污染的根本防治,要通过一系列行政的、 法律的、经济的和工程的配套措施;要建立完 善的监督管理系统和机构;制定水环境质量标 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法律责任。
20年代美国首先提出饮用水标准。我国在1956年首次制定 《饮用水水质标准》,后经多次修订,1973年颁布了《生活 饮用水卫生规程》,1985年颁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存在于地球上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的水, 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和水环境。
水是分布最广而又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 它孕育和滋养了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并从 各个方面为人类社会服务。水的用途大致 有以下几个方面:生活用水、工业用水、 农业用水、渔业用水、交通运输用水。
地球上水约为1.36×1018m3,覆盖近3/4的地球
工业、海底石油开采、油轮压舱洗舱以 及大气中污染碳氢化合物的沉降等都可 使水体遭到严重的油类污染,尤其海洋 采油和油轮泄漏事故污染最重,影响水 质、破坏海滩、危害水生生物。
黄河上游: 黄河下游:
(二)物理性污染
(1)悬浮物质污染 悬浮物质是指水中含 有的不溶性物质,包括固体物质和泡沫等。 它们是由生活污水、垃圾和采矿、采石、建 筑、食品、造纸等产生的废物泄入水中或农 田的水土流失所引起的。悬浮物质影响水体 外观,妨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氧气 的溶入,对水生生物不利。若悬浮颗粒上吸 附有毒有害的物质,则更有害。
(三)生物性污染
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和某些工 业废水,往往会带有病原微生物。
例如某些原来存在于人畜肠道中的病 原细菌,如伤寒、霍乱等都可以通过人畜 粪便的污染而进入水体,随水流动而传播。 一些病毒,如肝炎病毒等也常在被污染的 水中发现。某些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等 也可通过水进行传播。
饮用水水质标准是为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 功能,对饮用水中有害元素的限量、感官性状、 细菌学指标以及制水过程中投加的物质含量等 所作的规定。
四、水污染的分类和影响
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水污染可分 为三类 :
化学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
(一)化学性污染
(1)需氧型污染 大多数有机物(及少数 无机物)被水体中的微生物吸收利用时,要 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溶解氧降低到一定程度, 水中的生物(如鱼类)无法生活。溶解氧耗 尽后,水质腐败,发臭变黑。这种由于废水 中的有机物而引起的水体污染,称为需氧型 污染,或有机型污染。我国绝大多数水环境 中的污染属于这种类型。
(4)富营养型污染 含氮和磷多的 废水一旦排入水环境,会大量滋长藻类 及其它水生植物。冬天这些水生植物死 亡时,使水中的需氧量猛增,危害水生 生物的生长。长期的富营养化过程会使 水体衰老化,由杂草丛生演变为沼泽。 富营养型污染相当普遍,已成为当今世 界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
(6)油类污染 炼油、石油化工
2007年7月1日,由国家标准委和卫生部联合发布的《生活饮用水 卫生标准》(GB 5749-2006)正式实施。
表面。 地球上的水在不停的循环着,相互之间进行着补给。
从这个角度出发,可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自然资源。
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53%,能供人类直接取用的淡 水资源仅占0.22%,自然水源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差 异,自然水体的普通污染,致使可供直接取用的优 质水量日显短缺。
水是十分短缺的自然资源。我国淡水资源人均不过 2545m3,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4,对水资源的保护 和爱惜尤应倍加重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