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学而篇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理由: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家人或别人撒谎;有没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定的惩罚。
为政篇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理由:这段话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代表,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这段话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生活中,不管是不是身为一个管理者,都要把重点放在德治。
以德服人。
八佾篇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说:美丽的笑容真好看啊,漂亮的眼睛黑白分明,波光流转,把洁白的面容打扮得绚丽多彩,说什么呢?孔子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才可以描绘出美丽的图画。
子夏说:礼是不是也建立在“义以为质”本性之后呢?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与子夏谈论诗经的问题了啊。
理由:这段话一开始最打动我的是那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非常喜欢这句话,所以对于这段语录的印象格外深刻。
而这段话的转换也很快,从“绘事”聊到了“礼”。
充分说明了孔子举一反三的思想。
里仁篇第四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臣子的忠心表现在匡救国家社稷,朋友的道义表现在相互切磋,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言谈处事当中,也要有所注意。
比如国君有过错,臣子上谏,假使国君能听进去,固然可以尽心讲解,要是听不进去,那就不要再说了。
不知进退,一味憨直的屡屡让国君烦心,国君一定会讨厌再听到类似的话,不但不会认为臣子忠心,反而会觉得臣子在诽谤,最后只能自取其辱。
在国君周围的人一定要注意。
朋友之间,发现对方有过错就要加以劝导,假使朋友能听进去,固然可以好好劝诫,要是听不进去,那也别再说了。
如果不考虑对方的承受力,只图言无不尽,屡次三番,一定会引起朋友的反感,不但不会认为朋友有道德,反而会结怨,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疏远。
理由:子游这话是说给进言的人听的,对于听者来说,一定要明白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故当虚心善受,让周围的人都乐于告诫自己,都愿意和自己切磋,时间长了,德行就会日益增长而过失就会日益减少,圣贤之道也就不远了。
一旦有了厌恶之心,对进言者冷眼相加,恶语中伤,对方一定会忌讳再进言,周围的人也会以此为戒,今后也就很少有人再进言了。
失去了周围人的意见,往往会思维蒙蔽,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公冶长篇第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谥号是“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好学,不以向不如他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
所以他的谥号是“文”。
理由:家喻户晓的成语“不耻下问”就出自于此。
不以向不如他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这正是值得很多人学习的地方。
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向人学习。
雍也篇第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理由: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生活的环境并不应该改变我们生活的心情,不要为外界环境所左右,而要坚持内心。
述而篇第七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理由: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
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种教育思想,即使在现代也非常值得老师学习。
所以,更被孔子思想的深度和超前度折服。
泰伯篇第八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现实‘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由:这段话中提炼出两个成语,一是任重道远,而是死而后已。
即使任重道远,也要一直追寻梦想,死而后已。
正是这种思想深深打动我。
子罕篇第九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
末由也矣。
”颜渊喟然而叹道:“我越仰望它便越高大,我越钻研它便越坚固;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儿又在后面。
夫子很懂得循循善诱之道,他先使我博读文章,再使我用礼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使我欲罢不能。
我已竭尽我的才能,但我的前面似乎仍有夫子的学问挡着。
其学问如此之高,我虽有心跟随它,却感到无路可追呀。
”理由:这段话表明了颜渊对于老师的尊重,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的教学魅力。
最打动我的是这个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不仅是对于老师的知识,对于任何难题我们都要有这种越战越勇的勇气和精神。
乡党篇第十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对于这段话的标点,存在一定的争议。
(1)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2)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
”接着询问马的情况。
理由:对于这段话标点的争议正是我喜欢的理由所在。
古人留下了很多精神至宝,但是也留下了很多谜题。
这些谜题正是古代文学的魅力所在。
先进篇第十一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
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理由:这正是素质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这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现在很多的还是大班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往往是忽略的。
而每个孩子都具有其个性,我们要注重因材施教,因材发展。
颜渊篇第十二颜渊问仁。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怎么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欲望)恢复(周)的礼教,就是仁。
一旦能够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归向仁德。
实行仁德完全在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都有什么条目。
”孔子说:“不合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一定按照这些话做。
”理由:孔子一直强调复周礼,因当时鲁国已被三家孟、叔、季把持了,他们各自发展着自己的实力,而国君已没有实权。
而这种形势最终会发展成谋君篡位,孔子心中对这件事耿耿于怀,所以他说的克已,也是让这些贵族们不要过分,而维护周的礼,也就维护周的的天下。
可能我们会觉得孔子这不是在阻挡历史的车轮吗?历史的车轮总是要向前走的,孔子只是希望历史的车轮停在最有利于百姓生活,创造人民福祉的地方。
简单的说,周公所定的礼是非常符合人类的,在这种礼的规范下生活也是较安定,孔子不希望看到纷争,真正的国家乱起来,兴百生苦,亡百姓苦,这是孔子最不想看到的,所以他极力维护着周天下及君主的利益子路篇第十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道:“一个乡的人都称赞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
”子贡又说:“一个乡的人都讨厌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行,最好是一个乡的好人都称赞他,一个乡的坏人都讨厌他。
”理由:孔子有自己的是非善恶标准,绝不人云亦云,随大流。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心中的一把尺子,按照一定尺度行事,按照自己的内心行事,坚持应当坚持的,放弃应该放弃的。
而不是随大流。
宪问篇第十四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问孔子,用德来报怨,可以吗?孔子说,错,如果用德来报怨,那用什么来报德呢?只能是用正直来报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理由:孔子的这个观点还是很有新意的。
一般人都会认为“以德报怨”是道德的最高标准,然而孔子认为“以直报怨”才是。
“直”就是公正、无私,凛然、正气,鄙视、傲然,远去、拒绝。
让施怨的小人感到正义的威慑而心生恐惧,或改过自新,或收敛自已的恶行。
“以德报德”就是知恩图报,知恩不报非君子。
这样的观点给我们以启发。
卫灵公篇第十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
理由:近代学者梁启超曾经说过:“君子接物,度量宽厚,尤大地之博,无所不载。
责己甚严,责人甚轻。
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君子的道德标准。
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多自我反思,少指责别人,把这作为人立身处世的重要原则。
因为人往往容易原谅自己把失误或者过错归咎于别人,所以生活中才会常有“抱怨”。
若是我们能做到先找自身问题,就能“远怨”。
季氏篇第十六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