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鉴赏《人间生活》

美术鉴赏《人间生活》

美术鉴赏《人间生活》
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教材内容:
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脱离了宗教时代之后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艺术家把他们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比较客观的记录各种生活现象。

本课时主要讲述从唐代到宋代的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并分析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唐代仕女画的出现反映了唐代生活观念的开放性;而到了五代时期,皇帝已经懂得让画家去窥探大臣的生活,以了解大臣的为人。

但是这些绘画都是表现贵族生活的;平民的生活最早被关注是在中国的北宋时期。

这个时期由于美术作品的市场化导致了职业画家的出现,他们将普通人的生活纳入到绘画表现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世俗画《清明上河图》。

教材地位和教育功能:
本课是在前面几节课介绍了主要为宗教和政治服务的美术作品之后,人类脱离了宗教时代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在这个阶段,艺术家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比较客观地记录各种生活现象。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前几课学习和了解了为宗教和政治服务的美术作品后,继而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学生在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感到教材的内容更容易接受些,会比较有兴趣。

但教材中都是历史上流传的作品,如果教学过程处理不当,那么学生也同样会丧失兴趣。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变通教材内容,拓展教材内容,挖掘作品本身的新意,挖掘学生易感兴趣的知识点,生动灵活的展开教学,让学生领悟在作品中是如何体现“人间生活”的。

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让学生理解: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想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样学生才能较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
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

因此本课的教学力求贴近学生,有意让学生通过一些表演或活动亲身感受画家对生活的精彩表现。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情境,比如可以播放唐朝、宋朝的一些影视片段让学生对当时的生活状态有较为直观的了解;注重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或互相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和谐、平等、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相互探讨、评价作品;同时可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回忆并发现生活中精彩的地方,生动灵活的展开教学。

由于本课的容量大,如果面面俱到则容易讲得很散,因此本课的教学力求以点带面,以观察画家是怎样捕捉并表现精彩的生活的为主线展开。

四、教学准备:课件;《清明上河图》范图;道具竹棍(扁担)、箩筐等。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心态,感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感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态度。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难点: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的生活
兴趣点:画家是怎样捕捉并表现精彩的生活的
七、教学时间:1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九、课后反思:
本节课紧抓住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教学、新课程要求的新方法,教学中始终注重以各种方式(比如挖掘作品有趣的地方、有趣的问题、动作模仿、角色扮演、视频短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教学法,设置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交流,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注重创设情景,比如动作模仿、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不但眼观耳听、而且手动;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觉不是美术欣赏的旁观者,而是融入其中,是参与者。

本课由于学生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较多,在教学时间上略显紧凑,所以教学中要注意掌控时间,但总体感觉,本人认为这堂课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学生也很兴致地投入到学习中。

十、点评:
我认为,艺术鉴赏教学首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为此,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始终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一切是空谈。

因此,教学中要灵活变通教材内容,拓展教材内容,挖掘学生易感兴趣的知识点,生动灵活的展开教学,学生便会主动走入你的课堂。

比如,本课教学中以动作模仿、角色扮演、视频短片等方式创设情境,或有趣的问题等来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以教师设问、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或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和谐、平等、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相互探讨、分析、评议作品,才能提高新课程下艺术课堂的有效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