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doc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doc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摘要:汉语与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作为语言与文字的符号具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具有极为强大的文化功能。

汉语具有语音、语法与词汇三个方面的特点;汉字的特点则包括高频字集中、形声字多、单音字多与构词潜力大。

传播功能、确证功能与镜像功能是汉语与汉字所具备的三大文化功能。

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以及世界文明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

独特的方块汉字,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作为世界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间断而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物体。

它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魅力。

基于汉字本身魅力而产生的这些艺术和文化,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体系中都不曾具有的。

关键词:汉语汉字文化特点功能1汉语,中华文明传承的媒介汉语的特点1.1.1语音方面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具体表现如下:汉语的语音没有复辅音在一个音节内,无论开头或是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联在一起的现象。

因此,汉语音节的界限分明,音节的结构形式比较整齐。

元音占优势汉语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

一个音节可以只由一个单元音或者一个复元音构成,同时,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也比较多,因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语音乐音成分比例大。

有声调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

1.1.2词汇方面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由于汉语的单音语素多,所以由它构成的单音词和双音词也较多,词形较短。

同时汉语中的单音节基本上都是语义的承担者。

这些单音节可以作为语素来构成大量单音词,也可以合起来构成合成词。

汉语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由于汉语中有意义的单音节语素差不多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缀语素少而且造词能力较弱,因此,汉语中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情况最多。

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

过去的单音节词有的被双音节代替,如“目——眼睛” 、“石——石头”。

有些多音节短语也被缩减为双音节词,如“外交部长——外长” ,“彩色电视机——彩电”。

新创造的词也多为双音节的,如“弱智”“离休”。

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三音节词也有所发展,但双音节词仍然是多数。

1.1.3语法方面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例如英语“She loves me ”和“ I love her ”,同是一个代词“她” ( 或“我” ) ,做主语时和做宾语时词形不同 ; 同是一个动词“爱”,主语是第三人称时要加“ s”,主语是第一人称时则不加。

而汉语里的“她爱我”和“我爱她”,里面的两个代词“她”和“我” ,不管是做主语还是做宾语,词形都不变化 ; 动词“爱”,不管作主语的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都没有相应的形态变化。

相比之下,汉语呈现出一系列分析型语言的特点。

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例如“不很好”和“很不好”,因语序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在“我和弟弟” “我的弟弟”中,“和”表示并列关系,“的”表示偏正关系,由于虚词“和”与“的”的不同,因此表示的语法关系和意义也不相同。

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无论词素组成词,词组成短语,或者短语组成句子,都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例如词“地震” ,短语“身体健康”,句子“火车开动了”等都是主谓结构。

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汉语中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关系比较复杂,同一词类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词在语法方面呈现出多功能性 ; 反之,同一种句子成分又可以由几类词充当,两者之间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所以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像印欧语那样有简单的对应关系。

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数词和名词结合时,一般都需要在数词的后面加个量词。

不同的名词所用的量词也往往不同。

如“一个人、一头牛、一张纸、一粒米”等。

语气词常出现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如“是他吗” 、“是他吧”、“是他呢。

”汉语的魅力汉语的魅力源于它的丰富与多元。

丰富成就了博大,多元给予了内涵。

同样的意思,同样的内容,由于表达方式不同,有的人说得耐听好听,文雅而有韵味,而有的人说得刺耳难听,粗鄙而庸俗。

我们庆幸历史曾有过这样伟大的时代,让汉语愈发显示出势不可挡的魅力,经过诗经的沐浴,走过春秋战国这个思想上的黄金时代,我们还有汉赋,更有唐诗、宋词、元曲,明人小品文不可小觑,明清小说蔚为大观。

这一切缘于一个个汉字铸成的汉语,不同的排列组合,不同的文学样式,让人饱尝汉语的神奇美妙。

我想,这是任何拼音文字所无法企及的广度和深度,巨大的汉字宝库经过民俗文化渗透和时间的辗转,承载了多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元信息,我们无法考量。

2汉字,中华文明的载体汉字的演变汉字经过了 6000 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殷商)(周)(秦)(汉)(魏晋)草书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2.1.1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

例如:“ 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

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

2.1.2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

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

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

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

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

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故有“仓颉造字”的典故。

2.1.3 “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

“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

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 ,创造出更多的字。

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 ? ”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

如:“盟→明皿”、“踢→ ?易” 、“湿→氵显”、“但→亻旦” 。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2.1.4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

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

“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

“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

“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

2.1.5 “数”向易符方向演变,逐渐从文字中分离,形成八卦,并在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形成《易经》(《连山》、《归藏》、《周易》)。

例如:奇数(一、三、五、七、九)和偶数(二、四、六、八、十)是两组不同性质的数。

若奇数属阳,偶数则属阴。

在《河图》和《洛书》中以“黑、白”或“实心、空心”分别表示。

《易》中用“阳爻、阴爻”(、)表示。

数字“一、二、三”中若按《易》之思维,将“一”视为阳爻“”,“二”即为“”,“三”即为“ ? ”。

按阳爻重叠之原理,将阴爻也重叠,即为“、、? ”。

若再将“、”符号组合,即产生所有的易符。

研究“数”的加减乘除为算术。

研究“数”的“象”,并且以“象”说“理”,这是演绎《易经》了。

汉字中,字根重叠现象比比皆是,这是“数理”在造字中的具体表现。

例如:唱→口昌→ckv(“唱”,从口、昌声)哭→吅犬→ kv(“哭”,从吅、狱省声)噪→口喿→口品木→ zkv/zkvm(“喿→品木”,表示树上有许多小鸟在叽叽喳喳的叫,“品”三口,评头品足。

)嚣→页→ xvy(“嚣”,从、从页。

页,首也)土→十一→ti (《说文解字》中,土→二丨,从二,二为阴数,象地。

模糊元码中按直观分为“十一” ,与“士→十一”相同。

)汉字的魅力汉字是什么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 “我”“他”。

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有着深厚的爱国情结,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海外游子,这种情结更加浓厚。

《汉字的魅力》一文中字里行间都蕴含着这种情感。

2.2.1汉字之美,美在形体。

汉字的每个字都有不同的神韵:“明”是由两个象形字“日”和“月”组成的会意字。

“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 ,作者用儿童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的心理。

“雷”“雪”“霜”三个字都是形声字,同样富有形象性,在辞义上都与“雨”有关。

这四个字富有典型性和趣味性。

你想吧,“太阳”这个词,使你感觉到了热和力,而“月亮”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给人飘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冷霜”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而“幽深”两字一出现,你便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当你写下“人”这个字,不禁肃然起敬,并为“天”和“地”两字的创造赞叹不已。

这些有影无形的图画,这些横竖钩点的奇妙组合,同人的气质多么相近。

他们在瞬间走进想象,然后又从想象流出,只在记忆中留下无穷的回味。

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啊!2.2.2汉字之美,美在风骨。

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国的汉字用一个个方块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的文化,维系了一个统一的大国的存在,而且是强有力的,自成系统的。

它的创造契机显示出中国人与世不同的文明传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不管这块东方的土地上有多少种不同的语言讲着多少互相听不懂的方言,但这汉字的魅力却成了交响乐队的总指挥。

作者在这里把汉字的丰富多彩比作“奇妙绚丽的大花园”,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

这个“大花园”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从此必定会一步步欢笑着、跳跃着奔向前去了”。

“必定”,强调不容置疑;“欢笑着、跳跃着”,写出孩子的欢笑心情和欢快动作。

有良好的开端(第一步)必定有良好的结果。

吸引力就是汉字的勉力。

2.2.3汉字之美,美在精髓。

面对科学的飞跃,人们在慨叹中国技术的落后,想在困惑中寻求摆脱这种象形文字带来的同世界的阻隔,因而发出了实行汉字拼音化的震撼灵魂的呐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