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第一节 沿革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广播电台,同时, 市场上出现外国的收音机。

民国 12 年( 1923 年)1 月,美 商与华商创办了中国无线电公司,自建广播电台,并出售收 音机。

其时,全市有 500 多台收音机接收该台的广播。

翌年10 月,苏祖国等 7 人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民族资本的无线电 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 1001 型矿石收音 机和国内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亚美牌 1651 型五灯中波到五灯的电子管收音机。

民国 25 年,全上海收音机的拥有 量约 10 万台,绝大多数是外国制品。

民国 26 年抗日战争爆 发后,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受到打击。

趋于停滞状态。

抗日战 争胜利后,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并新增了宏 音无线电器材厂、利闻无线电机厂等一批收音机制造厂。

民 国 36 年,上海无线电工商企业有 235 家。

但由于成套无线电零件从国外进口,并低价销售组装收音机,使上海收音机 约有 30% 以上工厂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 从事收音机及其 零件制造的企业仅 7 家,从业人员共 100 余人。

1949 年 5月上海解放, 国家在政策上扶植无线电私营企业, 1952 年 7工厂 超外差式收音机。

此后, 中雍无线电机厂等单位相继生产制造业处于困境之 中。

至民国 37 年,上海无线电制造业中月,建立了第一家国营无线电整机骨干企业——华东人民广 播器材厂,翌年改名为上海人民广播器材厂。

重点发展电子 管收音机、扩音机。

这一时期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录音机制 造的钟声电器工业社生产出第一台 101 型钟声牌钢丝录音机 和第一只录、放、抹复合磁头。

1953 年,月产量达 20 台。

1956 年 1 月,上海市电讯电器工业公司成立, 该公司对原有无线电企业进行裁并改组,组成 专业分工生产电子仪器、收音机、扩音机、扬声器、录音机 等产品。

当年生产收音机6.85 万台、 扩音机 3372 台。

1958 年 3 月,国内第一台全国产化晶体管汽车收音机问世。

同年7 月,上海广播器材厂研制成功两台上海牌 101 型 44 厘米 电子管黑白电视机。

1960 年起,在从轻、纺工业系统中划 给仪表电讯系统的 10 家大厂中,结合调整部分工厂,组建 了上海无线电二厂、三厂、四厂等 12 家骨干大厂,为发展 国产化广播电视产品奠定了基础。

这些大厂一开始就研制开 发收音机、扩音机等产品。

上海无线电三厂于 1960 年试制 成功 663 —2— 6 型六灯三波段收音机, 在全国第一届收音机 评比中获第一名。

1962 年,该厂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全国 产化晶体管收音机,同时建立了国内第一条晶体管收音机流 水生产线。

上海无线电四厂的 593—2 型、 593 — 4 型收音机 获一等奖。

1961 年,上海无线电二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提管理无线电、 有线电、电灯泡、日用电器、胶木、蓄电池等 6 个制造业,供了一套扩音系统控制台。

以 28A 型和 4B3 型晶体管收音 机为代表,带动了一批小型和微小型元件的生产,然后促进 了晶体管化的广播电视整机的发展。

1963 年 12 月,国家对 晶体管收音机实行免税, 并决定降价 21% ,从而刺激了消费, 促进了生产。

1966 年 4 月,上海市电子设备工业公司成立。

当年,公司所属 18 家工厂,年产收音机 38.8 万台、录音机 4600 台、扩音机 800 台。

其中全市晶体管收音机产量比 1957 年增长 5倍多,占全国总产量的 60%左右。

1969 年 8月,上海建造卫星地面接收站,并通过对美国宇宙飞船登月实况 接收,意识到国内电视业同国际差距甚远。

1970 年 1 月, 全国召开第一次电视专业会议,上海根据会议精神,成立上 海市电视会战办公室, 组织 9 个局、100 多家单位协作攻关,共同发展电视工业。

同年,上海国光口琴厂,上海玩具十四 视机。

接着,金星金笔厂试制出两台 49 厘米晶体管、电子 管混合式彩色电视机。

上海无线电三厂攻克了解码、锁相、 会聚、耐高压等技术难题,在 1972 年试制出春雷牌 3S2 型47 厘米晶体管彩色电视机。

开始试制电视机成本较高, 不尽如人意。

从 1973 年起,上海组织了由上海无线电十八 厂牵头的电视机联合设计小组。

1975 年,完成了联合设计 产品的技术鉴定。

上海无线电十八厂运用联合设计的成果, 试制出飞跃牌 9D3 型 23 厘米黑白电视机。

上海无线电四厂厂,上海无线电四厂、八厂试制出 23 厘米晶体管黑白电质量仿照军品生产的要求,提出了机械干扰、气象干扰条件下的试验方法,为增强产品抗干扰能力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1977年全国首届黑白电视机质量评比中,上海无线电四厂的凯歌牌4D7 型、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的飞跃牌9D3 型、上海人民无线电厂的星火牌JDS3 型23 厘米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分别、三名。

期间,上海无线电三厂、四厂,上海o—厂,淮海电珠厂等单位还开发了彩色电视的发射、中继、转发设备。

1973 年初,上海研制的彩色电视发射、接收设备运往北京,在5 月1 日中央电视台彩色电视节目试播中应用成功。

上海无线电四厂于1973 年试制成功五路和单路遥控应用电视,并于1974 年投入批量生产。

还有上海录音器材厂等单位试制成功大型四磁头黑白录像机和黑白投影电视。

1978 年12 月,上海市电视工业公司成立,统一管理分散在轻工、仪表、电子、手工等系统的主要电视机生产企业50 家单位,经调整改组,初步形成了从配套到整机专业化条龙生产。

1979 年,上海市电子设备工业公司和上海市电视工业公司共拥有职工36494 人,其中技术人员3355 人,年工业总产值7.3 亿元,利润总额1.35 亿元。

全市年产收音机280 万台、录音机10 万台、电视机48.6 万台。

1981 年8月,两家公司合并成立了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

该公司拥有44 家企事业单位,职工41237 人,其中技术人员3870人,集中了“凯歌”、“飞跃”“、金星”“、红灯”“、上海”“、春雷”、海燕”七大名牌商标的产品,年产收音机482 万台、录音机17万台、电视机104 万台,分别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2%、30% 、35% 。

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成立后,以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契机,全面提高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1981年,上海一O—厂全面改造完成10条收音机流水生产线,当年收音机产量超过100 万台,成为国内收音机产量最高的工厂。

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推广了上海一o—厂改造生产线的经验。

到1985 年,公司系统主要收音机生产厂的装配实现了半自动化。

从1980 年到1985 年,用于扩建、改建厂房14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2.6 亿元,用汇6300万美元。

其中,用于电视机生产体系改造的投资为1.87 亿元,用汇3649 万美元,建成上海电视一厂一条年产20 万台彩色电视机的生产线。

上海无线电十八厂、四厂各建成一条年产15 万台彩色电视机的生产线。

从而使黑白电视机年产能力达200 万台,彩色电视机年产能力达70 万台;用于录音机生产体系改造的投资为9250 万元,用汇1300 万美元。

上海无线电二厂、三厂分别建成采用环行插件线、波峰焊接等先进设备的年产15 万台录音机的多功能生产线和用计算机控制的录音机生产线。

公司系统各专业配套单位也同步改造,印制线路板、电子调谐器、彩色电视机行输出变压器、录音机磁头、录音机机芯等生产线。

通过这时期的引进改造,使上海在高质量的基础上形成广播电视产品成批生产能力。

70 年代,上海广播电视制造业平均每年投产的整机新产品只有10余种,而1980〜1985年,平均每年投产的新产品达60余种。

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几乎每两年更新一次。

至1985年,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三机产品实现了全面更新换代。

1985 年,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工业总产值达21.7 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5% ;实现利润达3.14 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9% ;年产电视机224.2 万台、录音机146 万台、收音机379 万台,除收音机平均每年仅增长2% 外,电视机、录机平均每年分别增长25% 、46% 。

公司拥有各种产品的半自动流水生产线达100 条。

1986 年11 月,属行政性的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撤销。

实行行业管理,扩大企业自主权。

这一年起,上海广播电视制造业普遍确立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

金星牌C46—1 型、上海牌Z647 —1A 型、飞跃牌37D1 —2 型和凯歌牌4C3701 型等彩色电视机经专家审定,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达15000 小时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广播电视制造业加快国产化的步伐。

1990 年5 月,海广播电视(集团)公司成立。

年末,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系统内从事广播电视整机生产和为广播电视产品直接配套的生产企业有31 家,工业总产值达38.6 亿元,实现利税2.7 亿元,年生产彩色电视机66 万台、黑白电视机318万台、收录机49 万台、收音机131 万台。

此外,还少量生产洗衣机、空调器、应用电视、电话机、录像机、微波炉等产品。

同时,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上海广播电视制造业的整体优势有所削弱。

产量比重下降。

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从1985 年的15% 、13.6% 、16.2% 下降到1990 年的6.5% 、1.7% 、6.8% 。

第二节产品、收音机民国12 年(1923 年)1月23 日,美国人奥斯邦氏与华人曾君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通过自建的无线电台首次在上海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

全市有500 多台收音机接收该电台广播节目,这是上海地区出现的最早批收音机。

之后,随着广播电台不断的建立,收音机在上海地区逐渐兴起,均为舶来品,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市民多喜用矿石收音机。

民国13 年8 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定,允许市民装用收音机。

市民中装置收音机者渐起,其方法以再生式线路联接为多。

同年8 月,上海俭德储蓄会颜景焴采用超外差式线路联接法装置收音机成功。

翌年10 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在松江图书馆内,试验组装的矿石收音机与电子管收音机获得成功,不仅收到上海电台的无线电电波,同时也收到日本电台所播的音乐节目。

民国22 年10 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了1001 号矿石收音机,外形小巧美观,价格低廉,收音良好,受到市民欢 迎。

民国 24 年 10 月,该公司生产出第一台 1651 型超外差 式五灯收音机。

该机除电子管和碳质电阻外,所用的高周与批无线电制造厂相继生产收音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