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导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情定义(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学科归属(论述题):长期以来,其归属问题已知争议颇大,归纳总结起来有四种观点。
一是认为其实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
在我国古代,沿革地理作为地理学的最基本的和主要的内容,在古代经、子、史、集四部文献中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故而在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过去的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代的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
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而研究时间、资料、方法有多是历史学的,故而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新学科。
第四、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也为历史地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提供了发展方向。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
(问答题)答: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三个阶段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先后经历了六个时期,分别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熟时期。
首先这个时期在历代正史相沿中以《汉书。
地理志》为起始,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区域和系统地理著作。
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时期。
两大特点,一是大量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
二是大量的边疆地地理著作出现。
明清时期,为繁荣时期。
一是大量方志出现,二是大量的有关国计民生的经世地理学著作出现,如《海国图志》《天下郡国利弊书》。
20世纪初到70年代为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时期。
《中国历史地图集》。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沿革地理方面,历史自然地理称为这个时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他如历史经济地理也开始受到重视,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已经开始。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在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后,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形成现代历史地理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
逐渐向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发展。
尽全空间的地理剖面基础上,以高密度连续时间堆积为前提,再来探索人地互动关系,人地关系成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切入点。
现代历史地理学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领域。
研究机构: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尽时空概念(名词解释):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的时空组成,这样,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全面、客观、准确的认知客体,首先既要尽可能地占有历史时间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的全面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信息符号。
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作用。
答: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之一。
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或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
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活动的背景,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
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等。
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首先从经济着手。
一谈到经济,就离不开劳动生产,可以说生产。
首先,它与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一种数量关系,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促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不平衡性。
自然条件的优越与恶劣,自然资源的丰富与贫乏,如气候的好坏,土壤的肥沃程度等,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
地理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特点,而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特点则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随着生产关系之后的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等的性质和特点。
换言之,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一个方面的地理环境,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主要是通过它对生产力的影响而间接起作用的。
地理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从而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不平衡性,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地理环境还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同的特色。
这种特色又影响了它们的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和上层建筑。
不同特色的经济关系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政治制度。
观古宜鉴今,无古不成今。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去解释现代自然地理,社会发展,人文背景等因素的演变历程,探索其演变规律及内在原因,无疑会对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许多借鉴和参考,可对未来的发展提出规律性的预见。
一,历史地理学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A现代历史地貌、水文地理学研究可为现实江河湖湖泊治理、防沙固沙、地震预测和滑坡防治提供许多借鉴和参考。
B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生物地理研究为经济建设中气候中长期预报、现代生物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历史经济区域类型和区域重心演变、交通路线的择定、城市分布变迁、历史地名研究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借鉴十分具体和直接。
C现代历史地理学中的文化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文化现象在历史上的环境起始因素研究,一个是复原过去的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规律,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对现代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借鉴参考意义。
二、现在历史地理学对学术思维和观念的影响: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和手段上借鉴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使学科的研究思维、研究方法、研究手段都与其他历史学的分支有所不同,这便使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不仅对历史地理本身的认识远远深于传统历史地理学,也使用现代历史地理学思维方式,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历史学的许多问题具有新意。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人类产生以来的250多万年辈称为新生代第四纪(填空题),。
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气候变化有多种方式,这里仅以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和较稳定的寒冷气候条件这两种气候为例。
我国社会发展也有多种形式,这里以国家的分裂和政治疆域的大小来说明。
历史时期,气候变冷与我国的内部分裂期的重合,很难认为是偶然的。
国家的分裂,一般来讲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中央王朝权力的凋落,第二是地方利益与中央利益的严重对峙。
在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下,气候变冷确实提供了这种条件。
首先,在古代,中央王朝对全国的统一需要有强大的中央军队,其实至本世纪上半叶,中国还存在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基本事实。
在古代,由于交通、通讯方面的原因,养活中央军队,一方面靠京畿地区的农业,另一方面靠粮食调集。
如前所述,气候变冷,促使中国农业收成普遍下降,京畿地区提供的粮食有限,中央军队的粮草构成了问题,而一旦大量从外省调粮,又加剧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所以气候变冷同时产生了国家分裂的两个条件。
另一方面,由于京畿地区农业收成下降,人口外逃,也就使中央军队兵员的补充成了困难,中央军进一步削减。
接下来的手段是将中央军派驻各地,减少中央负担,其结果必然使地方军阀滋生,最后出现政治分裂。
南北朝时期、五代时期的两次分裂大概都沿着这样的线索进行:气候变化→农业收成下降→农民造反→中央无力以中央军镇压农民而发动军阀→军阀力量滋长→中央地方利益严重冲突→中央失去对地方军阀控制→分裂。
例如从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黄淮地区连年旱涝,黄巢起义的AD875,“蝗群自东而西,遮天蔽日,所过赤地”,为了镇压造反的农民,启用了朱温、李克用、王建、董昌等;这些军阀,最终自立称帝,成了分裂国家的祸首。
在中国近2000年的历史中,政治疆域出现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波动变化。
种种迹象表明,这种波动及一般的中国政治疆域、心脏地带的变化,与气候变化有着某种同步性和潜在联系。
在AD1230 S年前两次气候温暖期,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这种王朝,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原王朝势力的伸展与气候关系的一种合理解释是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下,今干旱气候的西域变得温暖,因而东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东域、西域的文化交流增多,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
其次,气候湿润使得东部军队可能开辟西域。
东汉年间,中原国队经居延海北侧西进,其行军路线,今天已经变得极为严酷,如果依今天的环境条件如此行军,已无可能。
至唐代,西域驻军,屯田是维持驻军的主要方式,如无相应的气候条件,屯田是不可能的。
再次,气候温湿期,中国人口、政治重心位于西安附近,人口、政治中心的西偏使得中原王朝后勤上可能及时支援西域的中原军队,政治上也易于控制。
气候温暖不仅有利于中原王朝,对少数王朝也有着明显作用。
事实上,在隋唐温暖期,中国西部的吐蕃、南诏两个王朝是统一而富强的,尤其是吐蕃成为了唐王朝的劲敌,并且南面控制南诏。
在AD760—780的气候波动中,吐蕃变得虚弱,吐蕃对唐的用兵在AD765—784年间,连连失败,以至于AD780“请和”于唐,AD783与唐会盟,“言疆场已定”。
不久,气候回暖,吐蕃国力增强,AD787吐蕃于平凉劫盟,此后屡犯中原,多有胜绩。
不过可能由于气候未能恢复到前期水平,其国力不足,所以AD793年胁迫南诏出兵,南诏借此机会,北驱吐蕃,并转向了唐王朝(《新唐书·南蛮传》)。
此后,吐蕃在歉收、饥荒和灾害打击下进一步虚弱,AD801—802侵唐吐蕃军被唐给予沉重打击,而从此式微;与此同时,南诏却崛起并侵占缅甸,与唐争夺西川、安南。
青藏高原环境脆弱,云南亚热带环境相对稳定,气候打击产生不同的效果。
第四章江河湖沼演变。
黄河,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渠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
因为自然地原因,黄河素有水量小而变频大和含沙量大的特点,在加上历史时期人为地原因强化了这个特点,是历史上黄河一直是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黄河下游的改道,历史上有六次重大的改道。
黄河河流走向有四次重要的时期分别是:先秦以北流为主(原因是战国时期大规模的修筑堤防),汉唐北宋东流为主(东汉王景治水,),南宋南流期(南宋时,宋为阻金兵南下,决黄河,使黄河由泗入淮,形成南流局面),近代东流时期(清咸丰五年,黄河自兰阳铜瓦厢决口分三支由利津牡蛎入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