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访上海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汪建强

专访上海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汪建强

Peoplein theIndustry 

adustry 1 《广播与电视技术》:首先祝贺汪台获得了第48届亚广 联工程行业杰出贡献奖,请谈谈您获奖后的感受。 汪建强:我的体会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近几年我们 国家陆续有三位业界同仁先后获得了亚广联的这个奖项。这 事实上可以看作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体现。以前我们 在技术上比较落后,没有条件来进入这个范畴。经过三十多 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了,同时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 发展,在广播电视行业尤为明显。这样一来,我国的广播电 视也进入了亚洲的前列,才有可能得到这样的一种评价。所 以我觉得获得这个奖项,是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的。第二,我认为亚广联给予我们认可,最核心的还是技术。 从上海广播电视台来看,尽管不能说技术领先,但我觉得我 们有许多方面是非常独特的,在其他地方很少看到,它可以 为同行提供良好的借鉴。比如,我们在新闻共享系统、数据 广播,以及一些软课题方面的研究,都反映了上海广播电视 台一些独特的地方,我想这是亚广联比较看重的。 《广播与电视技术》:通过跟踪前沿技术的发展,再结台 自身的技术工程实践,上海广播电视台确实做了很多成功的 案例。目前我们面临着“三网融合”,上海广播电视台作为一 个传统媒体,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汪建强:电视的发展方向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层面 一是要 提高电视的品质,~方面要提高细微程度的品质,包括高清化、 多声道;另一方面是提高电视的现场感,包括图像和声音的现 场感,现在大家追捧的立体电视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第二就 是电视应该从娱乐向服务转变,从单向向双向转变,将娱乐转 化服务,这是电视发展的重要方向。我相信这两个方向在未来 2O~3O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只会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另外刚才提到三网融合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市场竞争的 结果,一直以来我国电信和广播电视是相互独立的,之间的 竞争最终导致了融合的产生。融合要从几方面来看,包括技 术的融合、内容服务的融合以及商业模式的融合。广电和电 信在这几方面相互学习,相互渗透,同时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最终会形成一个寡头市场。也就是说,如果未来不能成为寡 头,那就一定会被边缘化,生存环境将会变得非常艰难 所以, 作为一个传统媒体,面对三网融合,最核心的还是解放思想。 电视作为满足人们生活文化需要的一个手段,它是会永远存 在的,重要的是谁用哪种技术手段来提供这种服务,这是我 们必须重视的问题。假如电视台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广播电视 服务上,那肯定会被其他媒体所取代,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 传统的概念,要在服务方式、服务手段上寻求突破。 《广播与电视技术》: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技术储备和技术 34 

广播与电视技术 广审 人物 能力都处在国内电视台的前列,请问“十二五”期间台里有 哪些重点工作? 汪建强:从我们未来的技术范畴考虑整体发展的话,我 基本上是按照前面讲的思路来的,第一是抓品质,第二是抓融 合,两手抓 、广电总局要求加快立体电视发展,我们是非常积 极的,因为我们觉得这是抓品质的机会。在高清方面,除了现 在的东方卫视之外,计划在明年上半年之前高清频道总量达到 4~5套。第二是抓融合,我们前面讲的那些问题是要通过融合 来解决的,从上海台自身内部来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系 统架构、人员知识结构,包括运作模式,都要发生改变 、 《广播与电视技术》:您怎么看待立体电视技术的发展? 汪建强:我认为立体电视已经从原来的跟踪阶段转变到了 现在的探索阶段。这个探索的阶段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主要 要看商业条件是否成熟,假如成熟的话以后发展就会很快,真 正进入立体电视时代。商业条件的成熟与否又取决于技术是否 足够先进。以广告为例,有专家做过研究,平面广告和立体广 告最终给人大脑的记忆印象相差几倍以上,这就意味着同样的 广告用不同的方式体现,立体电视的效果会更好,给人的印象 更深,它的商业价值也就更高但是现在的问题在哪里?问题 是现有的技术还达不到让人满意的效果 、我们正在探索一种模 式,就是一个2D的电视频道中,电视剧、电影等内容都是平 面的,而将广告以立体的形式予以展现,这种模式中蕴含的商 业市场是非常巨大的 、但现在的技术还不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个 模式,主要是在生理上还不能使人感觉很舒服、很正常。所以 说市场是有的,关键看技术发展的速度。 《广播与电视技术》:还一个就是云计算技术,上海台如 何考虑它的应用? 汪建强:云计算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去做。首先从我们 内部来看,SMG非常适合用云计算来解决内部的生产问题 上海台有个特点叫做“两岸三地”,是说在浦东、浦西各有节 目生产的地址,结构比较分散,虽然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起来, 但实际操作起来也很困难 、而如果采用了基于云计算的技术 系统,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一方面降低了分散建设系统 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除了内部要采用云计算, 我们还要把这种方法和思路延伸到社会上去。电视台的受众 有两大阵营,一个是个人,一个是企业,我们要为他们提供 服务,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创造了很好的途径和手段。 《广播与电视技术》: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体制改革提 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广电面临着制播分离、转企改制的要求, 请问在技术方面要做哪些调整来适应体制机制的变化? 广电人物专访I< 汪建强:制播分离、转企改制确实对广播电视台的技术 体系提出了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 是转企改制后,更强调成本和服务,因此要在技术上进行一 些创新来适应这一需求,这也是我们把云计算技术纳入下一 阶段发展重点的一个原因。我们在上视大厦做了一个试点, 除了非常特殊的、高端的后期编辑,将其余所有电视内容的 制作工作桌面化,也就是说编辑可以在办公桌上可以完成至 少85%以上的工作。另外10%左右的高端复杂的后期编辑 集中到数码制作基地完成,这样人员、设备比较专业,效率 会相应提高。未来再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这个技术架构上, 那就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第二个挑战是技术的前瞻 性。现在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按照第一财经、娱乐、 电视购物、炫动卡通、新媒体分成五大板块,分别设立了新 的公司主体,它们对事业的发展要求很高,内部的技术水平 如果不能满足它们的需求,就会逐渐被它们抛弃。因此我一 直对技术人员讲,技术要起到引领作用,五大板块想明天的 事情,我们技术部门要超前干它们,要想在它们前面。 《广播与电视技术》:我们从您刚才的介绍中可以看到未 来电视台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从发展的均衡性、重点性 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兼顾。 汪建强:在技术方面我还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概念,叫做 软技术,这是目前国内其他电视台还没有重视的方面。我从 事了这么久的技术工作,发现技术人员有两个弱势,一个是 直处于幕后位置,跟受众和经济都没有发生直接的关系, 另一个是我们i ̄r,ljE只在技术的框架范围内思考问题,没有延 伸出去,管理、经济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我们必须重视这 两个问题。主动走到台前来。I:L ̄I:I说要让整个集团的资源更 有效地运作,谁来做最合适?我认为只有我们是最合适的, 要让资源更有效,就要采用ERP的理念去抓管理,这就是软 技术。t:L ̄I:I说我们好多频道尽管办了很长时间,其实完全是 凭经验判断什么节目适合什么节目不适合的。但我可以说我 们完全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一个新节目 可以很快地建立一个模型,清晰地预测出这个节目放在哪个 时段合适,未来的收视率会是多少。这就体现了软技术管理 的优越性,这样一来就把技术渗透到经济领域,渗透到节目 运营领域,渗透到文化当中,而不是仅仅维护一个系统而已 《广播与电视技术》:感谢汪台对上海广播电视台今后的 技术发展方向和思路做了详细的介绍,相信会对其他电视台 的技术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再次感谢汪台在印度新德里 接受我们的采访。 201 1年第11期 广播与电视技术 

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