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校园文化比较浅究

中西校园文化比较浅究

中西校园文化比较浅究摘要:校园文化是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世界各国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格局,中西校园文化呈现出相互吸收、互相融合的发展趋势,直接导致了两种校园文化之间的共性日趋明显化。

同时,又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造成了两种不同发展模式的校园文化之间的差异。

文章旨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校园文化的合理成分,为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开拓某些有价值的思路。

关键词:中西校园文化创新品质个性发展比较教育环境对于人的品格形成具有巨大的潜移默化影响作用,它是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

2O世纪8O年代历史学家哈德罗•珀金曾指出:“高等教育机构既不是独立于社会其他部门之外的独出心裁地存在,也不是被动地受社会需要牵制的社会机构,而是一个与社会发展有密切相关的能主动影响社会进步与否的社会中心机构。

”因此,学校不是一个自身封闭发展、与世隔绝的实体,而是融人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并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组织机构。

学校的这种开放和兼容并蓄的基本特征,使得作为学校重要的精神载体的校园文化,也具有相应的文化特质。

开放意味着互动的交流。

随着世界各国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和西方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乃至学校之间的往来也日益频繁,中西校园文化在不断碰撞、交融中呈现出相互吸收、互相融合的发展趋势,直接导致了两种校园文化之间的共性日趋明显化。

诚然,中西校园文化又由于置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造就了两种风格独特、迥然有异的校园文化模式。

一、校园文化概述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

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

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是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也是充满创造力的;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苦乐兼备的。

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情与爱,都会在校园文化中表现出来。

扰人心怀,催人思索,引人前行或诱人堕落。

因此,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文化,属于社会大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折射和反映。

同时,校园文化也是整个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广阔的校园为活动空间,以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和校园精神为特征,始终影响校园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观、情感表达和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具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性。

二、中西校园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共性包含于个性之中,一般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无论是中国校园文化还是西方校园文化,抽去校园文化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所具有的特殊属性,那么校园文化的一般性则是它们的共同点。

校园文化不会因为存在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而失去其具有的一般属性。

显然,在对中西校园文化的比较上,不能把其共性与差异截然分开,而应采取“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对比分析方法。

1.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中国校园文化所蕴涵的“人文关怀”和西方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科学精神”都根源于他们的社会传统文化。

社会传统文化是指世界各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相当稳定性而又突出本国特色的民族精神,是一种积淀型的文化。

中国校园文化孕育于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与其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其校园文化是一种在群体中更加注重调整人际关系和个人思想行为的东方伦理文化,在形式上更体现出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带有这样的特征: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礼仪形式,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

这种人文精神发展到今天,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大家在平常生活中津津乐道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在大学校园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

人们都希望能与他人亲密、和谐、友好地相处,希望在一个充满信任、互助友爱的校园环境中,得到尊重、自信和自我发展。

校园文化正是紧紧围绕着如何与师生员工和谐共处,共同实现育人之目标而建立起来的。

如北大、清华等高校在办学之初,便以进步与团结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而这种理念本身就是作为调整日常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国校园文化中特有的人文精神。

在这种充满浓郁色彩的东方校园文化熏陶下的知识阶层,抱着“朋友遍天下”的愿望,善待他人,友好相处,互助合作,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贯穿的“不偏不倚”、“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西方哲学家罗素认为,西欧和美国的精神生活都始于三个源头:(1)希腊文化,即古典文学、艺术、数学的来源;(2)犹太人的宗教和伦理——从犹太人那里狂热的宗教信仰、道德热诚和罪恶的观念,还有宗教的不宽容精神以及民族主义的一部分;(3)由近代科学产生的现代工业主义——从科学和工业主义得到力量和知识,也从所有知识必须应用的经验主义方法论中汲取了营养。

希腊的哲学和纯数学中表现的理性思考及纯知精神,是近代科技文明之根。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之所以诞生在欧洲,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蕴涵着培育科学所必须的科学精神,而西方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科学精神也来源于这种文化传统。

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正是科学精神备受西方校园文化推崇的真实反映。

崇尚科学、理性在推动西方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也逼迫和促使西方大学生适应和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

但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会使人际交往笼罩上一层商品经济条件下物物交换关系的阴影,进而被推演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带上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容易造成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矛盾和冲突,会给高校的校园文化制造许多不和谐的“音符”。

2.专门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通才教育中西校园文化的目的旨在把社会的思想观念、原则和价值等,通过灌输、启迪、熏陶、潜移默化而变成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从而培养出社会所期望的人才。

这是中西校园文化在教育功能上的共同之处,但在具体教育目标、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校园文化的教育目标在于按照社会传统的要求培养某一掌握专门技能的人才,并在维护传统的大方向上有限地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为了达到这一规定的教育目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基本采取课上老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满堂灌”的传统教育模式,缺乏对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创造力的培养。

相应的,在教学效果的评估上,仍然以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重要的权衡标准,这直接导致了“考试风”在中国校园内的盛行。

作为考试本身来说,由于仅仅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个人素质,很少注意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参照,因此缺乏对学生整体素质准确把握的科学性。

同时,“考试风”的盛行也会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为了考试而学习”的错误观念,有违教育本身是为了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初衷,进而影响到校园文化教育目标的实现。

西方校园文化教育的目标是遵从通才教育宗旨,即学习“与专业性、职业性或技术性不同的以讲授全面知识和发展全面智能为目标的课程”,以塑造人格尽可能和谐发展的公民。

如斯宾塞在“教育论”中开宗明义地声称:“为我们完美的生活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

为此,西方高等院校制定了一套严密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主活动、自我管理;重视业余生活、课外教育;重视情境对学生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西方各国高等院校的学生自主成立了各种规模不等的学生组织。

这些学生组织既有学术性或政治、宗教等研究方面的,也有体育、文学艺术方面的。

学生们在这些社团活动中,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了开拓创新的高贵品质,而且使自我人格的完善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应的,学校在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上,分数不是作为惟一的考核标准,劳动、体育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也被考虑在内。

因此,这与中国校园形成了鲜明对比——考试显得少多了。

3.价值观的巨大差异中国校园文化在价值观念上与其社会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即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实用。

大学生们学习勤奋刻苦、认真踏实,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很高,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等学习场所经常会成为他们光顾的地方。

近期的一项有关中、美、英三国大学生每日学习时间长短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大学生每日用在学习方面的时间远远长于美、英两国大学生。

另外,中国大学生在业余时间里,所参加的组织活动也多为知识型的活动,如各种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学术讲座和专业知识培训班等。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对高学历人才和专门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大,“考研”、“考证”的热度急剧升温,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的青睐。

同时,中国校园文化在价值取向上,尤为注重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大学生们往往为了集体的荣誉而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

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并在具体的行为活动中有所表现。

大学生们不仅满怀爱心地为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慷慨解囊,而且用自己优良的才学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从而使自身的人生价值得到体现。

这种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理念的价值观,反映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就表现为老师被视为知识的绝对“权威”,要求学生必须服从老师的教诲,这映射出中国校园文化轻视人的个性发展的消极方面,与西方校园文化注重“人的自由与选择”的教育理念相比,略显得保守。

西方校园文化则多属于实用型、享乐型。

这根源于西方社会发展的客观经济条件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对其校园文化的影响。

在社会领域,西方社会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先进的工业化要求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

而在思想领域,如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经验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曾经在西方校园盛行一时,对他们的校园文化冲击很大,大学校园文化中充满着快乐主义情调。

快乐主义是西方伦理道德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认为快乐和痛苦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凡是令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就是善的行为;反之,凡是令人感到痛苦的事情就是恶的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