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关公文文风刍议

机关公文文风刍议

机关公文文风刍议摘要:文风是公文撰写者的政治观念、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写作动机、写作态度等在写作活动中的综合体现。

机关公文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优良文风,在准确鲜明、平实得体、简明生动等方面下工夫,进而充分发挥公文在依法行政、处理公务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文写作;文风;修养每一篇公文都体现一定的文风。

文风是公文撰写者的政治观念、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写作动机、写作态度等在写作活动中的综合表现。

《尚书·周书》中所说的“辞尚体要,不惟好异”、《论语》中所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心雕龙》所说的“辞人好奇、言贵浮诡”等等,所论及的都是文风问题。

1942年,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

”[1](P517)机关公文的文风应准确鲜明、平实得体、简明生动,才能充分发挥公文的领导、规范、教育和沟通的社会功效。

一、表达的准确性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2]是用以处理公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文体。

公文语言准确,才能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方便。

准确性来自于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分析得很透彻:“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

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

”[3](P759)可见,要写出问题提得准确、道理说得准确、文字用得准确的公文,就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切忌理论脱离实际,闭门造车,夸夸其谈。

怎样做到表达准确呢?第一、正确领会国家法律以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第二、用词恰当,造句符合语法,判断推理符合逻辑;第三、注意表示时间、范围、数量、程度、条件、主次等方面词语的运用;第四、忌用模棱两可和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

二、思想的鲜明性鲜明性包括思想内容的鲜明、表达形式的鲜明,表达形式的鲜明是服从服务于思想内容鲜明的。

思想内容鲜明指公文观点鲜明,行文目的一目了然。

表达形式鲜明指公文结构单一明晰,语言简洁明快。

要达到鲜明性的要求,应该做到两点:一是狠刹“长空”风。

毛泽东曾尖锐批评篇幅冗长而内容空洞的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要“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3](P71)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

”又说:“周总理四届人大的报告,毛主席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得超过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务,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吗?”[4](P382)文章短小精悍,言之有物,才能鲜明地表达思想内容,而“长而空”的文风是鲜明性的大敌,必须坚决刹住;二是不写空话、套话。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是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列举的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

文章长而空、短而空都不好,空话没有实际内容,不解决任何问题,读起来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败坏了我们党倡导的求真务实的风气。

公文一定要有的放矢,论述实在。

套话千篇一律,穿靴戴帽,陈辞滥调,令人生厌。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中指出,有些文章“不讲究辞章文采,文字干巴巴的,翻来覆去老是那么几句套话,也有的哗众取宠,乱造概念,词句离奇,使人看不懂,这种不良文风应加以纠正。

”[5](P258)三、语言的平实性平实是公文基本的文风,即实话实说,毫无掩饰。

叙事要求真实,说理符合逻辑,说明科学客观。

正像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公文写作强调明白易懂,只要求把内容陈述清楚,无须追求词藻的华丽。

怎样才能做到语言平实呢?第一,写作态度要端正。

“修辞立其诚”,这是一切文章写作都应遵循的原则。

公文是处理公务的工具,诚恳、实在应是它的本色。

要坚决摒弃大话、空话和套话,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实话实说,直叙事实,直陈意见,“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切不可虚张声势,哗众取宠,堆砌词藻;第二,在修辞上,公文语言只适当运用比喻、对偶、排比、设问、反诘等常规修辞格,而对夸张、拟人、通感、暗示等可使事物有较大变形的或曲折达意的修辞格一般不用。

这样可以保证公文的不同读者在理解上能够趋向一致,不会因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三,不说半文半白的话,不生硬地模仿欧化的句式。

语言中白话夹文言或生硬地模仿欧化的句式,是语言平易的大敌。

公文语言要求通俗易懂,平白如话。

如果夹杂一些半文半白的文字,或生硬摹仿一些欧化语言,满纸学生腔,也是达不到平实要求的。

综上所述,语言要求平实,一要对所反映的事物有真正的认识,二要对不同行文的规范有所了解,三要恰当运用词语。

四、措辞的得体性语言措辞得体,就是用最恰当的语气措辞表达内容。

语言的运用要顾及发文目的、行文对象、表达内容和不同文体等要求。

公文语言要得体,首先总体上要符合公文的语体风格,讲究庄重、朴实、简约,少用描述、夸饰及口语。

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行文对象和公文内容及文体要求选择不同的语气措辞。

如果是颁布政令,要庄重严肃;通报错误,要说理严正;报喜祝捷,要热烈明快;商洽工作,要彬彬有礼;申请要求,要平和委婉等等。

系统内行文,可以用“行话”、“术语”;系统外行文,力求浅显通俗。

要做到公文措辞得体,需要写作者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世事洞明皆文章”,还要不断提高文字修养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五、內容的简明性简明,是指语言文字简洁明白。

我国古代对公文写作的语言要求,一向以简明为上。

所谓“辞达”,其核心就是简明。

列宁曾要求机关发文“要象电报那样写得极其简短”。

[6](P524)毛泽东同志也曾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给中央送的“报告文字每次一千字左右为限,除特殊情况外,至多不要超过两千字。

”“综合报告内容要扼要,文字重简练,要指出问题或争论之所在。

”[7](P1207~1208)公文内容简明,既节约写作时间又节约阅读时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怎样使语言表达简明扼要呢?一般可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从特定的目的、对象出发,可以不说的话统统不说,只说必要的话,做到“四不说”:众所周知的道理不说;与基本观点无直接关系的不说;对方已知道或不需要了解的不说;对方无异议的不说。

第二,适当使用简略语。

简略又分为简称和省略两种方式。

简称在公文中普遍使用,可使行文简洁。

但必须注意,使用的简称必须是规范化的简约。

如果在文中首次出现,通常要用全称。

省略是指行文中将有关内容、词语、句子成分省略掉,达到表述简要的目的。

公文中经常使用的无主句、省略句,就是使用省略最基本的一种方式。

第三,注意运用公文惯用语。

公文惯用语是在长期的公文写作实践中使用的一套相对稳定的公文专用语。

这些专用语保留了一定的古汉语色彩,言简意赅,如“业经”、“此复”、“函达”等。

第四,行文力求简洁,篇幅力求短小,删除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

五、适当的生动性生动性指的是公文内容生动吸引人,语言形式适度生动。

公文内容吸引人,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靠故事情节,而是靠内容的针对性、现实性、适用性,即针对现实生活中群众的所思所想、利益诉求,反映新情况,新信息,新思想,提供新思路,新办法,新经验。

来自生活实际的活生生的内容最生动,最有吸引力。

有些人不扎扎实实调查研究,写起文章来一嘴官腔,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列宁早在1922年的一封信中批评说:“污浊的官僚主义使我们陷入滥发文件、空谈法令、乱写指示的境地,而生动活泼的工作却淹没在这浩如烟海的公文中了。

”列宁的话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应引以为戒。

公文形式的生动,同样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靠奇巧的结构或多种修辞手法,而是靠适应公文内容的、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增强公文的文采呢?一要摒弃对于公文文采重要性的偏见,树立正确的公文文采观。

充分认识文字通顺还只是对公文的起码要求,适当追求些文采,写得更有思想性、艺术性就更具感染力、说服力,是高品位的体现;二要加强学习。

要有针对性地学一点古代公文中的范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撰写的优秀公文,还要学点文学作品,学点文言典籍,不断从中吸取营养,充实写作底蕴;三要开展优秀公文评选,把有无文采作为评定优秀公文的重要标准,改变重公文格式,轻公文文采的倾向;四要建立主笔责任制,摈弃一人写一部分、拼凑材料的写作方法,提倡由主笔人拟定思路,一气呵成,其他人只负责提供素材的写作方法。

“从喷泉中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中流出来的都是血。

”文品即人品,公文文风是撰写者人格精神、思想素质的集中体现。

作文从做人始,要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优良文风,根本途径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总之,我们在公文写作中要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文风,充分发挥公文在依法行政、处理公务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2000年8月24日发布).[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 江泽民[A].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 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