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0篇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一):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
一向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我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可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十分适宜的一本入门书籍。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
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本事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
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可是却很全面。
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
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异常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明白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
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学!“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
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
你能够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能够自我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
可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我明白自我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
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可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经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
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我和他人,提高自我和帮忙他人的本事。
期望教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
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景下,如何让自我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我,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二):一提到心理学,我的第一反应是神秘难懂,然后是之后想到心理咨询师这种职业,甚至有会闪现“变态”这样贬义的词汇,总之就是觉得深奥但又很好奇。
读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后我发觉,原先心理学也能够这么幽默趣味且生活化,容易被非专业学生理解和理解。
我想就其中的“恋爱心理学”阐述自我的一些观点。
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事物,它从我们出生就紧密相随直到我们逝世。
亲人的疼爱,友人的友爱,情人的相爱都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完美感情。
而对于感情,每个人都有自我的看法和体会。
不管正确或科学与否,这都是个人的感受和追求的方式。
感情的成分有三种:活力、亲密和承诺。
事实证明,活力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慢慢减少,而亲密和承诺却恰好相反,它们随时间的增加而越来越高。
但在学生时期的学校恋情,我觉得会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一、把友情误认为感情。
有些同学不能真正区分感情和与异性之间友情两种不一样性质的情感,然后会相互揣度彼此的心思,平白增加彼此的烦恼。
二、把感情置于最高地位。
有些同学完全沉溺于恋爱的甜蜜,时刻都想和对方在一齐,甚至点点滴滴都为对方着想导致忽略了学习,这是不可取的。
因为在大学时期,学生还是得以学习为主。
如果彼此能在这个关键时期努力奋斗,那么毕业后走到一齐的机率就会更大,未来也会更有保障。
三、跟风式的恋爱。
有些同学看到周围的人都恋爱了,然后认为自我也不能落后,所以就随便找个人满足自我寂寞的心理,同时也维护了自我的面子。
但这种恋情不会长久,因为没有投入自我真正的情感。
四、片面化的恋情。
有些人会因为对方出色的外貌或者优越的家庭条件而产生恋情。
这种恋情也会很短暂,因为他们看到更好的人后移情别恋的可能性极大。
相比较之下,我认为学校恋情都比较单纯,期望每个人都能好好珍惜。
两个陌生人为什么会相爱在心理学上把相爱的原因分为三种:有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和有原因的爱。
在我看来,无条件的爱才是最高境界。
众所周知,建筑界才子梁思成和才女林徽因之间的感情一向被传为佳话,让我印象深刻。
梁思成以往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淡淡回答:“这个答案很长,我需要用一生去回答你。
”这简短的对话却感人至深,让人感受到彼此的深情和长情。
而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身边一向不乏追求者,和英年早逝的诗人徐志摩为她写诗对她炽热的爱相比,我更欣赏哲学家金岳霖对她默默温存一生的爱。
他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写了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表达了林徽因在他心中无可代替的地位,最终金岳霖先生也终身未娶。
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我的感情,显出一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格。
这使我想起了柏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
”正因为金岳霖先生对林徽因这份一生无条件的爱让膝下无子无女的他在晚年得到了林徽因子女周全的照顾。
感情除了年少时的活力、爱慕和沟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得起平淡的流年。
著名女作家三毛以往说过:“感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
”三毛和荷西的感情也让人唏嘘不已。
虽然婚后他们在撒哈拉沙漠只生活了六年因为荷西出海捕鱼不幸逝世,但这六年却是三毛生命中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光。
因为他们彼此珍爱着对方,也喜欢在沙漠那样朴素简陋但却温馨完美的生活,恰如他们的感情——虽然短暂坎坷却足以刻骨铭心一生。
每个人都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
有人说:“白头偕老这件事其实和感情无关,只可是是忍耐……但忍耐却是一种爱。
所以,真正爱你的人,其实就是愿意一向忍耐你的人。
”我同意这个说法,其实在很多事情中爱和包容是关键。
这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在关键时刻却很少能做到。
因为很多人都会说“我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所以从古至今这句“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才显得如此弥足珍贵。
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多懂点心理学,可能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让相处变得更简单。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三):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
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本事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
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可是却很全面。
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
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异常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明白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
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四):已过不惑之年,读过几年书,也教过几年书,可是回想起来,竟然想不起来自我到底读过什么书,连一本书名也想不起来,自然不敢以“xx”自居了,也对自我教书的职业感到恐慌起来。
今年下半年,最终第一次认真的开始读一本书――《心理学与生活》。
这是一本美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普通心理学的教材,我国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也采用它。
这是一本通俗的、贴近生活的心理专业的入门教材,被称为“心理学入门前的一道大餐”,就是非专业的人也能读懂。
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真是眼前一亮,读了一部分就被它深深吸引了,能够说是爱不释手!决定静下心来,好好读读。
时至今日,已经读了大半,期间有好多感受都写在了书的扉页上。
可是有一种感觉在内心里有着强烈的冲动,直觉的不说不快。
自我在以前有过很多的思考,有的构成自我的看法,有的想到了却想不明白。
当读到《认知》一章时,里面好多的实例、理论,使我对以前的看法又了新的认识,有的为自我的想法找到了理论依据,有的修正了自我肤浅甚至错误的想法,有的解答了自我的困惑和不解。
边读边划边写,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获珍宝,有时间就读,直至本章结束时,深感身心愉悦,兴奋不已,血液流通舒畅,脸部微热。
有一种要释放、宣泄、一吐为快的感觉,恨不得立刻有人来分享这份欢乐的体验。
对自我来说,读书能读到兴奋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正当我欢乐的将要手舞足蹈之时,书上之后有一段文字“我们期望已经花了一些时间来思考这些本事所带来的兴奋”。
一下子所有的情绪都静止下来,有一种万籁俱寂的空旷和安静,随即哑然失笑,引来同事诧异的侧目,以为我在犯傻。
刚才那种兴奋、发热的情绪瞬间在一个渠道里消失,那是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因兴奋积聚起来的肾上腺激素一下子给冲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吗啡肽唤醒了神经的愉悦和欢乐。
作者此时的句子,写到了我的心里,像一个亲切、睿智的兄长,在我的肩膀上轻轻拍了一下,传递着知识的温暖。
让我对作者写书的用心良苦和专业素养钦佩,好像今后自我的职业中也该多做点什么。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五):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书名是《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于当时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也比较感兴趣,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便选择性的看了看。
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可是看过后,在网上百度了下,原先心理学教材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