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昝晓英提纲:家庭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二家庭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患三学习一些心理教育理念,与孩子一同成长家庭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方法四一、家庭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在世界卫生组织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中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在中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
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不忍回顾:2000201020102013 LOGO二、家庭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患(一)过度保护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有两类父母行为肯定导致儿童后来的人格问题,就是“溺爱和忽视”。
故事分享: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天鹅湖的一个小岛上。
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
岛上住着老渔夫和他的妻子,见到这群天外来客,非常高兴,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精心喂养天鹅。
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
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取食物,老夫妇就敞开茅屋让它们在屋子里取暖并给它们喂食,直到第二年春天湖面解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
终于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
可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期间饿死了。
故事中渔夫夫妇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天鹅百般呵护,管吃管住,而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奉献着爱心,人们不禁要感叹了:“多好的一对夫妇,多么幸运的天鹅!”然而,天鹅悲惨的结局又告诉我们,正是渔夫夫妇这种过分的爱,使天鹅沉溺在悠闲安逸的生活中,养成了惰性,丧失了生活的本能和生存的基础,无法再适应环境,最终被变化了的环境所吞没!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子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之窝啊!孩子小时,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要星星不敢给月亮,不让孩子干一点点家务活、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累,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老爷生活;孩子大了,又要忙着给他们谋个旱涝保收日不晒雨不淋的好职业,还想着要给他们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哪怕自己为此吃尽苦受尽累也心甘情愿……这就是典型的“渔夫夫妇”式的父母和他们博大无私的爱!然而,想想天鹅的结局,我们还能对这爱肃然起敬吗?其实,这种“无微不至”的爱,这种一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恰是人生的“陷阱”。
陷入此“阱”的人,除了依赖和惰性,他们一无所有。
一旦生活中出现“湖面封冻”,他们的结局绝不会比天鹅好到哪里去。
人们固然需要爱,但是,当这爱变异为一种安乐的馈赠、一种包办一切的呵护时,它就不再是爱,而成了一把能置人于死地的温柔的刀子!过度保护下将要窒息的孩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家长的教养方式:过分保护型:占30%左右,过分干涉型:占30%左右,严厉惩罚型:7%~10%温暖理解民主式:30%左右。
案例一案例二:校门口的姥姥案例三:陪读家长泪水长流“你已经长大了,是自己飞的时候了。
”小测试:不可否认您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您的爱是否超出了理智范围,是否客观正确呢?请快速完成下面的题目,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不要反复斟酌。
注意:您的选择反映的是“我实际上是这样”。
而不是“父母应该怎样”。
您的评分是1=从不;2=偶尔;3=经常;4=总是。
小测试:1.和其他的孩子相比,我对孩子的爱和关心是超过一般人的。
2.我给了孩子其他小孩得不到的东西。
3.在和亲戚、朋友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我对孩子的照顾是显而易见的。
4.不管孩子是否正确,我对孩子有些偏爱,不愿意批评他。
5.即使是孩子错了,我也会把责任归咎其他人。
小测试:6.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总是可以找到孩子犯错误的理由,如他太小了,他不适合做。
7.我不喜欢别人批评我的孩子。
8.我一直相信孩子会成功的,不管他现在是什么样子。
9.在孩子生日前一个月,我已经开始准备生日礼物。
10.我没有打算引导孩子离开我,去外地工作。
评分标准:15分以下:您对孩子有些冷漠,缺乏激情,孩子时常得不到您积极的关注和特殊的爱。
这对于小孩子是不利的,您应该给孩子很强烈的暗示,如,“孩子,我为你骄傲”,“加油,孩子,加油。
”15~25分:您对孩子的关心是适度的,这对树立孩子的自信,探索新事物很有帮助。
适当的鼓励和及时的批评有助于孩子成长。
25分以上:您对孩子的关心是过度的,这不利于孩子建立自信,独立生活。
在父母遥控下学习的孩子!被操控的木偶被禁锢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永远长不大!看一组数据:催生“中国式父母”的原因:59.3%的人认为是由于“望子成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57.7%的人认为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的人格尊严和独立性;55.4%的人指出一些父母自身成就感缺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父母过度干涉子女生活的原因:第一,父母成长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有局限性,导致他们从自己阅历和期望出发教养子女,不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
第二,父母因为经常从经济和物质上给予子女支持,所以认为自己有权支配子女的一切。
第三,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的全部注意力和希望寄托在一个孩子的身上。
第四,社会转型时期,外界压力的增大加剧了父母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导致父母对孩子进行强制性保护,过度干涉。
父母最容易在哪些方面干涉子女?首位是“谈恋爱结婚”(78.2%),其次是“找工作和职业发展方向”(60.2%)。
其他依次是:选择学校(59.3%)选择专业(54.1%)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42.5%)培养下一代(37.7%)过度干涉的后果:71.9%的人认为父母过度干涉子女,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64.6%的人认为可能会让孩子形成自卑、怯懦、没有主见的性格;64.2%的人认为会导致孩子承受压力过大,影响其身心健康;53.8%的人认为可能导致孩子走上不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怎样才能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76.6%的人建议父母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只做必要的指导和建议;63.4%的人建议父母放弃自己的控制欲,注意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相处方式;59.4%的人认为孩子也要理解父母的心情,多跟父母沟通。
案例分享:(三)过于粗暴案例分享:由于没考90分以上,他被亲生母亲活活打死。
随后妈妈也因此而自杀。
学生心语———你到底爱不爱我小时候,父亲经常打我。
记得最深的一次是父亲拿晾衣服的铁衣架打我……我到底是不是父亲亲生的?如果是,他为什么要这样打我?学生心语———你到底爱不爱我父亲打我最狠的一次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看着一条条红红的正在发烫的印记,我在心底里暗自发誓,以后等我长大了,才不会管这个男人的死活!或者也把他狠狠地打一顿方解我心头之恨。
学生心语———你到底爱不爱我我的爸爸经常骂我,在他人生的字典里,似乎没有“宽恕”和“理解”……我希望爸爸给我鼓励,哪怕只有一点点。
学生心语———你到底爱不爱我我一直是被父母“痛扁”的对象。
不细心要挨打,撒谎要挨打,有时没做错事也要挨打……父母应该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才会将心掏给父母,不然他们会和你们疏远并渐渐仇视你们,这样只会让孩子痛苦,父母伤心。
连线家长——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我平常注重培养小孩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
一般情况,他犯了错我都给他讲道理,但如果发现他犯同样的错,我就会打他。
我要他永远记住这件事,以后不要再犯相同的错误。
但是,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啊!——用打来教育孩子不可取,既伤害肉体,又伤害身心。
但也不尽然,因为有的孩子,用说教的方法根本没用,只有打。
心理学家认为,打骂孩子的伤害,孩子年龄越小烙印越深。
通过分析大量案例后得出结论: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说谎、怯懦、固执、粗暴、怪癖、喜怒无常等一些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
而这些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会诱发许多问题,非常危险。
资深心理专家武志红说:“对于那些承受父母谩骂的人,怀疑是自己做的不够好的,我想对他们说:这一定不是你的错。
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会把好事坏事都往自己身上揽。
因为,即使那些不是自己的过错,也怀疑是自己的错。
如果你遇到了类似情况,下一次一定要这么处理:把他的责任还给他!下次他再这样做,你起码可以从心里对自己说一句:这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另外,你要从内心深处承认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确实很糟糕;第二,你要知道,你是无法改变他们的。
我们都要接受这个现实“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父母”。
(四)过于忽视父母对孩子的忽视,是指并非通过打骂等行为,而是表现出一种冷淡、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使孩子受到伤害。
(四)过于忽视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书中写道“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很多父母经常会把自己的习惯和喜好,强加到孩子身上,觉得自己的感受就是孩子的感受,而且自己的感受就是对的。
这种做法看起来是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享受各种好事物,事实上却是对孩子的真实感受视而不见。
”目前一个普遍的问题是:父亲对孩子的忽视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落后一些,并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被专家称为“缺少父爱综合征”。
目前一个普遍的问题是:父亲对孩子的忽视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解释,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缺乏对孩子的纪律教育和监督,缺乏教育孩子怎样做男人的机会。
父亲在帮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没有父亲的指导和带领,男孩遭受的挫折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其他各种反社会行为。
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在南非西北部的国家公园里,管理人员报告说,近几年来,年幼的雄象变得越来越暴躁了,对附近的白犀牛尤其凶狠。
在没有受到挑衅的情况下,一头象会把犀牛击倒,然后用脚把它踩死。
这在大象的行为中是很少见的,其原因很难作出解释。
美国经典影片《教父》中有一句至理名言:“不经常在家中陪伴家人的男人绝不是一个好男人!”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也说过:“一个好父亲胜过100个校长。
”研究发现:孩子智能发展的高低与和父亲接触的密切程度息息相关。
心理学家麦克-闵尼指出:一天中,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比那些一周以内接触不到6小时的孩子,智商更高。
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
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2010年10月,全国妇联透露,由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