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吴泓一、了解学生阅读情况,提出问题1.师生互动:了解学生阅读的版本、读法(具体怎么读?读了之后有些什么感受?)。
2.教师总结:随便翻翻书,或者是从头到尾,只是读过,这样阅读经典或阅读《论语》,虽有印象,但基本是无用、无效的。
有用、有效的阅读,最好是“专业”阅读,而且是“专业”加上“有趣”(好玩)的阅读。
这里,先说说目前流行的《论语》的两种读法:①第一种读法:从头到尾,依序而读。
这种读法会让人感到“杂乱无章”,枯燥乏味,读着读着就没兴趣,没信心了。
当然,《论语》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章可循”的。
如北大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的“自序”中,他说过自己早年读《论语》的感受:当年读《论语》,我的感受是,此书杂乱无章……看到后边,前边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什么过人之处。
②第二种读法:以孔子或者《论语》的思想主题或者概念为主线来读。
这个难度很大。
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思想是有源头,有继承,还有自己观察社会、看到社会问题总结获得的。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思想繁盛,哪些是孔子学习继承来的,哪些是孔子原创的,不容易梳理,得弄清楚才是。
这种读法也是北大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的“自序”中提到的:以概念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横读《论语》。
我把全书,归纳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下分若干细目,按主题摘录,看这本书里,孔子的思想是什么样,与《墨子》、《老子》有什么区别。
如今,这种读法比较盛行!放到一般人的手里,容易流入以今逆古、古为今用的味道。
说白了会流入“误读”。
那么,有没有既专业又有趣(好玩)的更好的阅读方法呢?阅读一本经典,最主要或者首先要弄清楚哪些问题呢?下面,我分享一下我和我学生一起读书的心得。
我认为,阅读一本书一般要读出“这本书”的两种结构形态,特别是后一种结构形态。
二、要“专业”而“有趣”的阅读,首先要弄清楚这本书的结构形态1.第一种是表现为显性的、静态的结构形态,我称之为一本书的“外结构”。
①拿到《论语》一书,我们只要读一下书前面的“导言”或者“导读”,还有书的“目录”和每一篇开头下面的说明文字,就可以知道的。
如有人说,“《论语》二十篇五百章”,“《论语》一共20篇……共539章。
”我自己也拿计算器计算过《论语》的章数,五百多章(人们一般这样说,《论语》是篇长为章,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篇短为则,如初中语文过去的教科书称《论语》六则,现在改过来了)。
②如今,网络很方便,在上网输入“论语”“结构”等词,查查,还可以知道:如有专家说,“《论语》前十篇为上论,后十篇为下论。
上、下两论各有主题:上论十篇以孔子之理念、教人、为人为中心,下论十篇以孔子行道以重建秩序之构想、实践、心态为中心。
”简单地说,上论十篇主要讨论、展示孔子的理念,以及孔子如何用这些理念来教导他的弟子。
下论十篇主要讨论孔子的行道方案、行道实践,以及行道失败以后他的心态。
所以,我们大致可以讲,前十篇大体是在介绍、呈现孔子之道,而后十篇主要在讨论行道以及行道的结果。
阅读《论语》,要弄明白它的这种“外结构”,这样,才基本称得上是“专业”阅读。
2.第一种是表现为隐性的、动态的结构形态,我称之为一本书的“内结构”。
这种“内结构”不容易察觉。
因为时代不同,年代久远,《论语》一书所表现出来的“内结构”就显得非常特殊。
有学者就认为《论语》是一本“纪念册”,如著名学者王学泰说:孔子不仅是历史上第一位名师,他也把教育学生视为头等大事。
他的一生大部分精力都献给了学生,与学生情同父子。
试想,他的离去在弟子心底会形成何等的波澜?一些弟子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让外貌像孔子的弟子有若扮演老师。
可见弟子对老师思慕之深。
后来他们找到了追念老师的最好办法,就是编一本纪念册,把孔子与他们的谈话、对他们的教导记录下来。
这就是《论语》的雏形。
也就是说,《论语》一书尽管有点“杂乱”,但隐藏着一条孔子与弟子、与时人(当时的国君、大夫、权臣、隐者等)互动交集的、动态发展的内在线索。
在书中,他们彼此一体,不可分割。
弄清楚这种“内结构”,或者说内在线索,或许我们就能够做到“有趣”(好玩)的阅读。
弄清楚这两种结构形态,指导学生读《论语》就可以从如下关系或顺序入手:如参照年表、分期等,基本上以时间为主线。
一是,孔子与孔门弟子,主要在上论十篇,从孔门十哲入手;二是,孔子与时人,主要在下论十篇,从孔子与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季平子(名意如)、季桓子(名斯)、季康子(名肥)、阳货、公山弗扰、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和楚狂接舆等人入手。
三、例说《论语》一书的“有趣”阅读法(略)四、结束:总结两个方面(略)说明:以上文字引用请注明出处。
《论语》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 <wbr>吴泓附:《论语》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学习资料“导读课”授课要求:1.本次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
2.课前:打印以下三篇文字,学生人手一份,须认真阅读,读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字义,可借助网络查询。
3.课上:学生须带上人手一份的三篇学习资料,带上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志刚译注的《论语通译》一书。
一、孔子年表钱穆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孔子年表”出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出版《论语新解》一书。
鲁襄公二十二年(西历纪元前五五一年)孔子生。
鲁襄公二十四年孔子年三岁。
父叔梁纥[hé和]卒。
鲁昭公七年孔子年十七岁。
母颜征[zhēng争]在卒在前。
鲁昭公九年孔子年十九岁。
娶宋幵[jiān坚]官氏。
鲁昭公十年孔子年二十岁。
生子鲤,字伯鱼。
鲁昭公十七年孔子年二十七岁。
郯[tán谈]子来朝,孔子见之,学古官名。
其为鲁之委吏乘田当在前。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年三十岁。
孔子初入鲁太庙当在前。
琴张从游,当在此时,或稍前。
孔子至是始授徒设教。
颜无繇[yóu由]、仲由、曾点、冉伯牛、闵损、冉求、仲弓、颜回、高柴、公西赤诸人先后从学。
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年三十四岁。
鲁孟厘[应作“釐”,音xī(西),古同“僖”,用作谥号;此人为鲁国大夫]子卒,遣命其二子孟懿子及南宫敬叔师事孔子学礼。
时二子年十三,其正式从学当在后。
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年三十五岁。
鲁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奔于齐,孔子亦以是年适齐,在齐闻韶乐。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鲁昭公二十六年孔子年三十六岁。
当以是年反鲁。
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年三十七岁。
吴季札适齐反,其长子卒,葬嬴博间,孔子自鲁往观其葬礼。
鲁定公五年孔子年四十七岁。
鲁阳货执季桓子。
阳货欲见孔子,当在此后。
鲁定公八年孔子年五十岁。
鲁三家攻阳货,阳货奔阳关。
是年,公山弗扰召孔子。
鲁定公九年孔子年五十一岁。
鲁阳货奔齐。
孔子始出仕,为鲁中都宰。
鲁定公十年孔子年五十二岁。
由中都宰为司空,又为大司寇。
相定公与齐会夹谷。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年五十四岁。
鲁听孔子主张堕[ huī辉,古同“隳”,毁坏]三都。
堕郈[hòu后],堕费,又堕成,弗克。
孔子堕三都之主张遂陷停顿。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年五十五岁。
去鲁适卫。
卫人端木赐从游。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岁。
去卫过匡。
晋佛肸[bì xī碧溪,春秋末年晋卿赵鞅的家臣,为中牟的县宰,但投靠范氏、中行氏]来召,孔子欲往,不果,重反卫。
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年五十七岁。
始见卫灵公,出仕卫,见卫灵公夫人南子。
鲁哀公元年孔子年五十八岁。
卫灵公问陈[“陈”即“阵”,行兵布阵之意],当在今年或明年,孔子遂辞卫仕。
其去卫,当在明年。
鲁哀公二年孔子年五十九岁。
卫灵公卒,孔子在其卒之前或后去卫。
鲁哀公三年孔子年六十岁。
孔子由卫适曹又适宋,宋司马桓魋[tuí颓]欲杀之,孔子微服去,适陈。
遂仕于陈。
鲁哀公六年孔子年六十三岁。
吴伐陈,孔子去陈。
绝粮于陈、蔡之间,遂适蔡,见楚叶公。
又自叶反陈,自陈反卫。
鲁哀公七年孔子年六十四岁。
再仕于卫,时为卫出公之四年。
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年六十八岁。
鲁季康子召孔子,孔子反鲁。
自其去鲁适卫,先后凡十四年而重反鲁。
此下乃开始其晚年期的教育生活,有若、曾参、言偃、卜商、颛[zhuān 专]孙师诸人皆先后从学。
鲁哀公十二年孔子年六十九岁。
子孔鲤卒。
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年七十一岁。
颜回卒。
齐陈恒弒其君,孔子请讨之,鲁君臣不从。
是年,鲁西狩获麟,孔子《春秋》绝笔。
《春秋》始笔在何年,则不可考。
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年七十二岁。
仲由死于卫。
鲁哀公十六年(西历纪元前四七九年)孔子年七十三岁,卒。
二、孔子一生李零李零,男,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国古汉语研究。
其主要著作有《孙子古本研究》《李零自选集》等。
“孔子一生”“孔门弟子”两文出自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
孔子一生,很不得志。
他活了73岁(或74岁),现在很一般,过去,算是活得很长。
《春秋》十二公,最后四公,襄、昭、定、哀,他都赶上了。
10岁以前,襄公还在。
10岁以后,是昭、定、哀,正好在春秋晚期这一段。
孔子是个苦孩子,小时候,“贫且贱”(《孔子世家》)。
传说孔子出生时,爸爸70岁,妈妈20岁,他是老阳少阴所生。
有人说,这种孩子特别聪明,不知有没有遗传学的道理。
司马迁说,小时候的孔子就不同一般,他玩游戏,都是表演行礼,“常陈俎豆[zǔ dòu祖逗],设礼容”;父母死了,都是他一人发送,合葬于防山(在今曲阜东),真是大孝子;服丧期间,他去参加季氏的宴会,被阳货轰了出来,很受刺激(《孔子世家》)。
司马迁讲孔子生平,有些细节不太清楚,前人有很多考证。
钱穆写过一本《孔子传》(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大家可以参考。
我把孔子的一生粗分为六段,列其主要事迹于下:(一)1-33岁,孔子居鲁(前551-前519年)。
这一段,有几件事比较清楚,即他出生后,3岁丧父,17岁丧母,19岁娶妻,20岁生子。
他的学历不太清楚。
孔子自己说,他是“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2.4),可能是在阙[ què雀 ]里的乡校学习过吧。
但更高的学问从哪里来?是他自学的结果,还是有名师传授,大家很想知道。
孔子死后,卫公孙朝曾问子贡,你老师,他是跟谁学的?子贡说,“文武之道”散落民间,他是跟很多人学,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自己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7.22),要说老师,可以说一个没有,也可以说很多。
我们只知道,孔子27岁,曾向郯国的国君请教。
还有,他学鼓瑟击磬[qìng庆],据说是跟师襄子学的(《孔子家语·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