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4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社会
B、国家
C、市场
D、企业
2.我国分税制把增值税划为()
A、中央税
B、地方税
C、中央地方共享税
D、直接税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提供()
A、公共产品
B、私人产品
C、普通商品
D、以上物品都提供
4.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
A、纳税人不同
B、课税对象不同
C、纳税环节不同
D、税率不同
5.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通过竞拍来购买公债,这是属于()
A、承购包销方式
B、委托出售方式
C、公募招标方式
D、行政分配方式
6.把税收与税率联系起来的曲线是()
A、税收曲线
B、洛伦兹曲线
C、收益曲线
D、拉弗曲线
7.对于负外部性大的产品,政府应()
A、不征税
B、少征税
C、多征税
D、鼓励
8.我国的预算批准权力机构是()
A、各级政府
B、国务院
C、各级财政部门
D、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9.将政府的全部财政收支汇编在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之中,这种预算叫()
A、单式预算
B、增量预算
C、复式预算
D、零基预算
10.内债的应债主体主要是()
A、一国的国民收入
B、一国的企业单位和居民个人
C、政府机构
D、外国投资者
11.商品的供给弹性越小,需求弹性越大,税负越容易()
A、前转
B、后转
C、混转
D、无法确定
12.法律规定的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这说明财政预算具有()
A、公开性
B、法定性
C、完整性
D、时效性
13.公债是被称为“金边债券”,其担保物为()
A、国家财产
B、国家税收收入
C、公债投资的项目
D、国家和政府的信誉
14.某商品所负担的流转税全部由消费者负担,据此可以判断税负发生了()
A、前转
B、后转
C、混转
D、消转
15.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
A、社会保险
B、社会福利
C、社会救济
D、社会抚恤
16.税收负担的最终承担者是:()
A、纳税人
B、负税人
C、扣缴义务人
D、个人
17.在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选择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时,以备选项目的()为选择标准。
A、成本最小
B、效益最大
C、净效益最大
D、损失最小
18.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模式是()所得税制。
A、分类
B、综合
C、分类综合
D、其它
19.成本效益分析法不适用于:()
A、物资投资项目
B、人力投资项目
C、军事、卫生支出
D、水利运输投资项目
2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A、行政管理支出
B、基本建设支出
C、文化教育支出
D、国防支出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公共产品的特征是()
A、排他性
B、竞争性
C、非排他性
D、非竞争性
2.世界各国发行公债的方式大体有()
A、行政摊派方式
B、直接私募方式
C、招标发行方式
D、承购包销方式
3.我国分税制中,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的税种有()
A、增值税
B、资源税
C、消费税
D、证券交易税
4.偿还公债的资金来源通常有()
A、税收
B、财政盈余
C、借新债还旧债
D、偿债基金
5.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在于()。
A、二者体现的经济关系不同
B、二者的资金来源不尽相同
C、二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不同
D、二者的保险原则不同
6.税收与公债的区别主要有()
A、税收是无偿而公债是有偿的
B、税收具有强制性,公债是信用关系,采取自愿形式
C、税收固定,公债可多购可少购
D、税收依法征收,公债不依法举债
7.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内容有()
A、缩小财政支出规模
B、增加税收
C、扩大国债发行
D、增加财政结余
8.下列属于流转税的有()
A、增值税
B、盐税
C、关税
D、消费税
9.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可分为()
A、扩张性财政政策
B、紧缩性财政政策
C、中性财政政策
D、以上都不正确
10.“拉弗曲线”的政策意义是()
A、税率越高,税收收入越多
B、税率越低,税收收入越多
C、提高税率不必然导致增加收入
D、降低税率不必然导致减少收入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2分)。
1.税负转嫁 2.政府采购 3.复式预算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定位。
2.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扩张的原因有哪些?
3.简述税负转嫁的几种形式。
4.财政政策工具有哪些?
五、论述题(16分)。
试从财政收入结构的角度探讨提高中国财政收入水平的途径。
试题4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B
2、C
3、A
4、B
5、C
6、D
7、C
8、D
9、A 10、B
11、B 12、C 13、D 14、A 15、A 16、B 17、C 18、A 19、C 2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CD
2、BC
3、ABD
4、ABCD
5、ABCD
6、ABCD
7、ABC
8、AD
9、ABC 10、C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2分)
1.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2分)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2分)
2. 政府采购: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活动或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1分)以公开招投标为主要方式,(1分)运用财政资金在国内外市场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行为。
(2分)
3. 复式预算:是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不同,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上以上的预算,(2分)通常包括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
(2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定位于克服市场失灵:(2分)
(1)优化资源配置;(2分)(2)促进公平分配;(2分)(3)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稳定。
(2分)
2、(1)政府职能的扩张;(1分) (2)政府机构的扩增和官僚行为的影响;(2分)
(3)人口的增加与结构的变化;(1分) (4)物价的上涨;(1分)
(5)科学技术的进步;(1分) (6)经济的增长、税收征管的加强以及公债的发行。
(2分)
3、(1)前转,也叫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将税负转嫁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
(2分)
(2)后转,也叫逆转,指纳税人通过压低生产要素进价,将税负转嫁给生产要素的供给者。
(2分) (3)税收还原,也叫税收资本化,是纳税人在购买资本品时,将资本品今后应纳的税款,从购进价格中预先扣除。
(2分)
(4)消转,也叫税收转化,是纳税人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自行消化税收负担。
(2分)
4、(1)税收;(2)公债;(3)财政支出;(4)政府预算。
(以上每点各2分)
五、论述题(16分)
要点:1、从经济与财政的关系来看,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对增加财政收入极为重要。
(2分)
2、从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来看,国有经济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资产收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
(2分)
3、从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来看,税收收入是最重要来源,应培植税源,实现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2分)
4、从财政收入的地区结构来看,边远地区和内陆地区财政收入的增加潜力巨大。
(2分)
5、从财政收入的产业结构来看,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2分)
6、改革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
(2分)
7、加强税收征管。
(2分)
8、节约财政支出,提高支出效益。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