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综合案例分析题----答案解析

教育综合案例分析题----答案解析

教育综合案例分析题----答案解析案例一(南京六城区2011真题)1、这个教师的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应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这个教师的做法也不符合德育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但必须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的,同时对待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不能所有的学生都用“写保证书”的方式3、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对学生只用了惩罚的方式,而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惩罚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因此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是有效的4、这个老师的做法不利于和谐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作为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因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

5、作为教师应该具有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①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

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②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③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④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案例二(河南特岗2011真题)这个教师采用的“罚站”这样的惩罚方式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应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法律法规案例一答:学校的做法不合理。

这是因为:1、学校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2、不符合德育原则:导向原则、疏导原则3、德育方法: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相结合学校这样做不合理。

原因如下:一、从法律的角度说,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学生们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剥夺。

因此,对品行有缺点的学生,教师应当耐心的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包括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只有“教育权”,而无抛弃、勒令离校、限制上课等“处罚权”;二、从情理的角度说,十四岁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完善、不深刻,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强,基于这样的身心特点,犯错误、违反校规校纪是在情理之中的。

如果学校都以开除、限制学生上课等简单的方式处罚学生的话,那么,教育既无艺术,也无科学可言了。

虽说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学校未经尝试其他教育方法遍急于处罚学生,显然不合情理。

三、学校随意处罚学生,甚至将违反纪律的学生驱逐出校园,推向社会,是对社会、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

学校作为专门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起教育责任。

何况,对于学生的错误,学校领导和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

案例二(1)停止学生上课的做法是不对的;这种做法侵犯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教师要依法执教。

(2)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所采取的处理措施,应当同学生违纪程度相适应,应当有充分客观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老师不得随意不让学生上课甚至是退学,不能带有个人偏见和感情用事。

后进生的转化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可偏激,要讲究教育艺术。

(看法不宜偏激,方法要基本符合实际,有一定操作性和创造性)心理学案例一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进行的。

激发学习动机一般采取下列有效的方式和措施:(一)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部分。

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1、教师在可能的情况下,向学生讲明所学内容的用处。

2、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

3、向学生提出他们现有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挑战他们现有的理解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此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二)设置合适的目标当目标是自己设定的时候,个体通常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教师可以:1、与学生讨论过去的目标实现的情况,然后再为下阶段设定新的目标2、帮助学生设定一个具有挑战性又现实的目标。

(三)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当个体拥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如何帮助成绩不好的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1、通过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设定难易合适的任务,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2、让学习不好的学生观看和想象那些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的成功操作,通过获得替代性经验和强化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3、教师可以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错误判断,形成正确的自我效能感判断。

(四)归因训练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

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智力、学习方法、还是家庭环境、教师等因素。

这种归因训练的好处在于,在学生做“努力归因”时又联系现实,在做“现实归因”时又强调努力。

(五)表达明确的期望,合理运用外部奖赏学生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被评价以及成功之后会有什么收获。

教师应该:1、教师把期望明确地传达给学生2、外部奖赏在此是指物质上的奖励,教师在运用外部奖励时,应持谨慎态度,对那些已有内部动机的活动最好不要轻易运用物质奖励,只有对那些缺乏内部动机的活动予以物质奖励,才可能产生积极地激励作用。

(六)提供明确、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运用表扬“反馈”在此指的是给学生提供关于其成绩的信息。

教师应该:1、运用反馈,注意反馈必须明确、具体,必须使反馈紧随个体的学习结果。

2、必须提出经常性的反馈,使学生能付出最大的努力。

3、表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学生适当的行为,对他们所表现出的期望行为提供反馈。

表扬的方式比表扬的次数更重要。

表扬的有效性取决于它的具体性、可靠性以及行为结果的依随性。

案例二1. 学习动机分类中的外部动机,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任何外界的要求、外在的力量都必须转化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2. 首先应适当过度学习,超过150%时,学习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其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教师应教授小明学习策略,提高其迁移能力3. 教师很少让小明回答问题,小明体验成功的机会就少,这样不利于提高小明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应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向小明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其体验成就感,增强信心,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4. 小明的这种怀疑是一种非理性的观念,教师可以利用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辅导方法,帮助小明建立理性观念,因为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健康的情绪有利于积极学习5. 心理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

同时,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6. 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原因的推断,通过影响其情绪感受和对未来学习结果的预期,从而影响后续学习的动机。

小明进入高中后,在几次年级统考中名词后移,虽经努力而未见成效,就将自己的学业失败归之于能力低下,这一消极归因使其感到羞愧,对未来学习结果的语气也很不乐观,因而降低了学习的坚持性。

案例三(江西省考2010真题)问题一:后进生转化主要途径1、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进行转化的前提和条件。

2、对其关心爱护,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尊重和关爱的同时向其提出恰当的要求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否低层次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小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归属于爱的需求,得不到他人的认同和欣赏,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师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关注,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承担了“临时家长”的角色3、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从正面加以引导4、创设转化条件,协调家长、任课教师等各方教育力量获得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其情感、健全其人格。

5、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遵循长期性与反复性相结合的规律,因此班主任对小黎要有耐心、恒心以及爱心。

要反复抓、抓反复问题二:1、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再身边,所以,使得她缺少普通孩子所拥有的家庭的温暖。

心理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都由于其父母不在身边而受到严重的影响。

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教育时要更多的给予她关心和爱护,从学习上、生活上和心理上都对其进行帮助和安慰。

2、小黎的性格比较孤僻、不善于与同学交往,造成了她经常与周围的同学产生摩擦,同学与他的对峙行为,更加造成了她与周围同学及教师的逆反情绪,加重了她的性格孤僻。

在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要正确对待小黎,不但要更多的关心她,用自己的宽容心和爱心去感化他,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她发生真面冲突,要注意保护她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去改正。

同时还要发动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发动班级的同学去帮助她,理解他并且感化她。

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班主任要去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3、小黎虽然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不断的产生冲突,但是她的自尊心是相当强烈的,同时她也和其他的学生一样,希望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赞赏。

另外,小黎目前是初二的学生,这时的他处于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这时的学生主要表现出叛逆、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易暴燥、情绪两级波动等特点,这个时期是学生成长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关心、关爱与关注,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这一时期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关心其心理的健康成长,帮助他处理一些心理的矛盾与困惑,使他能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困惑,帮助他成长中出现的种种烦恼。

教育学案例一(河南特岗2011真题)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忽视了其他同样为社会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智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学生在语数英外所表现出来的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样是高智商的标志。

案例中的小明的优势智力领域就是自然观察者的智能,案例中小明初中班主任的做法去看待成绩较差但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就会感到,他们很了不起,根本不是什么“差生”。

只要为他提供了合适的教育,学生都能成才。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教育,为他们的成才创设条件,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这个也是真正意义的因材施教的体现。

案例中班主任的做法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关注学生的特长,肯定了小明的特长并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这样的做法鼓舞了学生的信心,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对特长的兴趣会带动对其他学科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各科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