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傣族的风土人情(一):傣族传统习俗介绍1、服饰傣族的服饰色彩个性鲜明,大胆。

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个性漂亮。

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个性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此刻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就应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十分秀丽。

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但是此刻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善了,能够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能够穿了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

男人纹身较普遍。

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

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样穿~2、竹楼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

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

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

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

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能够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着特点。

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

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能够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

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状况不多见。

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

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用心的作用。

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他们那边的男人娶妻,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4、禁忌傣族的禁忌与宗教有关。

如进入佛寺殿堂之前务必脱鞋,不许抚摸小和尚的头。

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坐门槛;不要进主人内室等。

5、饮食与大多数亚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饮食以谷类为主。

不同地区的傣族主食谷类稍有不同。

根据仲富兰在《傣族风俗介绍》一文中所记载,德宏的傣族人主食梗米,而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主食糯米。

傣族人所食的肉类主要为猪肉、牛肉和鸡鸭,很少是羊肉。

苦笋、苦瓜是傣族的常见蔬菜。

傣族人喜食昆虫,蝉、竹虫、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

最具特色是竹筒饭。

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他们用手抓饭吃~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十分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那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

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能够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傣家菜很少是热菜,很少向中国的传统菜一样炒,他们不用油,几乎都是用生菜或是加水煮熟以后沾蘸水伴着吃的,口感或苦或酸,有点辣。

他们的菜很奇怪,有的臭的问这都不想吃,但口感却个性鲜嫩爽口,比如说他们的特色菜臭笋;有的夹杂着各色的香菜,他们的香菜种类个性多,很多的凉拌菜和蘸水都会加入不同的香菜,向云南的过桥米线就是个性细的米线加香料在家柠檬汁凉拌而成对于那些连香菜的不吃的人,估计云南菜他们是无福消受了傣族的风土人情(二):傣族的文化习俗1)傣族的语言及文字。

傣族即傣泰民族。

傣泰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

文字有七种字体,均由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只在形体结构上有所差异。

2)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一般信仰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些地区的傣族信仰原始宗教及印度教。

3)傣族的天文历法。

傣族历法有两种,分别是大傣历和小傣历。

4)傣医傣药。

傣医即傣族医药学,是傣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而总结出的传统医学,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5)傣族舞蹈。

这是傣族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傣族聚居地。

富饶秀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

傣族的风土人情(三):傣族竹制器具有哪些竹篮顾名思义,竹篮就是用竹子编成的篮子,叫做竹篮或竹篮子。

是多种用途的篮子的总称。

竹篮的应用相当广泛,可用来装菜,洗衣,盛物件。

如今竹篮的应用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用途外还能够作为各种产品的外包装。

比如作为粽子包装、月饼包装、大闸蟹包装、水果包装等等。

以此替代传统的纸盒包装,即环保又时尚,产品使用完毕后还可作为家居装饰物品和收纳盒,能够说是包装的一次革命。

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家选取竹篮作为产品的外包装以此吸引消费者眼球,效果明显。

筲箕为广东话、客家话、潮家话四川话,以及江南地区无锡土话也称筲子、筛子,《留青日札》:俗名竹饭器曰筲箕。

又筲箕或作稍箕。

用细竹篾丝编织的圆形浅浅竹筐,用来盛米淘米,上面有许多细条小槽。

汉典解释为:筲从竹,一种盛饭用的竹筐,也用于淘米或盛米,如筲箕,筲箩(盛饭的竹箩),筲袋(竹制盛器)。

斗(dǒu)筲(指容量小的盛器,喻才短量浅);做水桶解时,水筲,一筲水。

箕: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称簸箕)。

(算命bmfsm.)在乡村有用筲箕过滤煮过的半生(熟)的米饭,以便得到浓绸的米汤,再用竹箴(zhen)子蒸过滤后的米饭。

苏州人家,几乎家家都备有饭筲箕。

这是一种用竹丝编制的篮子,形状圆鼓鼓,比普通竹篮要紧密些,上面还有一只同样材料的盖子。

这种饭筲箕,在夏天个性派用场。

因为其透气性好,又有遮灰的盖子,所以苏州人家在屋檐下阴凉通风的地方,都会荡空悬挂那么一两只。

乐山人也叫筲箕竹蒸笼竹蒸笼是汉族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其中竹蒸笼以原汁原味,蒸汽水不倒流,色香味俱全饮誉全球。

竹蒸笼的种类主要分为青皮慈竹蒸笼和去青皮楠竹蒸笼,目前青皮慈竹蒸笼比较罕见,主要因为价格低廉,质量不好,80年代初期比较普遍。

去青皮的蒸笼材质多为楠竹制作,采用竹片绑接,因为材料坚硬且结实,比较厚所以都务必把楠竹祛除部分厚度,留下5-6毫米左右的竹篾作为主要材料。

竹床竹制家具的一种。

由大大小小的各种竹子制成,天气炎热时睡在上面很凉爽。

新竹床多为青白色,但睡得越多竹床会慢慢转成红色。

傣族的风土人情(四):傣族的婚礼习俗傣族的婚礼习俗能够概括为:赶摆黄焖鸡、吃小酒、贺新房和举行婚礼。

1)赶摆黄焖鸡。

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透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2)吃小酒。

即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

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

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3)贺新房。

即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4)举行婚礼。

即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

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

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感情像铁一样坚实。

傣族的风土人情(五):傣族的风土人情有哪些一、饮食。

习惯早、晚两餐。

有嗜酸之癖好,各种蔬菜均要加入特制的酸汁,然后晒干存放,每餐於煮菜或煮汤中加入少许,便酸味十足,几乎是每餐不可少的一味菜。

不食粳米,而食糯米,饭用瓦甑蒸熟吃。

不吃羊肉。

男子喜欢饮酒。

爱嚼槟榔,拌入石灰膏、芦子、切碎的草烟,嚼至满口流涎,犹如喷血。

竹筒饭。

把米装进香竹竹节里,灌水后将筒口塞紧烧烤。

竹筒表层烧焦时,饭也熟了。

竹筒饭个性清香。

二、傣家竹楼。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有村寨。

竹楼可避湿、避热。

傣家竹楼充满热带的田园风味,步上木梯坐在凉台金黄色的篾席上,能够观赏寨子里和谐的生活情景。

好客的主人会端出一张小竹篾桌,摆上用芭蕉叶包着的糯米饭和用竹筒盛着的米酒招待客人。

三、赶摆。

傣族将大大小小的节日都叫做摆。

按傣语原意,赶摆即盛大的节日或集会活动。

摆场上琳琅满目的货摊上放满了食品和用品,个性是傣家独具一格的筒帕、银手饰、软耳丝等更吸引游客。

四、泼水节。

每年傣历六月十二(清明节后7天)开始为傣历新年,为期3~5天。

从清晨开始就举行堆沙、泼水、丢包和赛龙船等活动。

其中,最富於民族特色的就要数泼水。

这是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

清早,先采来鲜花作花房。

然后挑来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之洗尘。

之后大家便互相泼水,往往泼得浑身湿透。

傣族认为以清水互相泼洒,是祝福、消除病魔和应节气。

因此泼得多是友善的表示。

被泼者都报之以笑脸。

这一嬉戏,直到街中水流成河为止。

傣族的风土人情(六):傣族的礼仪习俗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

1)当外地人到了傣族家里,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

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

2)傣族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

3)傣族的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的被褥,供待客之用。

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4)到傣族家里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

即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

走上竹楼入座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

傣族的风土人情(七):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