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基本原则的涵义和主要内容;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功利主义和人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公正原则的涵义和基本内容;认识和把握个人主义的定义和实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的含义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公正原则的内涵;个人主义的实质。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1、从其产生的社会基础看,为人民服务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
2、从其在道德体系中的地位来看,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
3、从道德实践角度来看,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的主要价值取向。
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内涵为人民服务就是为那些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服务。
为人民服务而不为人民的敌对者服务,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道德要求。
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主要有四方面的内容:1、热爱和关心人民。
2、对人民负责。
3、实现人民的利益。
4、服务他人与为己谋利相结合。
三、坚持为人民服务1、澄清极“左”思想的影响。
2、承认为人民服务的多层次性。
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它的第二层次的道德要求是先人后己。
第三层次的道德要求是人己兼顾。
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是先己后人。
3、从我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
第二节集体主义原则一、集体主义原则的由来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史上有个发展过程。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集体主义曾作过一些论述。
马恩既强调集体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又指出个人的自由发展对于集体发展的重要性,辩证地说明了个人和集体发展的关系。
2、第一个明确提出将集体主义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原则的是斯大林。
指出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伦理原则。
3 、毛泽东明确提出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指出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
4、邓小平同志也多次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在我国现时代,集体主义是核心伦理规范。
二、集体主义原则确立的根据1、集体是个人存在的方式任何人都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他必须生活在集体之中,依赖于集体所提供的各种条件,以集体活动为其存在的方式。
集体是一种不同于群体的客观存在,它是在充分重视和尊重个人的差异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根据共同的利益,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而自觉组成的维护社会存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
在其形式上,它具体地表现为或大或小的有一定组织系统、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个人之间的共同体,如各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国家和整个社会。
从其性质来看,它可以区分为“真实的集体”与“虚假的集体”两种。
真实的集体的特征:(1) 组织的有序性。
(2) 利益的一致性。
(3) 义务的双向性。
2、集体是个人力量增强的手段3、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源泉三、集体主义原则的科学内涵1、含义。
集体主义原则指的是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障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肯定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以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促进个人同社会和谐发展为价值目标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2、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内容(1)集体利益的首要性和优先性。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着这样三重关系:首先,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其次,它们是长远与眼前的关系。
再次,它们是“源”与“流”的关系。
(2)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实现要求满足这样两个条件:一是个人在实现自身利益时不损人利己,不损公肥私,通过合理、合法、合情的途径去谋取个人利益;二是个人应该主动地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履行自己应该履行的对集体和他人的义务。
(3)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的结合性和协调性。
四、集体主义原则的价值追求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区别于以往一切道德体系的根本标志。
它具有相对于以往一切道德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其道德合理性和优越性就在于它具有如下价值追求:1、集体主义是达到社会整合的价值动力集体主义之所以是实现社会整合的内在根据,是因为:(1)它是功利与超功利的统一。
(2)它是关注个人利益与关注集体利益的统一。
(3)它是人作为目的与作为手段的统一。
2、集体主义是实现人的价值的道义保证(1)集体主义指明了人的价值实现的方向(2)集体主义保证了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3)集体主义确定了实现人的价值的途径3、集体主义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集体主义以个人同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价值目标,它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含于其中,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并为之创造了相应的条件。
(1)集体主义要求建立一个有利于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2)集体主义指明了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第三节抵制和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一、个人主义的定义:个人主义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以达到个人目的为最高指向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价值观。
二、个人主义的历史发展1、在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2、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发展的准备时期。
3、17、18世纪是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发展时期。
4、19、20世纪是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系统化、理论化的成熟时期。
三、个人主义的基本观点1、个人主义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选择、自我控制的个人或自我。
2、个人主义原则在西方社会被视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准则,其合理性不在于对个人一己利益的肯定,而在于对每一个人利益的肯定与维护,这是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根本区别。
3、为了保障个人主义原则的实现,西方社会通过经济、法律、政权、国家等手段来进行调节以避免个人主义滑入利己主义。
4、个人主义中蕴含的对个人生命、尊严、自由、平等、公正的追求,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5、个人主义对国家、集体利益的蔑视,是西方社会的危机之所在,也是个人主义的危机之所在。
四、个人主义的实质1.反对个人主义的观点。
认为个人主义是以“人性自私”为理论出发点的,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至上必然导致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2.赞成个人主义的观点。
认为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在历史上对唤醒自我意识,大胆追求个人生活,发挥人自身的潜力,推动科学文化发展曾起到了积极作用;进而认为在当今中国提倡个人主义,必将也会发挥个人积极性,推动社会发展。
个人主义对维护民主、自由、平等权利,反抗暴政起到过有益的作用,它是对抗专制、暴政的有效方式。
3、个人主义的实质。
个人主义的实质是利己主义,因为:①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都以“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为理论基础。
②它们都把个人利益作为判断人的行为价值的惟一普遍的尺度。
③它们都以个人欲望的满足为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容是多要素多层次的结合,主要包括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中特殊领域的道德,即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支配着社会主义道德的一切规范和范畴。
第四节功利主义和人道主义原则评价一、功利主义原则评价(一)功利主义原则的历史考察1、功利主义思想在西方萌芽于古希腊时期。
2、功利主义原则完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
3、20世纪初,功利主义受到了实证哲学和分析哲学的冲击和强有力的挑战。
4、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元伦理学严重脱离社会生活,恢复规范伦理学的呼声日益高涨,现代功利主义又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
在现代功利主义中,影响最大以及理论形态更加完备的是准则功利主义和行动功利主义。
5、功利主义除了表现为资产阶级的老功利主义和新功利主义的形式外,还可以作另一种理解,即理解为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
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并不是资产阶级的私有物,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也有他们自己的功利主义。
毛泽东指出:“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
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者。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864页。
)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功利主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础之上,而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革命功利主义”或“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功利主义。
恩格斯曾经评价:“当代两个最大的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和葛德文的著作,特别是后者的著作,也几乎只是无产阶级的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1月版,第528-529页。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无产阶级功利主义观。
他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将无产阶级功利主义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丰富和具体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功利主义思想。
(二)对功利主义原则的评价1、一种观点是将功利主义看做是利己主义、物质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认为不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原则。
应该指出的是,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是有区别的。
2、另一种观点认为作为一种伦理学说,功利主义是重实效、重利益的伦理观,往往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和利益关系的矛盾突出,认为既不能反功利主义,也不能泛功利主义,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社会主义的功利原则。
二、人道主义原则评价(一)什么是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是指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的概念,肯定人的权利或尊严的价值理论,以及倡导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主张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的精神的道德原则。
简单地说,人道主义就是主张把人当作人看待。
人道主义是善待一切人的思想体系。
(二)人道主义原则的历史发展1、在西方,人道主义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时期。
2、在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以人文主义形态表现出来。
3、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是人道主义全面发展时期。
4、19世纪人道主义以人本主义形态出现。
5、20世纪人道主义在西方的主要代表是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总之,人道主义是以人类利益和价值为中心的一种学说。
它反对超自然主义,把人看作是自然对象,肯定人的基本尊严和价值,以及人运用理性和科学方法获得自我完善的能力。
“人道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来的,最早在古罗马思想家M.T.西塞罗那里,是指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
这是人道主义最初的含义。
在15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主义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即要求通过学习和发扬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这是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一种包含有深刻内容的追求和理想。
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人道主义反对封建教会专制,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