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抽测质量分析

小学六年级语文抽测质量分析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
语文质量抽测试卷分析报告
一、关于试题的命制
(一)命题的基本思路、设计安排
命题的基本思路:本次试题以《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和我市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据,面向被抽测学生、注重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既对学生六年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进行了考查,又对学生所持的学习态度、养成的学习习惯、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了考核,发展学生的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六年级毕业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命题的设计安排:本次命题以《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为依据,遵循语文学科特点,围绕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字词百花园”“句子直通车”“能力拓展营”三个板块,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试卷特点
本次试题继承发扬了以往抽测命题的特点:
1.注重营造温馨、宽松的氛围,体现人文关怀。

不仅有饱含激励、满怀期待的卷首语,殷殷叮嘱的卷末提示语,还有体现关爱,在题目要求上为学生审题易忽略处加着重符号。

2.题目力求活泼有趣,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和要求中指出:语文学习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本次试题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既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考查了思维能力。

同时,提醒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教会学生学会思考。

如:“字词百花园”中第2小题的找规律写词语;“句子直通车”中的仿写排比句;“能力拓展营”中的第1小题选字参照划线句子的形式仿写句子,第2小题的趣味标点,第3小题的猜谜语等试题,让学生通过做题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

3.关注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考查学生语文的实践运用能力。

试题注意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些题目所选取的素材来自于现实生活。

如:“字词百花园”中的第10小题关于判断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的问题;“句子直通车”中的第1小题关于生活情境中语言表达的恰当、有礼貌的问题;“能力拓展营”中的第4小题的填写祝福语,第5小题的查字典判断公园名字的含义,第7小题根据统计表中反映的问题写宣传语等等,这类试题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能力拓展营”板块
(一)主要亮点
1.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
从试卷来看,被抽测的这部分学生,90%以上的学生卷面书写干净整洁,字迹清晰规范,审题较认真仔细,答题正确率较高,能较规范的修改试卷中的错误书写。

反映了教师日常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训练有素。

这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力保证。

2.学生的思维较发散、灵活
本次试卷第三板块的内容侧重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

从答题情况看,多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较强,思维发散、灵活。

如:第1小题选字仿写句子,85%以上的学生语言表达流畅、生动,想象合理、丰富,思维开阔,得分率较高,这也体现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言语表达的训练。

第2、3小题趣味性强。

大多数学生思维敏捷,能发现标点位置和句子意思之间的关系,能较准确分析字谜谜面的意思,进而做出最合理的答案。

可见,一些教师平时关注字谜与识字教学的联系。

(二)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标点书写不够规范。

表现在整句话中的逗号、句号都以英语的标点“点”来代替。

2.有的学生不能根据提供的语言环境,进行恰当的表达。

例如:六年级的学生在即将离别之际,为同学、老师、学校送四字祝福语。

此题不难,但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不高。

有的学生用词不注意场合,有的学生用词不注意对象的身份,还有的学生用词不注意词
语的感情色彩。

这一问题说明了部分教师不能将口语交际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言语交际欠缺有效的训练。

3.有的学生提取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较低。

例如:第三板块的第7小题,根据某学校二至六年级视力情况调查统计表写出发现的问题。

学生找出的信息表达不准确。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指出:要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老师没有关注非连续文本的教学,不能全面落实学段目标。

(三)教学建议
1.研读《课程标准》,落实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依据。

每位教师首先要强化学段目标意识,了解学段特点。

一要,研读课标,为学段语文教学定位。

二要,研读教材,对应学段目标,理解到位。

三要,找准学生起点,设置准确的课时目标。

四要,依据课标,研究适合学段特点的教学策略。

2.链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提出了“社会生活教育论”,积极倡行“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这就是说在学校教育中,要努力把“教师所教、书本所学、学生所做”充分结合起来,坚持“教学做三维合一”,促使学生能够在学用结合中不断求取“真知”,有效增加学习“厚度”,在学用实践中自我锻炼和培养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对此,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也是把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放在第一要素。

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同样积极倡导“生活化的语文学习”。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语文”,指导和帮助他们对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进行认真观察、仔细体会、深切感悟,从中享受美好生活的乐趣和语文学习的妙趣。

3.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载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表述。

这一表述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重“意”轻“言”,过于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课堂中思维含量相对来说就显得较低,学生质疑问难、安静思考的环节显得较为薄弱。

语文教学是思维的教学,我们应该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整合,把持语文教学的底线,在重视语文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增加思维含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