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何为“文艺学”;文艺学各分支的区别与联系)(6%)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区别: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和判断标准的研究。
侧重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文学领域的纵向研究与整理。
文学批评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静态研究;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在对特殊具体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研究基础上,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
文学史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动态研究。
以文学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欣赏、提炼出某种对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有帮助的文学思想。
联系:(1)文学理论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汲取养分以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2)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以对文学史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3)文学史家若没有过硬的文学理论观点就无法恰当地评判文学作品,也不可能进行科学的批评史研究。
2、文学活动论与文学活动本质论(4%)文学活动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发生原因、发展规律与动力机制;文学活动的性质;文学活动的构成等等。
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就是解决“文学是什么”的问题。
二、填空题1、文学理论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创作论。
2、“以广大人民的审美去趣味和审美理想为依归”;“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不迎合政治需要”;上述两句话说出了文学理论民主和科学的价值取向。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三、选择题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 这是哪种文学理论形态?。
A、文学哲学B、文学文化学C、文学符号学D、文学心理学2、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
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这是那种文学理论形态?。
A、文学信息学B、文学心理学C、文学社会学D、文学哲学4、法国学者莫尔斯说“所有的艺术作品———广而言之,艺术表现的任何形式,都可以被视为一种信息。
它由发送者———一个有创造力的个人或小团体即艺术家,发送给来自一个特定社会文化团体的个别接收者。
传递通道可以是视觉、听觉,或其他的感受系统。
”按此观点来研究文学的理论,是()。
A、文学信息学B、文学心理学C、文学社会学D、文学哲学5、“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按此观点来研究文学的理论,是:A、文学信息学B、文学心理学C、文学社会学D、文学价值学6、有人说:“文学与非文学,艺术与非艺术,就是这样可以通过符号指称性质的认定,做出判断。
文学性艺术性的符号是非特指的虚幻的自律的形式化的,非文学性非艺术性的符号是特指的实在的他律的非形式化的也”。
这种对文学的研究属于:A、文学哲学B、文学文化学C、文学符号学D、文学心理学四、简答题1、以《文学理论教程》和《文学批评教程》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为例谈谈文艺学三个分支的区别与联系(下学期完成)2、以《蚕女故事的文学-文化解读》、《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两篇论文为例谈谈“文学文化学”的内涵与操作方法。
五、文学批评实践1、以诗人牛汉的《夜》(文本七)为例,谈谈为什么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还要有专门对文学活动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文学理论呢?(10%)答: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规律。
诗歌写了:1、器物式阻隔2、以“灯光”来抗击黑暗3、以“诗”抵抗黑暗不仅揭示诗的秘密,还要揭开小说、戏剧、散文等其它文学文本的奥秘文学理论产生的目的或功用在于在创作上为作家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提供某些建议;在阅读中帮助读者发现新的经典之作。
(1)作家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可以创作出更有精神内涵和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
(2)读者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可以读懂经典文本,积累阅读经验,丰富阅读体会。
2、以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文本八)和《迈陂塘》(文本九)为例,分析文学文本与文学理论文本的差异。
(6%)答:(1)、文学文本以“情”(抒发)·“景”(描写)·“人”(记述)为主,追求形式美(诗歌格律、押韵,散文形神兼备,小说人物、环境、情节)、道德美等;文学文本关心“世界”(自然、社会、生活),能够处理好作者与世界的关系。
(2)、文学理论文本以“理”(观点)·“思”(思想)·“论”(论证)为主,追求真(以理服人),解决文学创作中的问题。
文学理论除了关心我们周围的生活世界外,还关注作者、读者、作品。
文学理论关注的范围要大于文学文本。
.第三章一简答题1、“文学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5%)答:对。
因为:(1).作品与现实的关系, 作品对现实的再现、模仿不是原封不动、丝毫不差的;(2)形式是作品的基础, 作品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作品的内容要通过形式表达出来。
2、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答:(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3、运用英美新批评的“反讽”理论解读台湾诗人夏宇的诗《甜蜜的复仇》“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答:反讽是指文学语言的非直指性,即所说的话与所要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言非所指。
反讽是由于语词受到语境的压力造成意义扭曲转而形成的所言与所指之间的对立的语言现象。
4、运用英美新批评的“悖论”理论解读华兹华斯的《西敏寺桥上作》答:布鲁克斯认为,华兹华斯的《西敏寺桥上作》虽是一些平淡无奇的词语和用滥的比喻,却是佳作。
因为两手诗写出了悖论情景,伦敦城本来是动荡不安和肮脏的,可是诗人在晨光熹微中看到了它的沉睡、它的庄严和美。
5、由李商隐《夜雨寄北》看“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基础答:“期”字两次重复,渲染出“归期”对于对话双方的重要性及其难以预期。
愈是重要却又愈是难期,那带给人的抱憾、惆怅与期冀就愈加深重了;此歌曲重复地运用“何时”、“此时”和“何时”,同样渲染出归期的重要性及其难以预期。
巴山夜雨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是起到“环顾左右而言它”的作用;第二次出现则是以含蓄的方式指代上次的巴山夜雨中的思念。
正是这种语言组织的奇妙才造成了表情达意上的奇妙。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
6、既然文学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劳动,生产发展了文学一定会得到发展答:不平衡关系(局部的不平衡、整体上是平衡的)(1)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3)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
二、名词解释1、隐含的读者:伊瑟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隐含的读者” ,所谓“隐含的读者”是指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设定了阅读对象,这些对象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召唤。
“隐含的读者”并非隐含于文本中的读者,也不是真实读者的抽象模式,而是可能的读者。
2、期待视野3、英美新批评:20世纪20至50年代英美批评界影响较大的一支批评流派,得名于美国约·兰塞姆所著论文集《新批评》(1941)。
这部文集赞扬托·斯·艾略特等人的批评见解和以文字分析为主的批评方法,称之为“新批评”,以别于19世纪以来学院派的传统的批评。
4、俄国形式主义:(1)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2)“陌生化”效果(3)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1、《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这段话表明,文学活动发展的原因是 A 。
A、社会风气与时代变化B、社会劳动C、文学内部D、经济基础2、主张文学活动的发展并非外在因素造成的,而是文学自身的内在因结果。
文学发展与自然界四季“循环”一样。
持这一观点的文学理论家是 B 。
A、赫尔德B、弗莱C、弗雷泽D、普罗普3、德国学者谷鲁斯借鉴了文艺史上古老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他说:“例如一个人看跑马,这是真正的模仿当然不能实现,他不愿放弃座位,而且还有许多其他理由不能去跟着跑马,所以他只能心领神会地模仿马的跑动,享受这种内模仿的快感。
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也最纯粹的审美欣赏了。
”所以,本质上,谷鲁斯的内模仿说与文学发生的 A 相通。
A、游戏说B、巫术说C、宗教说D、劳动说4、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两次重复使得该诗成为一个奇妙的语言组织,正是这种语言组织的奇妙才造成了表情达意上的奇妙。
由此看来, D 是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
A、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B、作家创作C、读者阅读D、作品形式5、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如果按古希腊哲学家的说法,《村晚》成功地再现了生活情状;而按中国“观物取象”说,《村晚》是诗人观照生活事物而从中提取形象的结果。
对《村晚》的这种解读思路,遵循了 A 文学思想观点。
A、模仿说B、表现说C、形式说D、读者接受与反应论6、贾岛《送无可上人》中有两句好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贾岛自评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如果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来说明日常表现与文学表现的不同,可看出两者的区别在于 B 的差异。
A、日常性与文学性B、率性而为之与深思熟虑C、偶然性与必然性D、明白易懂与朦胧模糊7、根据英美新批评理论,李商隐《锦瑟》,因为“ D ”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朦胧感,产生神奇的艺术魅力。
A、陌生化B、悖论C、反讽D、复义四填空1、关于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主要有巫术说、宗教说、游戏说和劳动说四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