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的演变和造字方法

汉字的演变和造字方法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
也。 “转注”就是互训,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互引解释。 考:按甲骨文、金文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与 老同义。本义:老,年纪大,比如寿考。 老: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形。本 义:年老,衰老。 与考的区别是从金文开始的。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
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 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 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 讲究“蚕头雁尾”、“一 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 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 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 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又有秦隶和汉隶之分。
(七)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


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 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 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 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 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楷书是有模楷的意思,张怀瓘 《书断》中已先谈到过。 楷书四大家: 唐欧阳询(欧体) 唐颜真卿(颜体) 唐柳公权(柳体) 元赵孟頫(赵体 右侧是颜真卿的书法。
也 。指借用已有的形近、音同的字,表示不同意义 词。 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 “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 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 长:甲骨文字形,象人披长发之形,以具体表抽象,表 示长短的“长”。 如 汉 人谓县令曰令、长……令之本义发号也;长 之本义久远也。县令、县长本无字,而由发号久远 之义,引申展转而为之,是谓假借。”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
下是也 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 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ī,
挥动 ),武、信是也 。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依据事理加以组合, 表示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拼合日、月 两字,成一“明”字,表明亮、光明之义。 例如:武: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 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止象征 人的脚,表示行动,行走。戈代表了兵器,象 征战争。示例前为甲骨文,后为篆文。)
(五)小篆 小篆是 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 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 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 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 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 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 被隶书所取代。
(六)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
(九)行书 行书,或叫行楷,相传是在后汉末
年所创。古人对行书的来源有如此 看法:“行书即正书(楷书)小伪, 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 书。” 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及其《兰 亭序》。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 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 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 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 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 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 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 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信:誠也。从人从言。 明: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 ‘河’是也。”指字由“形”和“声”两部分合成, 形旁有关意义,声旁有关读音。 一般有形旁和声旁 两个部分。
例如:江,左边是形旁象征流水,右边是声旁,从
工声(古韵)。 又如:河,左边形旁象征流水,右边声旁“可”, 韵从可声。
(二)甲骨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刻在甲、骨
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 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 甲骨文。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 的纪录。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当 地的农民在采收花生时,偶然捡到一 些龟甲和兽骨,被当成中药卖给药铺, 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和学生赵军偶然 在中药材的“龙骨”片上发现有古文 字,于是开始了对此的搜集和研究。
(八)草书 一种内涵并不严格的书体名称。
广义指写法潦草者,狭义专指笔 画连绵、书写便捷的字体。 一般而言,汉初通行的手写体是 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逐渐 发展成“章草”。至汉末,张芝 简化草书成为笔画简略、很多部 件符号化、笔画连绵便捷的“今 草”,即后世所称的草书,东晋 王羲之完善之,唐怀素发扬为狂 草,是为草书之最高境界。
汉字的演变和 造字方法
表意文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
仓颉造字 甲骨文 大篆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一·汉字的演变
(一)仓颉造字: 此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 《淮南子· 本经》中记载:“昔者仓 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 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 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 益,即谓之字。”他曾把流传于先民 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 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汉字的造字方法
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用字法:转注、假借
二、汉字的造字方法
(一)六书详析 汉代许慎在《说文· 序》中提出著名的六种造
字方法,释义如下: 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有象物、象事、象意三义。
(三)大篆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
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 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 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 文(或称“钟鼎文”)、 籀文之别。 大篆包括籀文和金文。 右侧分别为籀文和金文 图片。
(四)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
的一种文字。金文起于商代,盛 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文字。因铸刻于钟鼎 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统 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 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 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 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 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 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