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书目
省港学医 “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 陈少白、尤列、杨鹤龄 “四大寇” 何启 郑观应 郑藻如 陆皓东 尤列 “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 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 之大经,治国之大本” 伦敦蒙难记 五、少年心事当拏云——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和民主革命思想的 传播 “风气嚣张日甚,大率以不守圣教礼法为通才,以不遵朝廷制度 为志士” “惑自由之邪说,张民约之谬论,聚同盟结会,妄议国事” “育才之举,转为酿乱之阶”
改元
叶德辉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改礼仪 “不拜天,不拜地,留着膝盖有何用?” 朱家宝 “数年以来,不习跪拜,致吾之两膝木强不灵”
改称呼 禁止种植罂粟和吸食鸦片 禁止赌博、蓄娼、迎神赛会、缠足
《社会改良章程》: 1.不狎妓; 2.不置婢妾; 3.提倡成年以后有财产独立权; 4.提倡个人自立不依赖亲朋; 5.实行男女平等; 6.提倡废止早婚(男子19岁以上、女子17岁以上 始得婚嫁)及病时结婚之习; 7.提倡自主结婚; 8.承认离婚之自由; 9.承认再嫁之自由; 10.不得歧视私生子; 11.提倡少生儿女;
六、于无声处听惊雷──中国同盟会
“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 创建共和,矢忠矢信,有始有卒,有渝此盟,任 众处罚” 执行部—庶务、内务、外务、书记、会计、调查 六科,黄兴、张继、朱炳麟、孙毓筠、宋教仁、 刘揆一 评议部(宣传)部长汪精卫 田桐、曹亚伯、冯 自由、胡汉民、熊克武、朱执信、胡瑛、吴永珊、 秋瑾、孙毓筠 司法部 判事长邓家彦 检事长宋教仁 南洋(新加坡)欧洲(布鲁塞尔)美洲(旧金山) 檀岛(火鲁奴奴)
22.年节不送礼,吉、凶等事不为虚糜之馈赠; 23.提倡以私财或遗产补助公益善举; 24.婚、丧、祭等事不作奢华迷信等举动,其仪 节本会规定后会员皆当遵守传布; 25.提倡心丧主义,废除居丧守制之形式; 26.戒除迎神、建醮、拜经及诸迷信鬼神之习 27.戒除供奉偶像牌位; 28.戒除风水及阴阳禁忌之迷信; 29.戒除伤生耗财之嗜好(如鸦片、吗啡及各种 烟酒等); 30.衣饰宜崇质素; 31.养成清洁之习惯;
12.禁止对儿童之体罚; 13.对于一切佣工不得苛待(如奴仆、车夫、轿 夫之类); 14.戒除拜门、换帖、认干儿女之习; 15.提倡戒除承继、兼祧、养子之习; 16.废跪拜之礼,以鞠躬、拱手代之; 17.废大人、老爷之称,以先生代之; 18.废缠足、穿耳、敷脂粉之习; 19.不赌博; 20.在官时不受馈赠; 21.一切应酬礼仪宜去繁文缛节(如宴会、迎送 之类);
• • • •
• • • •
二、黎元洪担任都督的利弊 黎元洪 字宋卿 黄陂人 黎黄陂 黎菩萨 “无人不知有黎公” 江西 标统马毓宝 陕西 管带张凤翙 山西 标统阎锡山 江苏 巡抚程德全 安徽 巡抚朱家宝 广东 总督张鸣歧 广西 提督陆荣廷 浙江 议长汤寿潜 福建 统制孙道仁 云南 协统蔡锷 贵州 陆军小学总办杨荩诚 “举元洪足以消反侧而号召各省响应哉!” “非黎公出而号召,则各省响应不能如是风起云涌” 瑞徵 楚豫 “小寇蜂起” 萨镇冰 长江水师
马 荣 李西屏 朱树烈 李翊东 蔡济民 张知华 饶汉祥 刘望龄 三、辛亥革命的几种方式: 1.革命党发动起义并掌握政权。 湖南—焦达峰、陈作新 江西—李烈钧 陕西—井勿幕、张凤翙 山西—闫锡山 上海—李燮和、陈其美 云南—蔡锷 2.旧官僚顺应时变,宣布独立,但政权最后仍为革命党 掌握。 广东—陈炯明 安徽—陈独秀 岳王会 朱家宝 孙毓筠 四川—赵尔丰 尹昌衡
黄申芗 群治学社 杨王鹏 振武学社 蒋翊武 詹大悲 文学社 “推翻清朝专制,拥护孙文的革命主张” 刘公、孙武、居正 共进会 (抬营) 熊一枪 熊秉坤 吴兆麟 4.起义士兵革命热情高昂,作战勇敢,视死如归 “事有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 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决志行之,则 断无不成者也.” 5.立宪派人士和旧官僚或投机革命或被迫参加革 命,减少了革命进程中的阻力。
3.革命党人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 吴禄贞 “建不世勋”的“盖世之杰” 刘静庵 曹亚伯(茂瑞) 胡汉民(衍鸿) 冯自由(懋龙) 黄兴(轸) 廑午 克强 “兴我中华,兴我民族,克服强暴” 张难先 吕大森 胡瑛 “会党发动易,成功难,即成而嚣悍难制,不成则徒滋 骚扰,暗杀为个人举动,不足以摇撼全局,军队则将官 多熏心利禄,偶得一二同志,掣肘多则事不易举” “革命非运动军队不可,运动军队非亲身加入行伍不可” 王汉 胡瑛 铁良 日知会 肉尽骨见,死而复生者再
民报6大主义:颠覆政府,创建共和,土地国有,维 护和平,中日亲善,谋求列国支持革命 三民主义源于林肯的“民有(族)、民治(权)、 民享(生)”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人之政治,中国人 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 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五院制—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 亨利· 乔治 单一税理论 “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
第七讲
人间遍种自由花——辛亥革命
一、为何武昌首义能取得全国响应? 1.武昌起义是在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情况下发生 的(时机成熟) A)革命派进行了最后的冲刺 胡汉民:“满廷上下,震恐失措。民众万万,愈 有‘曷丧偕亡’之志。至武昌振臂一呼,而天下 皆应。则以是役为先声。”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B)立宪派放弃了幻想。 湖北谘议局议长 汤化龙 林长民 汤寿潜
一、苍梧山崩湘水绝——列强控制中国的新手法 保全主义——军事瓜分 以华治华 “瓜分之说,不啻梦呓” “灭国之新法耳”
“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 “不劳兵而有人国” 《云南》:“20世纪以来,灭国政策,愈出愈奇, 土地不必占领,人民不必杀戮,官吏不必驱逐, 职业不必侵扰,及其结果,则不占领土地而吸取 土地之精华,不杀戮人民而灭绝人民之种族,不 驱逐官吏而利用官吏之贪横,不侵扰职业而暗攫 职业之权利,迟之则数十寒暑,早之则十余春秋, 万里河山皆他人之殖民地、游牧场矣”。
► 熊成基:“吾愿以一腔热血,浇灌自由之花”。
黄花岗起义
“举目前途,众有忧色,询及将来计划,莫不唏 嘘太息,相视无言”。 “革命风潮己盛,华侨思想己开”
“内地同志舍命,海外同志出财”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 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及大兴奋,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 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刘公、焦达峰 共进会 “行动队” 黄:“革命有二统,谁将为正?” 焦:“异日公功盛,我则附公,我功盛,公亦当
第六讲 山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上) 参考书目: 章开沅 林增平 辛亥革命史 贺觉非 冯天瑜 辛亥武昌首义史 薛君度 黄兴与辛亥革命 吴剑杰 辛亥革命在湖北 尚明轩 孙中山 蔡寄鸥 鄂州血史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 中华书局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 湖北政协 辛亥首义回忆录 省史学会 辛亥革命论文集
沈懋昭 奕劻 “釜水将沸,而游鱼不知,天意难回,人事已 尽。” 《国风报》 “麻木不仁之政府”、“误国殃民 之政府”、“妖孽之政府” C)群众自发的抗暴斗争风起云涌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时报》“浮尸蔽江,泣声震地,乞食流民,络 绎于道。” “人肉入市,易子而食。” “人多树少,森林濯濯,到处有树无皮,一片白 林,为百年所仅见。”
①政治性著作: 邹容 革命军 陈天华 猛回头、 警世钟 章太炎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馗书 ②历史书籍: 陈去病 清秘史 陶成章 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 ③人物传记: 宫崎寅藏 三十三年落花梦 ④小说: 瓜分惨祸预言记,洗耻记,自由结婚 ⑤外国名著: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穆勒的 自由原论,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赫胥黎的天演论; ⑥外国革命史:美国独立战争史,法兰西革命史,苏格 兰独立史,意大利建国史; ⑦外交史:西力东征史,美国垂涎中华近事,清俄关系, 极东外交感慨史; ⑧介绍各种西方新思潮方面的专著:无政府主义、社会
3.旧官僚、立宪派人物摇身一变,掌握政权。 江苏巡抚程德全 浙江立宪派首领汤寿潜 广西巡抚 沈秉堃 广西提督陆荣廷 4.东三省及山东省降下龙旗,宣布半独立。 5.在直隶、河南、内蒙、新疆、甘肃等传统影响较深统治 阶级基础较厚或者比较边远的地区革命党人领导了武装起 义。 四、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黎元洪 武昌集团 张謇、陈其美、汤寿潜 上海集团 1)它的实权无可争辩地掌握在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 奋斗目标的革命党人手中,立宪派和旧官僚只是起一个配 角和陪衬的作用 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三局局长宋教仁、黄复生、但焘 陆军总长兼参谋长的黄兴是“诸事作主”,“实为各部之 领袖”, 外交总长王宠惠 教育总长蔡元培
陆军总长黄兴(兼参谋长) 外交总长王宠惠 教育总长蔡元培 海军总长黄钟英 司法总长伍廷芳 财政总长陈锦涛 内务总长程德全 实业总长张謇 交通总长汤寿潜 “总长取名,次长取实” “次长内阁” 海军次长汤芗铭 陆军次长蒋作宾, 内务次长居正 实业次长马君武 交通次长于右任 参议院 议长林森
2)它的建国方针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和要求, 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是一个纲领性的革命 文献,它明确宣布中华民国的建国方针是“尽扫专制之 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 3)它所颁布的政策法令和革新举措具有强烈的革命性。 A、 革除陈规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