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本质差异
姓名:xxx 学号:yyy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中通过对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概念阐释,进而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
由于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对象本身性质的不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作为人类的知识体系,在学科性质、学科内容、学科特点和学科功能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具有显著的客观性、逻辑性和应用的普遍性;社会科学具有显著的时代性、解释的统计性和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色。
明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异,对我们客观地进行学术评价,促进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本质差异
引言
从总体上看,我们可以把世界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两大类:主观世界指人的思想观念,属于精神世界;客观世界指物质世界,它又可以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这样,整个世界就由三部分构成: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想观念。
与此相对应,人类也就有了三种知识: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关于人类社会的知识和人类凭借自己的思想创造出来的知识。
很显然,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属于自然科学的内容,关于人类社会的知识属于社会科学的内容,而人类创造出来的知识则属于人文科学的内容。
按照这样的划分,我们可以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学科叫做自然科学;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叫做社会科学。
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是人类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认识或反映,所以其内容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恩格斯,都密切地关注着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中的科学发展。
自然科学通常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
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
自然科学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
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是人类生产和自然科学实验的知识概括和总结。
人类获得经验主要依靠两种方法:观察和实验。
观察是指人类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接受客观世界信息的过程。
从实际情况看,人类通过观察获取经验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很大制约。
因此它可以使人类获得纯粹的、典型的、精确的、定向的、系统的、全面的经验由此,我们不难得到自然科学的以下本质特征。
1、内容的客观性。
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界的成果,其内容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所凭借的事实材料是真实可靠的,且经过了观察和实验的多次反复确证,因此是客观的;第二,根据这些事实材料所做出的猜测或解释已经得到经验的验证,并能经得起观察和实验的进一步检验,因此这些猜测或解释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实反映;第三,根据科学理论所做出的预言已在观察和实验中得到证明,这说明科学理论与客观事实是相符的。
正由于自然科学具有无可置疑的客观性,因此某一时期的科学理论大都会受到科学共同体和广大公众的一致认同,从而形成该学科的“标准理论”,进而形成库恩所说的“科学范式”。
可想而知,如果自然科学内容中夹杂着个人的主观意识,那么任何理论都不可能被大家所公认。
2、理论的逻辑性。
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知识体系或理论体系,不是一系列概念、定律、定理、公式、原理的拼凑体,更不是由一系列观察实验材料堆砌而成的“一盘散沙”,相反,它内部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
3、应用的普遍性。
自然科学既然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当然可以成为人类更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行动指南,尤其是可以为技术发明和技术创造提供理论指导。
这就意味着,自然科学知识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完全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和统一性基础上的。
此外,自然界中事物所遵循的规律与人的主观意志和社会制度没有丝毫关系,因此,自然科学不仅具有应用的普遍性,而且也没有阶级性,它属于人类的共同财富。
总之,内容的客观性、理论的逻辑性和应用的普遍性是由自然科学的本质所决定的固有特性。
一、社会科学及其本质特征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
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
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
社会科学是在19 世纪才出现的,在中世纪的神学里就有根据人类和社会这两方面的观念塑造出来的综合物,这些观念其实就是政治、社会、经济、地理和人类学的概念。
关于社会科学,一方面,社会科学具有多科性的相互补充和合作的特点,新出现了政治社会学、经济人类学、选举心理学和工业社会学,某些单个概念也常运用于多门社会科学,并都获得了有益的效果;另一方面,社会科学还具有专业化的特点。
人类社会的这种个性和共性的统一,表明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存在本质差异:社会现象只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而自然现象具有完全的必然性,没有例外。
这就是说,社会现象通常没有自然现象的那种普遍性,那种对任何个别事物都无例外的特性。
既然人类社会没有自然界那样的统一性,社会现象没有自然现象那样的明显普遍性、必然性和确定性,而且相互对立的社会现象会同时存在,那么社会科学就不可能存在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判断正误的有效“标准”。
社会科学就不可能形成自然科学那样的大家公认的、权威的“标准理论”或“正统理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社会科学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1、解释的统计性。
与自然现象不同,“社会现象是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和相互关系所产生的,主观和客观力量交互作用,存在大量偶然性事件。
社会现象往往通过大量一次性、不可重复的事件表现出统计规律性,即历史发展的一定趋向性。
”所以说,社会现象没有自然现象的那种普遍性、一致性。
这样一来,作为对社会现象进行合逻辑解释的知识体系,任何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可能统一地、毫无例外地解释所有相关社会现象。
在这一点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相同的。
2、理论的时代性和文化特色。
所谓时代性,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变革,原先具有指导意义的社会科学理论会逐渐过时,失去价值;所谓文化特色,是指随着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社会性质、社会状况不同,对某些社会适用的社会科学理论对其它社会可能会不适用或只是部分适用。
很明显,社会科学理论的这种性质与自然科学理论完全不同。
人类社会既具有个性也具有
共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共性正是社会科学理论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前提条件。
3、检验的复杂性。
由于社会现象只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而且社会现象没有自然现象的那种完全重复性,更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进行实验,因而如何对社会科学理论进行检验和评价就显得非常困难,非常复杂。
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其一,任何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可能非常一致地、毫无例外地解释所有相关社会现象;其二,任何社会科学理论对社会现象的解释都要预设假定的前提,这种假定的前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创立者的思想,而不是公理或客观事实;其三,社会科学理论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常都没有像自然科学那样经过严格定义,因而不同的人会对它们产生不同的理解。
不难看出,尽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但由于社会和自然界之间有本质差异,因此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也存在本质差异。
综上不难看出,就研究对象而言,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
就研究目的而言,自然科学是为了认识自然,并在此基础上更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为人类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社会科学是为了认识人类社会,并在此基础上更好、更合理地设计和改造社会,以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进步,并在此基础上更有效、更合理地教化人,改善人的品质,使之成为文明人,成为能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人。
就研究内容而言,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完全客观的,与人的主观思想无关,因此它可以应用于自然界中的任何有关事物和现象;社会科学作为人类对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客观性,因而它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