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要采用有效的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要采用有效的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要采用有效的评价方式
作者:董尉民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第08期
【摘要】利用有效的教学评价来指导、引领课堂有效教学,可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构建以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为特征的评价体系。

通过这种评价体系,可以达到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同事称赞、领导放心、自我认同的最佳效应。

【关键词】自我评价学生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新课程改革把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突出的位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作为初中化学老师,笔者一直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思考并探索用有效的教学评价来指导、引领课堂有效教学,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教学水平。

要构建以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为特征的评价体系。

通过这种评价体系,可以达到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同事称赞、领导放心、自我认同的最佳效应。

一、自我评价——有效评价体系的起点
有效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师生共同发展,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

多元评价体系要以教师的自我评价为切入点,将评价内化为教师自身的需求,使之正确认识自身角色,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必须以教师自评为先,把评价的主体地位交还给教师本人,以实现其心态和学校氛围的融合,实现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和学校发展的三赢效果。

1.每次备下节新课之前,笔者都会静下心来,认真回忆白天课堂上的所得和所失,进行自我评价,书写教学反思。

比如,在“金属和金属矿物”一课后,笔者在自我评价中总结:①本节课学生通过对常见金属的观察和简单实验,切实感受到金属的色泽、导电性和导热性;尤其是拉伸、敲打铜丝,了解了金属的延展性,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②学生在进行镁、锌、铁、铜四种金属与稀盐酸接触时,能积极主动地操作和观察,基本都能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得出四种金属与稀酸是否反应及反应异同的区别;③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对于课堂上学生涉及到与本课无直接关系、但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与强酸反应”等范畴的话题。

例如,学生小组交流时,突然问出“铜与浓硫酸为什么反应?”等,对此,笔者尽量回避,现在看来,这对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对知识的探究、思维的拓展无疑是不利的;④由于课堂上的时间紧张,学生的很多实验想法和结论推理过程未来得及实践、展示、评价,这样造成学生思维的开放度不够,因此,课余应总结整理,希望在课余或实验课给予沟通或弥补。

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自觉地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自我评估、反思,随时调整、修正不足之处,并不断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使自己始终处于良好、向上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从而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

2.当然,教学反思并不是教师自我评价的唯一手段,如每一阶段教学后,笔者都会通过评价的另一手段——自我评价分析表,从班级分析、学生知识技能、学生思维方法、教师知识传授、教师教法指导、对学习自主能力弱和强的学生指导方法及措施等方面全面分析和评价。

通过对表格认真、细致地填写,教师很快就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鞭策自己尽快解决发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

当然,对于教师自评,还可以根据其教学和素质要求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设计更多的评价手段、工具来收集教师自身全面发展的证据,如结构性的调查问卷、自查量表、教学追记、周期性的工作总结等,以利于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教育。

二、学生评价——有效评价体系的重点
教学是师生教与学双边的活动,了解学情、分析学情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基本前提,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学情来了解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及优点、缺点、矛盾和问题;对于教学管理部门来说,可以通过学情对教师的教学问题进行考察和鉴别。

所以在学生评价中,学生与教师是相辅相成的,主要分两方面:其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其二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笔者注意在教学实践中将此评价贯穿始终,并多方位地体现、实施。

(1)用心、及时地评价。

为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笔者一般将一节课划分为5-25-10-5,即5分钟解决上节课的问题,25分钟讲授新知识,10分钟当堂反馈,5分钟小结和解决生成的问题。

平时,笔者习惯每节课提前5分钟到班,将课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习题中的错误或好的、巧妙的答案简单地写在黑板副板书位置,这样,学生在共同分析错误或欣赏好想法的同时,既体会了教师的用心,也及时地复习了旧知,比单纯地背公式和结论有效得多。

在25分钟的讲解中,笔者善于对与学生互动中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评价,绝不拖泥带水。

一般情况下,笔者会精心设计10分钟的当堂反馈,设计思路力求符合当堂教学要求,题目设计有梯度,题量不多但尽量完全渗入知识点,使学生通过练习和反馈得到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能对本节课的教和学进行及时评价。

课堂的最后5分钟尽量交给学生,让他们想、说、提,这样既引导学生增强课堂投入度、鼓励学生加大课堂参与度,又使教师从中获得必需的、有益的、及时的反馈评价。

(2)真心的、准确的评价。

在化学课上,应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性,思维延伸性,探究开放性、实践应用性。

在教学中,可能经常见到一个学生答对问题后,教师评价到:“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好!”……但这种笼统的赞赏效果不明显,回答的学生和其他学生都不知道到底是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哪些方面应继续保持下去。

例如,讲解“复分解反应”这一知识点时:课件出示几组反应方程式(均为刚刚学习的复分解反应)
师:你们观察这些反应,能不能思考、归纳这些反应的共同特点呢?(学生先静静地观察,随后自觉地交流讨论起来)
师:刚才,大家观察思考后都进行了交流,一定有了不少发现,请大家来畅所欲言!
生1:我发现反应物都是两种……
生2:生成物也是两种……
生3:我发现反应物都有酸……
师:这两位同学的发现都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还应该有一些实质性的发现,我再增加两个反应(课件出示两组反应物不是酸的复分解反应方程式),谁还有新的发现?
生4:两种反应物都是化合物!(很自信)
师:他这种发现怎样?谁来评价一下?
学生:对的,不一定有酸……(纷纷说好)
师走到生4的跟前:你的想法很好,看出了反应物的本质,博得了大家的好评,老师祝贺你……(很高兴)
生5:还有(很急迫),反应的两种化合物好像换了一下成分……
师:(立即接话)你的想法很有道理,我们能不能标出其中的两三个方程式,把你的“好像”确认一下?请大家给他一些鼓励……大家也不妨标划一下,一起看看是不是都换了一下成分?
学生鼓掌祝贺——仰头注视投影——伸手比划分析——口中念念有词……随后几乎同时如获至宝地呼出“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就此,笔者顺利地给出了师生共同得出的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在这个例子中,当前两三个学生回答完发现之后,笔者没有因为不是自己想要的“标准”答案而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说“你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我觉得还应该有一些实质性的发现”,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自信,也使他们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引导。

在评价生4的答案时,笔者并不是简单的一句“你太棒了”,而是说“你的想法很好,看出了反应物的本质,博得了大家的好评……”这样的评价不仅给这位学生以充分的肯定,而且阐明了原因,更使像生5这样的学生继续思考分析,得出最终的完善结论,由此,评价也就更有意义了。

所以课堂评价要有导向性,勿流于形式,好的评价是有效课堂的有力措施,它会让课堂一次又一次出现精彩!
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这是常见的,也是显性的、直观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两种呈现形式:
(1)分数评价。

在现有阶段,很多学生和家长还是看重分数,倾向于应试。

看似学生的阶段性考试成绩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但随着教育新政的推进,这种“唯分数论”应坚决反对,不能把考试成绩的好坏看作是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志。

特别要看分数是怎么来的,是靠小聪明,还是靠深刻理解;是轻轻松松,还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同样,对没有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要看原因,是基本概念、原理未掌握好,还是能力有待提高。

总之,只有全面分析,综合分析,才有可能做出科学的评价,从而有效地指导教学。

(2)反馈评价。

学生作为接受教育、教学的主体,最有权利也最能客观地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授课)质量。

进行学生评价,定期让他们不记名对教师进行评价(评测),教师从学生的问卷中获得真实的、一线的信息,以促使自己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这种反馈评价既可是学校行为,学校将学生评价结果作为评判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依据;又可是教师行为,教师收获反馈信息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反馈信息,具有促进学习的功能。

教师在学生评价的作用下,教育教学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与完善,使学生能受到所期望的教育,实现更大的发展,还逐步学会了独立地进行评价,锻炼了对外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比如,笔者设计问卷让学生在一个阶段(周期)的学习后填写,涉及到学生现阶段学习状况自我小结、掌握不好的知识点、错误较多的题型、需要教师指导的方面等。

在此项评价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转变观念,要自觉增强接受学生评价的意识,正确地看待、接受学生的评价。

师生间的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组成了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激励与调节手段。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更应定位为: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体现学科特色,关注个体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