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学科教学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1、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与特殊性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课堂教学,只是一个统称。
具体讲,可分为语文、数学、自然、社会、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
而每一个学科,又可以分为不同的课型。
如语文学科,又分为识字课、阅读课、作文课、复习课等。
因此,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丰富多彩的。
所谓的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不论是哪一个学科,不论是何种课型,都必须把心育融于其中,随时随地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文以载道,教书育人是各科教学的共性各科教学内容不同,要求达到不同的目的。
如识字课要求是听、说、读、写四会,算术课要求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培养孩子成人,促进学生养成健全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就是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通过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授之以“业”,更要以文载道,明理激情,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培养优良个性,养成优秀品质。
3、师生双边活动及多因素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主体。
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目标是依据教材、教学大纲的要求,由教师掌握和控制的。
而要达到目标,则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把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为主线,以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中心。
学生与教师之问,是相互依存的,双方都是活动的主要角色,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课堂教学活动,缺一不可。
以讲解为例,教师讲课是给学生听的,学生不听或者听不懂、听不明白,教师等于白讲;只有学生乐意听,听得懂、学得会,讲授才有其实际意义。
而学生到底听明白没有,教师不能不闻不问,必须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状态,并及时地去调节师生活动,以促进目标的达成。
影响课堂活动效果的,除了师生双边活动之外,还有影响师生心态的其它外界因素。
例如教材本身的难易度、学校教室环境因素、每个学生的家庭影响因素等等。
4、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学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学效果好坏、关键看努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方面。
这是不言而喻的。
而努力结果如何,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智商,二是情商。
智商是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的综合体,是认知能力的体现,它可以影响到学习效果、教学效率;而情商则是心理状态的体现,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
它调节人的行为,包括影响人智力潜能的发挥和智力的整体发展。
(二)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1、发挥教师的课堂教育机智。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心灵感应场,既有信息、知识的传递,思想的交流,又有情感的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互相作用,多侧面多层次,瞬息万变、立体交叉。
要搞好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种特殊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就是教育机智。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冷静、理智地处理突发事件一堂语文课,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分段朗读,突然一只皮球从窗口飞入,全班大乱。
这时教师沉着镇定,亲自把皮球还回操场,然后重新组织教学,把被分散的注意力拉回到朗读声中来。
这是常见的突发事件。
类似其它的外来干扰或内部意外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教师则应灵活多变,稳定课堂气氛,使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
(2)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必须明察秋毫,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
学生的心态必然通过行为和表现流露出来,如有的学生疲劳时打哈欠,有的溜号时搞小动作,有的走神时目光呆滞,有的表面上坐着听讲,实际上若有所思,有的眼神困惑、疑难,有的压抑、愁眉苦脸,有的兴奋有余,活泼过度等等。
教师要通过观察,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起伏,思想动向,这样才能及时采取措施。
(3)果断的调控与变通能力课堂上,有损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事件是经常出现的,所答非所问的回答,不着边际的质疑转移学生的注意,疲劳厌烦,不良情绪的困扰等等,都需要教师妥善处理,及时进行调控,有时需要变通准备好的教学程序,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控制教学过程。
例如,教师提问一个女同学,该生一时紧张,站起来竟然忘了教师问的是什么问题。
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很不好意思,会更加紧张,教师如果责备这个学生,则会造成心理挫折。
这时老师灵机一动,鼓励该生再听一遍,慢慢思考,教师重复问题以后,学生消除了紧张感,打消了顾虑,回答了问题,尽管很不完整,还是受到了表扬,得到了鼓励。
2、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各种学科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精选编纂而成的,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寓意。
教学中,首先要吃透教材、挖掘出教材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课堂上尽量发挥教材的作用,做到有机结合、积极渗透,从课堂实际出发,既不要牵强附会、生硬联系,也不要忽略心理特点,单摆浮搁。
要融为一体,恰如其分。
3、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课堂教学气氛,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和谐、活跃、平等、欢快,学生则思维敏捷、态度积极、主动活泼,学习效率高;反之,气氛沉闷、压抑、紧张或者散漫,分歧丛生,则学生厌烦,教学效果就差。
学生的情绪状态,课堂气氛受各种因素制约,而主要是受教师情绪感染。
教师走进教室时面带微笑、态度温和、精神饱满、热情诚恳,学生会感到教师可敬可亲,平易近人,课堂气氛就会宽松、和谐,充满欢乐;反之,教师一脸怒气,或无精打采,表情呆滞,或冷漠无情,学生会感到压抑、沉闷。
因此,要求教师上课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论本人有什么特殊情况,都不要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
要提倡教师有幽默感,允许教师使用诙谐的语言,时常开一点玩笑,引逗学生产生欢快的情绪,这是一种教学艺术和技巧。
如:有一位教师为调节课堂气氛,上课巾间.穿插了2分钟的音乐。
不仅没影响学生学习,反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1、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语文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是扫除学习心理障碍、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以文载道、进行情感激励等等。
小学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感知水平低,思维方式以形象、直观为主,个性活泼好动,记忆方式仍然以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在学习汉字过程中,最易出现心理障碍,所以,识字教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个难点。
儿童识字要经过感知、理解、想象、记忆等心理活动过程,对汉语、汉字的音、形、意和字、词、句、章的掌握,教学中应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采取各种方法,如注音识字、集中识字、游戏识字等,以防止学习心理障碍的发生。
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难点就是作文。
有些学生不乐意作文,怕作文,一写作文就头痛,有的苦于没什么可写,不会写,直至产生厌恶感和恐惧感等心理问题。
扫除作文心理障碍的方法,应从说话训练开始。
一般说来,只要学生能用口讲出来,也就能写出来。
而说的原材料是词汇,没有材料盖不了大楼,没有词汇写不成文章。
丰富词汇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
为了丰富儿童的词汇,一是引导他们多观察,要丰富课余生活,多写观察日记;同时要增加阅读量,增加说话机会,锻炼他们口头作文能力。
这样就可以度过难关,扫除作文心理障碍。
语文教学课时最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最佳时机。
例如,一篇好的游记文章,如同一幅美丽的图画,可以激发学生的爱美之心,教师应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生活、情趣高雅、文明高尚的个性品质。
2、数学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扫除学习心理障碍为主,同时注意个性品质培养、意志品质培养和情感教育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感知失真,出现错觉。
例如在解决四则运算问题时,常常偏重已知条件的开头部分和有特征部分,而忽略了题目中的弱知觉对象,留在大脑中的表象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这是一种粗心大意造成的心理障碍。
教学中应按照儿童认识的规律,即按“操作感知表象~概念一概念系统”的认知过程,丰富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让他们在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过程中,克服失真现象。
第二是兴奋点的干扰,注意力分散。
小学生一般是无意注意占上风,而注意分配、转移和监督等功能较差。
教学中,不要被显眼部分所迷惑,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概括能力。
第三解决思维定势的干扰。
小学生思维缺少灵活性,常常“一条道儿跑到黑”,转不过弯子,通过心理训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就能使大脑活起来,使之不受框框的影响。
第四是非智力素质的影响。
影响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情感因素占有重要位置。
有的学生不敢碰硬,有一点难度就止步不前,表现出无意志、无毅力、不坚强的特点。
而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
3、音乐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音乐课教学,是通过唱歌课、唱游课、器乐课以及识谱知识、视唱听音等课型,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教育、培养音乐能力,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进行品德教育和美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音乐课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是美的。
它本身即带有趣味性、娱乐性和审美性特征。
要用美的旋律来吸引学生,用鉴赏、表演和歌咏比赛等激励学生,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从而热爱音乐,热爱美。
进而成长为琴棋书画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是培养美感,陶冶情操。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流动的画。
轻柔抒情的一曲《爱的奉献》可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激昂振奋的《马赛曲》能够鼓舞人心,激励将士奋勇直前!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激动,能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音乐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产生联想,培养高层次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欲望。
三是音乐具有心理治疗作用。
优美的节拍韵律,可以调节人的神经,使人产生欢快的感觉。
当人们因疲劳而产生思维混乱时,或者压抑、沉闷、惊慌时,听一下轻松的音乐,能使人顿时放松下来,解除疲劳,恢复好的心情。
因此,音乐课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4、美术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美术课是艺术类学科。
它的作用除了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技能外,还有培养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作用。
小学美术课是通过绘画、手工工艺和艺术欣赏等形式,讲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培养简单的造形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从而获得欢快和满足,促进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
二是美术课重点是开发学生的右脑,发展儿童的彤象思维能力,这对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十分有利;三是在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受到薰陶、得到升华;在高雅的感受中,发展了爱美的情趣,进而推动他们掌握欣赏美的技巧、创造美的能力和追求美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