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是系统地讲授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课,也是本科专业的学位课程。

为了使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明确该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复习重点,特编写此考试大纲。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课时:5)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文艺学、文学活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划分依据是什么?。

4.掌握文学活动的四要素理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课时:4)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五大基本观点、中国特色、当代性
2.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人类文学理论史上的革命性转换,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生活活动、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本体论
2.文学起源的劳动说以及其他得三种假说
3.了解几种主要的文学发展观
4.理解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5.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的关系。

6.如何对文学活动进行整体观照?
7.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四种文艺理论形态的特点如何?
8.对文学活动四个阶段进行论析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话语、话语五要素、话语蕴藉
2.辨析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及相应的三种文学观念,从文学与话语、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反映三方面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从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出发认识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当前社会)的文学活动
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二为”方向与“双百”
方针、推陈出新、人民性、美的规律
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3.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雅与俗的问题?怎样理解今天的文学走向消费化的问题?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本章考核要求:
弄清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主体等概念,认识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理解文学创造主客体的实质和特征。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本章考核要求:弄清艺术发现、艺术构思、直觉、灵感、陌生化等概念,认识理智与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以及作品的内在逻辑与意图之间可能发生的矛盾。

第八章文学创造原则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艺术真实、艺术概括、情感把握、形式创造、艺术形式等概念。

2.怎样理解艺术真实的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艺术概括的美学原则?
4.如何理解文学创造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把握。

5.如何理解艺术形式及其创造应遵循的美学原则。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诗、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

2.如何认识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各自的特征以及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的关系。

3.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本文、典型、意境、意象、象征意象、审美意象、特征化。

2.举例说明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不同?
3.举例说明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艺术形象高级形态有哪几种?
4.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怎样?
5.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又是什么?
6.关于典型、意境、象征意象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叙事理论与叙事学、叙事、情节、行动元与角色、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本文时间与叙事时间、叙述频率、视角、叙述者的声音
2.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3.如何理解叙事的意识形态属性?
4.如何理解情节与事件的关系?
5.分析一篇作品的行动序列。

6.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7.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什么意义?
8.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抒情、抒情性作品、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抒情话语、抒情话语的修辞、抒情角色、声情并茂、情景交融、节奏、隐喻、象征
2.抒情与叙事的有何主要区别?
3.如何理解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融合性?
4.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
5.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6.如何理解抒情的意识形态属性?
7.如何理解诗与乐的异同?如何理解诗与画的异同?
8.比较抒情性话语的各种主要修辞方式?
9.比较两种主要的抒情角色。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文学风格、创作个性、话语情境、简约、繁丰、刚健、柔婉、平淡、绚烂、谨严、疏放
2.如何理解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3.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4.简述话语情境对风格的作用。

5.风格有哪些特性?有哪些基本形态?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文学消费、文学传播、大众传播媒介、文化市场、消费心理、高雅文学、大众文学、文化工业、文学接受、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
2.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有什么关系?
3.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有何影响?
4.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有什么影响?
5.为什么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6.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
7.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何区别与联系?
8.文学接受的对象和主体是什么?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期待视野、接受心境、隐含的读者、正误与反误、共鸣、净化、领悟、延留
2.思考练习题
1.如何理解文学接受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3.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4.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5.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6.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7.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8.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9.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的关系。

10.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净化与领悟之间有什么区别?
11.延留在文学接受活动中有什么意义?
12.为什么说“诗无达诂”?
13.怎样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文学批评、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文学批评形态、文体批评
2.思考练习题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评价性质?
2.比较两种批评形态并论述其不同特点。

3.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总原则
4.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的关系?
5.文学批评家应有怎样的态度和素养?它对实现文学批评的职责有什么关系?
6.文学批评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