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掌握果蝇杂交的实验技术和基因定位的三点测验方法,在实验中熟练运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原理】
1. 果蝇(fruit fly)是双翅目(Diptera)昆虫,属果蝇属(genus Drosophila),约有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800多种。

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

果蝇在25℃时,从卵到成蝇需10天左右,成虫可活26~33天。

果蝇的生活史如下:
雌蝇→减数分裂→卵
受精
雄蝇→减数分裂→精子
羽化(第八天)
(可活26~33天)产第一批卵
蛹(第四天)
第二次蜕皮第一批卵孵化
(第二天)(第零天)
第一次蜕皮幼虫
(第一天)
果蝇的生活周期和各发育阶段的经过时间
果蝇的性别及突变性状的鉴别:
果蝇的每一体细胞有8个染色体(2n=8),可配成4对,其中3对在雌雄果蝇中是一样的,称常染色体。

另外一对称性染色体,在雌果蝇中是XX,在雄蝇中是XY。

色体上,直刚毛对焦刚毛为完全显性。

用具有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其性状的遗传行为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4. 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这是由于支配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果蝇属XY型生物,共有四对染色体,第一对为性染色体,其余三对为常染色体。

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构型为XX,、雄果蝇为XY。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则没有与之相应的等位基因。

将红眼(+)果蝇和白眼(w)果蝇杂交,其后代眼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

而且,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5. 不完全连锁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非姊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发生交换而交
换,产生一定频度的重组型配子,在子代中表现一定比例的重组性状,通过观察和统计测交子代各种表型的个体数,可估算出连锁基因间的交换率,由此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绘制出连锁遗传图。

已知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红眼(+)对白眼(w)是显性,直刚毛(+)对焦刚毛(sn)是显性,长翅(+)对小型翅(m)是显性,控制这三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若将白眼(w)、焦刚毛(sn)、小型翅(m)三隐性突变体雌蝇(X w sn m X w sn m)与红眼(+)、直刚毛(+)、长翅(+)野生型雄蝇(X+++Y)杂交,则F1可产生三杂合体雌蝇(X w sn m X+++)和三隐性雄蝇(X w sn m Y)。

由于Y染色体上不携带相应的等位基因,因而表现出X染色体上三个隐性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相当于一个三隐性纯合体。

用F1代杂交(相当于测交),F2代表现出的8种表型及数目与F1雌蝇产生的8种配子及数目一致,通过观察和统计F2代(相当于测交子代)8种表型的个体数,就可估
,麻醉
2~3。

的大量精子,雌蝇一次交配所得的精子,足够它多次排出的卵受精,因此在做杂交试验时,雌蝇必须选用处女蝇(没有交配过的雌蝇)。

雌蝇孵出后12小时内不会交配,这个时间内把果蝇全部倒出,分出雌雄蝇,单独饲养,这时收集的雌蝇是处女蝇。

杂交时把所需品系的雄蝇直接放到处女蝇培养瓶中,贴好标签,注明两亲本的基因型及交配日期,进行培养。

7~8天后倒掉亲本(一定要倒干净,以免亲代和子代混淆),待F1成蝇羽化后开始计算,观察性状。

可靠的计数及观察是培养开始的20天以内(再晚F2也可能有了)。

若须继续实验,观察F2,可在F1内挑出雌雄数对,另外培养,因为这次是用F1作亲本,进行个体间互交,所以这时不是处女蝇也可以。

但如要把F1雌蝇与另一品系雄蝇杂交时,还要严格地选取处女蝇,方法同上。

3. 原种培养
在作新的留种培养时,应事先检查一下果蝇有没有混杂,以防原种丢失。

亲本的数目一般每瓶5~10对,移入新瓶时,须将培养瓶横卧,然后用毛笔将麻醉的果蝇从白瓷板上轻轻扫入,待果蝇醒过来后再把培养瓶竖起,以防果蝇粘在饲料上。

原种每2~4周换一次培养基(依温度而定,10~15℃约4周换一次,20~25℃约二周换一次)。

每一原种培养至少保留两套,培养瓶的标签上要写明突变名称,培养日期等。

作原种培养温度可控制在10~15℃,培养时避免日光直射。

果蝇在适宜条件下会产子代,在肉眼能看到幼虫时就可把亲本倒掉,几天以后,新的成蝇便产生。

待成蝇有了足够保种的数量后,要调换培养瓶,作为下一代的亲本,继续培
再将培养瓶直立,贴上标签:
将杂交瓶放在20℃~25℃恒温箱内培养。

(4)培养7~8d ,倒掉杂交亲本(倒掉的果蝇最好处死)。

(5)再过4~5d ,F 1代成蝇出现,观察F 1代性状是否和预期结果一致。

(6)收集6~10对F 1代果蝇放入一新培养瓶,在20℃~25℃恒温箱内继续培养,以便观察F 2代(正反交作相同处理)。

(7)继续培养7~8d 后,移去F 1代。

(8)再4~5d ,F 2代成蝇出现,开始观察并统计F 2代的性状表现类型及数目。

【结果统计分析】
反交
♀bb X +++ X +++ ? BBX w-m-sn
Y ♂ 日期: 姓名:
正交 ♀BBX w-m-sn X w-m-sn ?bbX +++Y ♂ 日期: 姓名:
(二)统计分析
1.分离定律
图谱分析
P: BB(灰体)×bb(黑体)F1: Bb(灰体)
自交F2:BB Bb bb
灰体黑体
理论比值: 3 : 1
实际正交数量:7803 2693
比值: 2.90 : 1
反交数量:7598 2701
比值: 2.81 : 1
2
灰体直刚毛黑体直刚毛灰体焦刚毛黑体焦刚毛理论比值:9 : 3 : 3 : 1
实际数量:5807 2003 1791 698 比值:8.32 : 2.87 : 2.57 : 1
2
3.伴性遗传
图谱分析
正交反交
P:X w X w(雌白眼)×X+Y(雄红眼)X+X+(雌红眼)×X w Y(雄白眼)+w(雌红眼)×X w+w(雌红眼)×X+
4.连锁交换定律
利用正交数据进行统计可知,表型+ + sn和w m +个体数目最少,应是双交换产物,由此可以推论,基因sn一定位于中间,而三基因的相对顺序是w sn m
三点测交结果统计
X染通过图谱分析,我们得到正交表型比率(灰体直刚毛:灰体焦刚毛:黑体直刚毛:黑体焦刚毛)分别为3:3:1:1和9:3:3:1。

在双因子χ2适合度检验中,正反交的结果P值均<0.01,与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相差很大。

针对于以上单因子及双因子χ2适合度检验发生的现象,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选取的实验方案本身存在问题。

这两对基因并不是完全独立遗传,由反交型的单因子适合度测验可以看出,体色分离比不符合3:1,可能两个基因存在于某些有关于性别方面的连锁。

2)实验的随机误差较大。

实验操作的不到位以及对果蝇性别、表型特征分辨错误使
结果出现误差。

3.伴性遗传规律:果蝇的眼色是由X染色体控制的遗传性状,其基因仅位于果蝇的X 染色体上。

对于这对基因来说,遵守伴性遗传的规律,且正反交个体在F1、F2代上表型比率不同,通过图谱分析,正交个体在F1代产生的雄性个体都是白眼的。

通过χ2适合度测验,正反交的结果F1代P值均>0.05,符合伴性遗传规律,而F2代P值均<0.01,不符合伴性遗传规律。

分析原因主要是:
1)在伴性遗传中,眼色基因并不是独立进行遗传,其会与X染色体上其他基因发生连锁交换,从而产生表型性状不符合理论比率的情况,甚至在F2代会出现白眼雌蝇的性状(按照遗传图谱分析,F2代不会出现该性状)。

2)实验的随机误差较大。

实验操作的不到位以及对果蝇性别、表型特征分辨错误使结果出现误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