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心得《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读后感精选5篇

读书心得《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读后感精选5篇

读书心得《爱上数学》读后感精选5篇(一)在游戏中体验数学——读《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有感“数学不是静止的数字,不是呆板的符号,数学是跳动的音符,是活动的乐章”封面上的这段简短却又极具魔力般的话,带我走进了《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这本书。

这是由丹麦作家亨宁.安德森所著,书中描述了华德福学校(也称斯坦纳学校)教授数学的特殊方式。

华德福教育讲究心、脑、手的协调,书中从方方面面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游戏和绘图学习数学,这些游戏即满足了孩子对身体活动的渴求,也满足了他们对数字世界的好奇心。

强调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一定是以身体运动为基础,以自己的感觉作为认知的前提,以无数次游戏作为大量运算的水到渠成的铺垫,更是先感觉、感知后认知的过程。

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体验式学习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人大卫.科尔博完整提出。

他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即“体验式学习圈”,提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体验式学习是个过程,是既令人兴奋又富有挑战性的,它包括很多不同的内容,比如肢体上的挑战,游戏,模拟练习等有组织的互动。

在所有的活动中,学生们是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并且能够从体验中产生有意义、相关的见解。

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本质。

在学生学习知识之前,可以先让他们获得一种来自事物本质的体验。

比如,几何中柏拉图多面体之间的关系,希腊人把它们与宇宙及四大元素联系起来,体会到数字和形状的世界与人类心灵密切相关。

在整个古代,人们在体会柏拉图多面体时都会联想到球形的圆融一体。

其实,儿童与数学中这些质的方面有着深厚的联系,就像人类早期思想中所体现的一样,但由于他们是孩子,他们无法用言语表述自己的体验,也无法把这些体验与柏拉图多面体这些深奥的知识联系起来。

但是,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一样的,只是在表达自己时用的是与其年龄相应的语言。

出于这样的宗旨,我们可以让孩子体验相对简单的正多边形及外接圆。

这时,可以尝试让学生在圆里面画3条边、接着4条边、5条边甚至6条边,学生们非常清楚,要让图形美观,就要让各条边一样长,就像希腊人试图用正多边形搭出三维几何体时所发现的那样。

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一样的,就是要寻求一致的感官印象。

亦可以先让孩子们画出一个圆,然后,给他们一些坚果,让他们“小心”的放在圆上,再连线,可以一个点接一点的连,也可以一个点隔一个连一个。

画完了,再加一个坚果,还是平均分,再次连线…。

在连线的过程中感受单数和双数的区别。

感受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区别,发现图形的神奇。

有了这样的基础,就可以带着学生到大厅里做一些游戏。

12个学生围成一圈,如果每逢第二个学生向前跨出一步或坐下,整个图景立刻就不一样了。

如果每逢第三个学生向前跨一步,我们会辨认出之前的正方形。

如果每逢第四个学生向前跨一步,我们就有了一个三角形。

在12个人围成的一个圈里,所有这些都以一种美妙的方式进行着。

总人数可以不断的增加。

在这样的练习中,通过观察和判断,学生们锻炼了实际的数学技巧,而这也为今后思维层面的数学能力打下真正的基础。

在游戏中体验数字与韵律。

声学原理很清楚地表明了,数学和音乐是彼此相属的,在音乐中,人们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体验数学。

在这里数学从身体、手臂和腿脚开始。

在脚和韵律的帮助下,1-10的数数孩子能很快从不熟悉到熟悉,接下来数11—20时,孩子们能很快找到1与11,2与12,3与13…….之间的联系,此时,孩子们会感到自豪而快乐,游戏开始后,每个人都变得非常专注,疲劳的孩子忘记了疲劳,他们十分激动地跟着数数,这些数字可以用不同的声音、声调和语速说出来。

他们可以数那么多数字,一个接一个,不会被人打断,去体会语言的声音带来的喜悦,去体会重复数数所带来的纯粹的快乐。

他们将第一次有机会与“无限”发生有意识的接触,这种体验非常重要。

是对数学拥有生动而实用的理解。

笔者将乘法表与音乐中的节拍相结合创造出乘法游戏,让孩子们站成一圈,把右手伸到圈外,一个跑数人绕圈子走,一边拍那伸出的手一遍说几的乘法表,每当说出这个数的倍数,他就暂停一下,而与他拍手的孩子则蹲下。

其余孩子形成一个合唱团,边拍边唱出几的乘法表。

孩子们天性都是爱玩的,这样的游戏与数学知识结合让孩子们真正体会了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使孩子在富有韵律的活动中掌握乘法口诀。

变换一下,游戏的队形,还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很多将来会有用的东西——与质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有关的知识。

所有这些体验都是将来恍然大悟的种子。

《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书中精彩的游戏与活动,会让你发现数学教育并不是枯燥的定理和公式,数学可以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可以像跳动的音符一样印刻进孩子心里,在活动和游戏中掌握数学美丽的韵律与节奏,爱上数学并不难。

这使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是让孩子置身于由物体构成的物质世界中,然后立刻要求他们抽离出来,仅仅拾取物体的数量,希望孩子一下子就能够对周围世界进行抽象思维,这是不合常理的。

因为物体的数量并不存在于环境之中,而是存在于人类富有创造的内心生活中。

我们强迫孩子们进入逻辑思维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实际上属于老人,因为他们已经放弃了物质世界,上升到了思维的层面。

这些仅仅指向思维生活的纯粹知识无益于儿童的成长,不仅仅因为这对孩子来说太难了,而且还因为,儿童是通过活动和体验来发展的。

克鲁普斯卡娅说:“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娱乐,也是学习,而且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还是孩子的生活。

”儿童以游戏为生命。

数学游戏为儿童学习数学提供了直观的感性材料和愉悦的学习平台,符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生理特征。

数学游戏在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同时,游戏作为儿童自主能动性最佳的活动,极大地集中了小学生的注意力。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起来。

一个趣味数学世界的大门向我打开了,全新的理念与感受充斥全身, 原来,数学的教与学都可以在这样简单而有趣的游戏中完成,本书中的孩子们对这些游戏乐此不疲,总是有“再玩一次”的欲望,所有的设计环环相扣,逐次深入,直至最本质的数学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以课本中已有的数学活动为基础,把日常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游戏,融入到课堂中。

更希望自己能设计出更好更新鲜的数学游戏,让游戏带来的欢声笑语充盈着我的数学课堂。

(二)播下将来恍然大悟的种子——读《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有感最近,我阅读了《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感触挺多。

这本书文字朴实、娓娓道来、充满灵性,时不时点醒着阅读者。

作者以在华德福学校任教数学的经验和做法结合自身的体会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新的数学教学画卷。

首先,向我们阐述了儿童数学教学应关注人类本质,学校的第一要务,乃是鼓励孩子的每一个机会,让他们在活动和体验中成长。

正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说:“人类极大的美德是能够等待,不慌不忙,直至一切成熟。

”其次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精神数、韵律与数字、乘法表、绘图与数学、作为量的数等实践案例,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游戏画面,富有实践指导性。

正如结束语中所说: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让一些宝贵的东西“镌刻在记忆里”。

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不免有些感伤。

未想书中亦有我清晰的影子:“我们喜欢我们的老师,也有点怕他,希望讨他欢心。

他的课并不激动人心(没有人指望这一点),但随着我们与他越来越熟悉,我们慢慢开始喜欢他。

无疑他时不时会梦想有一本不一样的数学书,但每天都会清醒过来面对现实,学校给什么,就用什么。

”似乎我们总是被一根无形的绳索捆绑着,而且它的力量是如些的巨大。

读到此处不禁反问自己:它是什么呢?来自于现形教育体制,我们的数学教学被切豆腐似地分成了一个个小方块,每节课我们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些规定的动作,上课总告诉自己我们来不得半点等待;来自于自我的偷懒艺术,我们在闲暇时,都很善于设计理想,也很会讲道理,对华德福学校这样的教育理念还是挺有兴致的。

可真正去做是不容易的,我常有这样的感觉,当我想去认真做一件为难而有意义的事时,却总能有一件简单甚至无聊的事来冲散我的意志;还来自于我们有的只是憧憬,没有方案,没有行动的抓手。

此书中大篇幅的介绍游戏内容着实给了一个很好的抓手,一个一线老师实践的操作平台。

在这样的反问中,继续地阅读着,心里点亮了一盏灯,孩子们需要游戏,需要这份身体与数学的链接,而不仅仅是大脑。

曾经有人说,在音乐中,最重要的不在于实际的音符,而在于我们灵魂如何努力从一个音符到达另一个音符。

实际上,在游戏中,正是孩子们那些无声的部分使我们的活动具有了内容。

有时我们全部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带领孩子们体验这些间距。

这种体验就是孩子们借助有形在数学世界迈出的成功一步。

就似那很早孩子就已经能够扶着桌子或妈妈的手站起来,但还不敢冒险向前走。

然而有一天,他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一把发刷,突然就摇摇晃晃地穿过房间,安全抵达父亲身边。

这把发刷不是为了交给父亲,而是为了在行走这一动作中获得必需的支持。

游戏体验不正是这把发刷嘛!看完整本书如果只有感慨,亦只是欣赏别人。

能和书有一份共鸣,接上这份雅致,亦只是理想境地。

也许此时最应落实的还是行动。

将书本中的游戏先模仿过来,为我所用。

在游戏中体会真正的实践收获。

那时相信对此书将会有更加丰富的内涵理解。

爱上数学这也是数学教育人共同的愿望,愿所有人都能戒骄戒躁,沉下心来,相信孩子,给孩子们和自己一点时间,让孩子们在我们等待的过程中获得力量,让一切教育过程在合适的“温度”中前行。

将来学生恍然大悟时亦是我们快乐时。

(三)读《爱上数学》之感想——关爱生命发展《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告诉我们:数学不是静止的数字,不是呆板的符号。

数学是跳动的音符,是活动的乐章。

回忆起自己的学童生涯,至少有一本课本是我们觉得无趣之极的。

每天,我们都会从书包里掏出这本书,吃力地学习。

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书里写满了数字,并按照学年进度分为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每一课千篇一律地分为口头练习部分和书面练习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数字计算和应用题。

每一课都包括乘法口决,加法练习,后面也许是长长一串减法题,或者乘法和除法练习。

当然还有一个老师,老师的任务是在学年结束之前把课本讲到最后一页,这样一来,也就没有多少余地可以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了。

我印象中的老师是这样的。

他手里拿着书走进教室,直接走到黑板前面,挑一支粉笔,在黑板中央写下一个“7“字。

然后他的眼睛越过眼镜上的边缘看着他的30个学生,为了确保所有学生都知道今天要讲的是7的乘法口诀。

随后他在7的前面写一个乘号,又在乘号的前面写一对括号,最后在括号里写下一系列随机数字。

整个过程中,他都在用右手写字,而把脸朝着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