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A卷)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0题。
(34分)(1)我不崇拜太阳!可我爱太阳,因为——(2)太阳便是爱!太阳是那种不辨前因、不问后果的疾迷,是那种永远年青、永远无悔的执著,是那种让人炫目、让人颤栗的颠狂,太阳更是那种烈烈轰轰、彻里彻外的生命的自我完全燃烧。
(3)一缕阳光便是一抹心迹,一颗黑子便是一朵伤痕,于是,太阳会醉,太阳更会痛;于是,太阳会笑,太阳会哭泣,你不见彩虹,你不见太阳雨吗?(4)别轻看太阳的无言,日出日落总是她爱的心跳;别误会太阳的色彩单调,尘世爱的调色板,怎跳得出她的天然光谱?(5)人们总称太阳是骄阳。
其实,太阳是谦和的,月光和星辉原是她的谦和。
太阳更是脉脉含羞的,所以,人们才有了白天的黑夜。
(6)有人埋怨冬天的太阳过于疏远,有人害怕夏日的太阳过于炽热。
如果说,生命总需一个过程孕育,那,太阳也自有她爱的呼吸。
(7)仿佛天经地义,谁都以为太阳坚强无比,因此,历来总将“阳”字与“刚”字连结,又怎知太阳她也最易受伤。
(8)跃跃欲试的鸟儿向着太阳飞了一圈,回巢了;肉眼凡胎的人儿迎着太阳凝视了几秒,俯首合眼了。
怯懦的心负载不起太阳的热情,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爱又怎能承受太阳之吻!(9)太阳病了。
人们不无心痛地仰望日的半休与日的全休,好心的人儿还打起锣鼓、敲起脸盆赶走“天狗”。
(10)太阳最受不了的是宠爱!太阳陶然了,天光万斛就是那太阳的深情万种,白夜出现了!太阳翩翩起舞,极光便是她的裙裙指动,轻轻的一个转身便是悠悠的一个大年。
(11)太阳真快活,她连连舞着,浩浩荡荡地普照着芸芸众人,不论是有意赏日还是无意赏日的,无论是精于赏日还是不会赏日的。
(12)但也有担心太阳之怒。
其实,那不更是一种爱的宣泄吗?太阳之爱绝不类同练丹的文火:与其半阴半阳,何如归于永恒的寂灭。
何况,烈日炎也确可算作爱的咒语,恨的对立。
(13)看来,“日心说”足可改称“爱心说”。
因而,切莫在太阳底下轻言“爱”字,太阳可是永远地高高在上啊。
1.“崇拜太阳”和“爱太阳”有什么区别?(4分)答:“崇拜”之意为,由敬而畏,难以亲近;“爱”是说对太阳,心向往之,乐于接近。
2.太阳“是那种永远年青、永远无悔的执著”。
对这句话中的“年青”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青”是“年轻”的笔误B.“年青”是“年轻”的同义词。
C.“年青”是写颠倒了,应为“青年”。
D.写成“年青”是强调生命力旺盛。
3.(2)段中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4.(3)段的思路是:彩虹是太阳的____,那是因为“一缕阳光便是一抹心迹”,太阳被美好的生活陶醉了,太阳雨是太阳的____,那是因为太阳受到邪恶的伤害,感到心痛。
人格化的太阳(限10字内)(4分)5.(4)—(6)段铺写爱的种种表现时,植限于司空见惯的景物领悟,这些景物是(限15字内((4分)6.(4)—(6)段还不着痕迹地分笔刻画太阳的性格。
采用辨析的方法描绘,去“骄阳”误称,还,去“坚强无比”的片面认识,补的不足。
(4分)7.(8)—(12)段写太阳与人之间的交流,用两点概括,这部分的基本思路是。
(4分)(1),太阳普照芸芸众人,给人以欢乐;太阳病时,人们真心回报,以至打锣敲鼓、敲起脸盆赶“天狗”。
(2),怯懦的,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难以承受太阳的恩泽;爱撒播给怎样的人,尽在不言中。
8..不属于阐述“日心说”改称“爱心说”的妙处的一项是()(3分)A.“日心说”是宇宙运行的客观规律,是大家认可的真理。
B.前文说了“太阳便是爱”,“日心说”改称“爱心说”顺理成章。
C.全文围绕太阳洋洋洒洒地抒写了“爱”,改成“爱心说”,可见其中的信心和气势。
D.这样收煞,与开头呼应,使“太阳便是爱”这个判断掷地有声。
9.全文以“切莫在太阳底下轻言“爱”字,太阳可是永远地高高在上啊“结束。
对这句结束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句话又宕开一笔,使主题更为深化。
B.“爱”是崇高的,不要作轻易的承诺。
C.进一步强调太阳爱的本质、个性、质量。
D.激励人们追求对事业的痴迷、执著、颠狂,追求生命的真正价值。
10.从写法角度分析,本文,以太阳为高标,抒发爱洒人间之情。
(2分)二、下面这段文字节选自《史记阴侯列传》,故事的背景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韩信被封为楚王之后,图谋反叛,刘邦听取了陈平的意见,假装游云梦泽,趁韩信出来迎接时捉住了他。
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1—15题。
上(指汉高祖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前边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1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
(6分)①尝:②如:③几何:④何如:⑤为:⑥禽:12.比较下列每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并分别作解释。
(8分)①与信言诸将能()陛下不能将兵()②如臣,多多益善耳()而善将将()③陛下不能将兵()弃甲兵而走()④于君何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13.有一成语出自这一段文字,请找出来,并加解释。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14.翻译“此乃信之所以陛下禽也”一句。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15.这段文言短文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三、作文(40分)16.题目:起跑线上要求: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B卷)一、阅读下文,完成1——10题。
(30分)①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
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的。
②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
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
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卡片送给他。
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③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④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
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移感。
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
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
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
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
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同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
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
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
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
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
那时的中学生是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
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嗫地说上几句就走。
老师不少,走得浑身汗。
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⑥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
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
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10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
但是,就是那点稚掘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⑦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
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
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的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清雅的供品),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
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
现面,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⑧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你。
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尘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⑨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
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1.全文共九段,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用“”在下面的序号中表示。
(3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2.下面是对本文思路的几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正当“我”忙于应付岁末活动时,接到了30年前的老师的电话,要求补画一张贺年片,“我”立即陷入对学生活的回忆之中,接着交代自己已经满足老师的要求,最后写“我”由此事引起的感悟和对青少年的嘱咐。
B.先写“我”厌倦年前繁忙的应酬,为整篇作品定下基调,再记叙30年前的中学生活,表现师生感情的深厚,最后写作者的感受。
C.在紧张的岁末生活中,“我”突然接到30年前的老师的电话,要求补画一张贺年片,“我”立即中断了手头的工作,给老师补画了贺年片。
由此,“我”感悟老师生感情的珍贵。
D. 先写现实中“我”的繁忙生活和厌倦心情,再具体描绘当年的中学生活,抒发了“我”对往日生活的怀念之情。
3.根据第④段的思路,填入段末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话是()(2分)A.这便是老师,一点也含糊不得B.这才是学者,一点心眼也没有。
C.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D.这才是老师,半点机巧也没有。
4.第④、⑤两段所表现的作者中学生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