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戏剧旦角

戏剧旦角

青衣旦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剧种多称青衣,南方剧种多称正旦。

按照传统来说,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老年就变成老旦了。

正旦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散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

典型的正旦戏例如《白蛇传》最后的一折《祭塔》,还有孙尚香听说刘备的死讯,到江边去哭祭的《祭江》,《孟姜女哭长城》的孟姜女,《雪梅教子》中的秦雪梅,《春秋配》的姜秋莲,《贺后骂殿》的贺后等都是正旦扮演的。

这些戏基本上都是坐着唱,没有什么繁重的表演,是比较典型的、标准的青衣戏。

当然有些正旦戏也是唱、念、坐并重的,比如像《宇宙锋》里的赵艳容,《三击掌》里的王宝钏,《汾河湾》里的柳迎春,《宝莲灯》里的王桂英等。

这些虽然也是正旦戏,但是却要求唱、念、坐并重。

从服装上看,正旦穿青褶子为多,所以正旦也称青衣或青衫。

有的正旦,虽然也穿女蟒,或者穿宫衣,不管穿什么,除了蟒和宫衣是固定的式样花色以外,一般的褶子,色彩都比较素雅。

比如《商林升天》中的秦雪梅,《陈世美不认前妻》的秦香莲,《汾河湾》的柳迎春,《芦林会》中的庞氏,《小姑贤》的梁氏,《清风亭》中的周桂英,《别宫·祭江》的孙尚香,《春秋配》的姜秋莲,《骂殿》的贺后,《法门寺》的宋巧姣,《浣纱记》的浣纱女等,都是属于正旦范畴的角色。

在以前,妇女都比较有道德、知廉耻,稳重安详,所以在舞台上表演妇女一般的正常姿态,不管坐着、站着,或走路都要求保持稳重的姿态。

另外由于正旦扮演的人物有很多都是属于命运不太好的,有的遭受遗弃,有的生活上很困苦,穿的服装也非常朴素,所以另外还有一个名称叫作苦条子旦角,这跟前面说的苦条子老生是一个意思。

青衣还有一个名词叫正旦。

这跟前边说的正生,及后边的正净差不多的意思。

就是说在一个行当里,是中心的、主要的部分。

按照传统来说,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老年就变成老旦了。

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

典型的青衣戏例如《白蛇传》最后的一折《祭塔》,还有孙尚香听说刘备的死讯,到江边去哭祭的《祭江》,《二进宫》的李艳妃,《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春秋配》的姜秋莲,《贺后骂殿》的贺后等都是青衣扮演的。

花旦,是中国戏曲旦行中的一支,区别于正旦(北方剧种多称“青衣”)、武旦和老旦。

扮演的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

也有的是属于泼辣,放荡的中、青年女性。

影视界所称的“当家花旦”,指的也是善演这样角色的演员,想来是从戏曲中借用的称谓。

[特点]花旦的特点:一是穿着。

除某些性格内向的闺门旦,着长衫(戏里称褶子、帔),多是着短衣,或裙子、袄,或裤子、袄。

着裤子、袄时,配以坎肩、“饭单”(即围裙)、“四喜带”(即自腰前方,下垂于两腿中间的饰物)。

《拾玉镯》中的孙玉姣,《游龙戏凤》中的李凤姐,着裤子、袄。

且李凤姐为正旦、闺门旦“两门抱”(即兼演),孙玉姣则正旦不演。

二是“四功”。

以念白、做功为主。

念白,多用流畅的散白,表演要求敏捷、伶俐。

尤其以眼神犀利,腰肢、脚下灵巧为首要。

唱功为辅,舞则必备。

如属刺杀旦,扑跌功夫也不可少。

[词源]花旦一词,来自元代夏庭芝的《青楼集》:「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

」元杂剧就有花旦杂剧一类。

朱权在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所著的《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更把花旦杂剧列为「烟花粉黛」,充分说明花旦是以扮演妓女为主的类型。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赵盼儿就是一个典型花旦的例子。

经过多个朝代,花旦成了中国各种地方戏曲,譬如汉剧、昆剧、京剧和粤剧,共有的性格造型。

[分类]花旦中,又有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的分支。

闺门旦,扮演的是还没有出嫁的少女,其中性格内向、腼腆的,与正旦接近,如京剧“荀(慧生)派”戏《勘玉钏》中的俞素秋、《红楼二尤》中的尤二姐。

《凤还巢》中的程雪娥,尽管多由“梅(兰芳)派”正旦扮演,也可以归入闺门旦中。

玩笑旦,扮演的是喜剧、闹剧中爱说爱笑、好打好闹的人物。

不唱“皮黄”,而唱“南锣”、“吹腔”、“柳枝腔”等民间小调,用唢呐伴奏。

如《小上坟》、《小放牛》、《打面缸》、《打花鼓》中的女性。

泼辣旦,扮演的是举止放荡、说话锋利的女性。

如《翠屏山》中的潘巧云、《乌龙院》中的闫惜姣、《巴骆和》中的马金定。

刺杀旦,有两种认识:一是说刺杀别人的;一是说被别人刺杀的。

前者如《双钉记》中的白金莲、《双铃记》(也称《马思远》)中的赵玉、《杀子报》中的徐氏;后者如《战宛城》的邹氏等。

泛指的花旦,又有“大花旦”、“小花旦”之说。

大花旦,虽身份卑微,却成长于大户人家,如戏里的豪门丫环使女。

《西厢记》或《红娘》中的红娘便是。

小花旦,为小户人家的闺秀,或丫环使女。

如《豆汁记》中的金玉奴,《勘玉钏》中的韩玉姐、《花田错》中的春兰。

[历史]花旦,兴起于元杂剧。

多扮演热情、机智的女性,如关汉卿《救风尘》中的赵盼儿。

其后的“昆山腔”中,称为“贴旦”。

昆曲(剧)中,至今还有“一、二、三、四、五、六、贴”之说。

即为老旦、正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闺门旦与贴旦。

贴旦还兼演娃娃生,如《认子》中的江流僧(即幼年唐三藏)便是。

清代,秦腔演员魏长生到北京,引进跷功(即脚上绑木质小脚,模拟缠足行走),更成为花旦表演中的特技。

近世善演花旦的名宿,当属京剧“四大名旦”中“荀派”创始人荀慧生,以及创成“筱派”的筱翠花(本名于连泉)二位。

荀先生以演闺门旦、大小花旦获誉;于先生以演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称绝。

里,有、、、四个扮演不同年龄、身份、性格之剧中人的“行当”。

花旦,是旦行中的一支,区别于正旦(旧称“”)、、和。

扮演的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

也有的是属于泼辣,放荡的中、青年女性。

影视界所称的“当家花旦”,指的也是善演这样角色的演员,想来是从京剧借用的称谓。

花旦中,又有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的分支。

闺门旦,扮演的是还没有出嫁的少女,其中性格内向、腼腆的,与正旦接近,如“荀(慧生)派”戏《勘玉钏》中的俞素秋、《红楼二尤》中的尤二姐。

《凤还巢》中的程雪娥,尽管多由“梅(兰芳)派”正旦扮演,也可以归入闺门旦中。

玩笑旦,扮演的是喜剧、闹剧中爱说爱笑、好打好闹的人物。

不唱“皮黄”,而唱“南锣”、“吹腔”、“柳枝腔”等民间小调,用唢呐伴奏。

如《小上坟》、《小放牛》、《打面缸》、《打花鼓》中的女性。

泼辣旦,扮演的是举止放荡、说话锋利的女性。

如《翠屏山》中的潘巧云、《乌龙院》中的闫惜姣、《巴骆和》中的马金定。

刺杀旦,有两种认识:一是说刺杀别人的;一是说被别人刺杀的。

前者如《双钉记》中的白金莲、《双铃记》(也称《马思远》)中的赵玉、《杀子报》中的徐氏;后者如《战宛城》的邹氏等。

泛指的花旦,又有“大花旦”、“小花旦”之说。

大花旦,虽身份卑微,却成长于大户人家,如戏里的豪门丫环使女。

《西厢记》或《红娘》中的红娘便是。

小花旦,为小户人家的闺秀,或丫环使女。

如《豆汁记》中的金玉奴,《勘玉钏》中的韩玉姐、《花田错》中的春兰。

花旦的特点:一是穿着。

除某些性格内向的闺门旦,着长衫(戏里称褶子、帔),多是着短衣,或裙子、袄,或裤子、袄。

着裤子、袄时,配以坎肩、“饭单”(即围裙)、“四喜带”(即自腰前方,下垂于两腿中间的饰物)。

《拾玉镯》中的孙玉姣,《游龙戏凤》中的李凤姐,虽属闺门旦,但因性格外向而着裤子、袄。

且李凤姐为正旦、闺门旦“两门抱”(即兼演),孙玉姣则正旦不演。

二是“四功”。

以念白、做功为主。

念白,多用流畅的京白,表演要求敏捷、伶俐。

尤其以眼神犀利,腰肢、脚下灵巧为首要。

唱功为辅,舞则必备。

如属刺杀旦,扑跌功夫也不可少。

花旦,兴起于元杂剧。

多扮演热情、机智的女性,如关汉卿《救风尘》中的赵盼儿。

其后的“昆山腔”中,称为“贴旦”。

昆曲(剧)中,至今还有“一、二、三、四、五、六、贴”之说。

即为老旦、正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闺门旦与贴旦。

贴旦还兼演娃娃生,如《认子》中的江流僧(即幼年唐三藏)便是。

清代,秦腔演员魏长生到北京,引进跷功(即脚上绑木质小脚,模拟缠足行走),更成为花旦表演中的特技。

近世善演花旦的名宿,当属“四大名旦”中“荀派”创始人荀慧生,以及创成“筱派”的筱翠花(本名于连泉)二位。

荀先生以演闺门旦、大小花旦获誉;于先生以演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称绝。

两位都长于使用眼神。

于先生在富连成科班坐科学习时,就以眼神充足,令同科学习的丑角不敢和他对视。

否则便不知所措,忘了台词。

************************************************************************ 花旦是中国戏剧里的女性行当。

她所扮演的青年或中年女性,性格活泼或泼辣放荡,常常带点喜剧色彩。

花旦一词,来自元代夏庭芝的《青楼集》:「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

」元杂剧就有花旦杂剧一类。

朱权在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所著的《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更把花旦杂剧列为「烟花粉黛」,充分说明花旦是以扮演妓女为主的类型。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赵盼儿就是一个典型花旦的例子。

经过多个朝代,花旦成了中国各种地方戏曲,譬如汉剧、昆剧、京剧和粤剧,共有的性格造型。

其造型则重念散白,重做功,重神采,不重唱功但要求唱腔的清秀美丽、灵敏乖巧。

典型人物有《梵王宫》的耶律含嫣、《少华山》的殷碧莲、《辛安驿》的周凤英等。

武旦wǔdàn[a female character type versed in shadowboxing,swordplay,etc. in Beijing operas;warrior woman] 扮演有武艺妇女的一种戏曲旦角武旦是表演一些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也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这类的武旦,一般是不骑马的,也有骑马的,比较少。

她重在武功,重在说白,还有一种特殊的技巧,就是打出手。

有的还以跌扑取胜。

在唱上和表演上稍为差些,不太注重,这样的戏很多,例如《打焦赞》的杨排风,《泗州城》的水母,《打店》的孙二娘,《无底洞》的白鼠精,《摇钱树》的张四姐,《三岔口》的店主婆等,都属于短打武旦。

另外还有长靠武旦,就是妇女也穿上大靠,顶盔贯甲。

这样的角色,一般都是骑马的,拿着一把尺寸比较小的刀,所以有个专门名词叫刀马旦。

刀马旦和武旦也有一些区别。

刀马旦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武功,同时还得长于做工,而且有时候说白、工架都很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