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怀揣着对心理学神秘面纱的好奇,我开始了这学期的心理学与生活课程。
在我的意识里“心理学”一门比较神奇甚至神秘的学科,然而我想在这学期的选修课中我初步揭开了其神秘面纱。
课程期间老师图文并茂,讲解有序。
让我们初步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其中最重要的也最有意思的当是结合大学生特点做出的一系列心理学分析与实验,这些都很实用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在大学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正确的应对这些心理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难免遇到人心中脆弱一面,学习一定的心理知识,这对于我们自身以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完善及维护。
实际生活中,有时心灵是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
在心理状态不好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时在他人需要的心理帮助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用自己学习的心理知识去帮助他人,关怀身边的人。
我相信,学的这些知识,不仅以后对自己还是对身边的人,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但是个人觉得课程还有不足之处:举例多是一些外国心理学家针对外国人的一些实验与分析,因为文化﹑经济﹑教育方式等的差异这些结论或实验分析对现在的中国人同样适用吗?中国的心理学家们是不是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做点什么呢?
下面我就张老师讲授的“从众依从和服从”专题谈谈我的具体体会。
首先是“从众”,它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从众的身影,从众的意义在于其对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同时从众也是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利于社会规范的形成。
从众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信息压力﹑规范压力。
从众类型有三种:真从众﹑权益从众﹑不从众。
其次是“服从”,指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
是通常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
当人民认为是合法权利时及可以将责任转移时就会发生服从。
最后是“依从”,指人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依从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
从众与依从的关系:
二者都是个体受到某种影响而产生的行为变化,其发生机制都不存在对权威
者的绝对服从。
依从行为是由一个特定的影响对象对个体施加直接影响而产生的;从众没有特定的影响来源,是个体在一定的群体压力之下自发产生的一种跟从行为。
服从与依从的关系:
服从的引发,具有某种强制的特征,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存在着规定性的社会角色联系。
服从的理由是外在的。
依从的理由的内在的,请求者与依从者之间,并没有规定性社会角色关系的束缚,面对请求者的请求,依从者必须有一定的认同,才会顺应其要求去行为。
从众依从和服从皆是双刃剑。
然而科学的魅力就在于趋利避害,让其为人类需要服务。
例如“留面子效应”是指人们拒绝了一个很大的要求之后,对较小的要求接受性出现增加的现象。
我们可以利用它达到我们学习、生活甚至商业的目标。
再如“附加价值”策略、“相同处境”策略、“欲擒故纵法”、过度理由效应等都是本节的心理学知识在实际中的有效应用。
记得最清的是张老师讲的一个“用钱使小孩子们不再吵闹的事件”,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心理学应用,这位大叔正确的利用了由于人们维持认知平衡的自然心理需要,一种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多,相应的内心理由也会越少的心理特点,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目的。
心理学与生活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现代人的心理特点,也让我掌握了如何正确对待周围的朋友,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自我调整。
失意的时候,悲伤的时候,我会不经意地想起在课堂上所学到的。
只要我们放开胸襟,包容这个世界,我们的生活会很超然,成功也会不期而遇。
也许对于我们心理学的魅力就在于能让人有一种胜券在握的感觉。
做人更自信更自强。
当失意失败时,以比一般人更专业的角度规劝自己坚持,以更合理的方法制定自己下一步的任务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