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习题答案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习题答案

第十一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思考题和习题1.名词解释:吸光度、透光率、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百分吸光系数)、发色团、助色团、红移、蓝移。

2.什么叫选择吸收?它与物质的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程度不同,往往对某一波长(或波段)的光表现出强烈的吸收。

这时称该物质对此波长(或波段)的光有选择性的吸收。

由于各种物质分子结构不同,从而对不同能量的光子有选择性吸收,吸收光子后产生的吸收光谱不同,利用物质的光谱可作为物质分析的依据。

3.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跃迁所需的能量大小顺序如何?具有什么样结构的化合物产生紫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有何特征?电子跃迁类型有以下几种类型:σ→σ*跃迁,跃迁所需能量最大;n →σ*跃迁,跃迁所需能量较大,π→π*跃迁,跃迁所需能量较小;n→ π*跃迁,所需能量最低。

而电荷转移跃迁吸收峰可延伸至可见光区内,配位场跃迁的吸收峰也多在可见光区内。

分子结构中能产生电子能级跃迁的化合物可以产生紫外吸收光谱。

紫外吸收光谱又称紫外吸收曲线,是以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所描绘的图线。

在吸收光谱上,一般都有一些特征值,如最大吸收波长(吸收峰),最小吸收波长(吸收谷)、肩峰、末端吸收等。

4.Lambert-Beer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Beer定律只适用于单色光?浓度C 与吸光度A线性关系发生偏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朗伯-比耳定律的物理意义: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 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液层厚度l成正比。

Beer定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单色光。

也就是说物质对单色光吸收强弱与吸收光物质的浓度和厚度有一定的关系。

非单色光其吸收强弱与物质的浓度关系不确定,不能提供准确的定性定量信息。

浓度C与吸光度A线性关系发生偏离的主要因素(1)定律本身的局限性:定律适用于浓度小于0.01 mol/L的稀溶液,减免:将测定液稀释至小于0.01 mol/L测定(2)化学因素:溶液中发生电离、酸碱反应、配位及缔合反应而改变吸光物质的浓度等导致偏离Beer定律。

减免:选择合适的测定条件和测定波长(3)光学因素:非单色光的影响。

减免:选用较纯的单色光;选max的光作为入射光杂散光的影响。

减免:选择远离末端吸收的波长测定散射光和反射光:减免:空白溶液对比校正。

非平行光的影响:减免:双波长法(4)透光率测量误差:减免:当±0.002<ΔT< ±0.01时,使0.2<A<0.7当ΔT< 0.0001时,使0.2<A<2.0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从光路分类有哪几类?各有何特点?(1)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2)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3)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4)双重单色器分光光度计。

(5)配置光多道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分光光度计6.简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类型及基本性能。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是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和信号指示系统。

1.光源:常用的光源有热辐射光源和气体放电光源两类。

热辐射光源用于可见光区,如钨丝灯和卤钨灯;气体放电光源用于紫外光区,如氢灯和氘灯。

2.单色器:单色器一般由入射狭缝、准光器(透镜或凹面反射镜使入射光成平行光)、色散元件、聚焦元件和出射狭缝等几部分组成。

其核心部分是色散元件,起分光的作用,主要有棱镜和光栅。

3.吸收池:一般有石英和玻璃材料两种。

石英池适用于可见光区及紫外光区,玻璃吸收池只能用于可见光区。

4.检测器:常用的检测器有光电池、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等。

5.信号指示系统:常用的信号指示装置有直读检流计、电位调节指零装置以及数字显示或自动记录装置等。

7.简述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定性鉴定未知物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定性鉴定未知物的光谱依据是:吸收光谱的形状、吸收峰的数目和位置及相应的摩尔吸光系数,而最大吸收波长及相应的是定性分析的最主要参数。

(1)比较吸收光谱曲线法吸收光谱的形状、吸收峰的数目和位置及相应的摩尔吸光系数,是定性分析的光谱依据,而最大吸收波长及相应的是定性分析的最主要参数。

比较法有标准物质比较法和标准谱图比较法两种。

①. 标准物质比较法:利用标准物质比较,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测定和比较未知物与已知标准物的吸收光谱曲线,如果两者的光谱完全一致,则可以初步认为它们是同一化合物。

②. 标准谱图比较法:利用标准谱图或光谱数据比较。

8.举例说明紫外分光光度法如何检查物质纯度。

(1)如果一个化合物在紫外区没有吸收峰,而其中的杂质有较强的吸收,就可方便的检该化合物中是否含有微量的杂质。

主成分无吸收,杂质有吸收→直接考察杂质含量(2)如果一个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区有较强的吸收带,有时可用摩尔吸收系数来检查其纯度。

主成分强吸收,杂质无吸收/ 弱吸收→与纯品比E↓杂质强吸收>> 主成分吸收→与纯品比E↑,光谱变形9.为什么最好在λmax处测定化合物的含量?根据Beer定律,物质在一定波长处的吸光度与浓度之间有线性关系。

因此,只要选择一定的波长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即可求出浓度。

选被测物质吸收光谱中的吸收峰处,以提高灵敏度并减少测定误差。

被测物如有几个吸收峰,可选不易有其它物质干扰的,较高的吸收峰,最好是在λmax处。

10.说明双波长消去法和系数倍率法的原理和优点。

怎样选择λ1和λ2?11.说明导数光谱的特点。

(1)导数光谱的零阶光谱极小和极大交替出现,有助于对吸收曲线峰值的精确测定。

(2)零阶光谱上的拐点,在奇数阶导数中产生极值,在偶数阶导数中通过零。

这对肩峰的鉴别和分离很有帮助。

(3)随着导数阶数增加,极值数目增加(极值=导数阶数十1),谱带宽度变小,分辨能力增高,可分离和检测两个或者以上重叠的谱带。

(4)分子光谱中。

往往由于相邻吸收带的重叠.使吸收曲线产生峰位移动,峰形不对称。

出现肩峰等现象、可因相邻吸收带的强弱差别不同,相隔距离远近以及相重叠的部分多少而变化,这冲变化,有时在吸收光谱曲线上的表现可以是很微弱而不易辨别的。

而在导数图上则有明显的表现。

12.以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说明各种类型的吸收带,并指出各吸收带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的大概位置和各吸收带的特征。

(1)R 带:由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的n →π*跃迁产生,如C =O ;C =N ;—N =N — ,其λ200~400nm ,强度较弱ε<100。

(2)K 带:由共轭双键的π→ π*跃迁产生,如(—CH =CH —)n ,—CH =C —CO — ,其λ >200nm ,ε>104。

(3)B 带:苯环本身振动及闭合环状共轭双键π-π*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带,是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特征吸收带,其λ256nm ,宽带,具有精细结构;ε~200。

(4)E 带:由苯环环形共轭系统的π→ π*跃迁产生,也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其中E1带180nm ,εmax >104 (常观察不到),E 2带200nm ,εmax =7000。

(5)电荷转移吸收带:有电子给予体和电子接受体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电荷转移跃迁。

其λ范围宽,ε>104。

(6)配位体场吸收带:配合物中心离子d-d 或f-f 跃迁产生。

可延伸至可见光区, ε<102。

13.安络血的摩尔质量为236,将其配成每100ml 含0.4962mg 的溶液,盛于1cm 吸收池中,在λmax 为355nm 处测得A 值为0.557,试求安络血的1%cm 1E 及ε值。

(1%cm 1E =1123,ε=2.65⨯104) 4%113%11%111065.21123102361011231104962.0557.0--⨯=⨯===⨯⨯===cm cm cm E M Cl A E ClE A ε 14.称取维生素C 0.05g 溶于100ml 的0.005mol/L 硫酸溶液中,再准确量取此溶液2.00ml 稀释至100ml ,取此溶液于1cm 吸收池中,在λmax 245nm 处测得A 值为0.551,求试样中维生素C 的百分含量。

(1%cm 1E 245nm=560) (98.39%)100560.0557.0%100%100560.0100100.0560(g/100ml) 00100.000.21000500.0%11⨯=⨯=⨯==⨯⨯===⨯=s x s x s cm s x A A C C Cl E A C 样ϖ15.某试液用2.0cm 的吸收池测量时T =60%,若用1.0cm 、3.0cm 和4.0cm 吸收池测定时,透光率各是多少?(T 2=77.46%,T 3=46.48%,T 4=36.00%).0%63 4436.041109.0 lg ,0.4.5%64 3327.031109.0 lg ,0.377.5% 1109.011109.0 lg ,0.11109.00.260.0lg lg ,0.2lg 411311==⨯=-===⨯=-===⨯=-==-=-===-=T T cm l T T cm l T T cm l l T EC cm l EClT A 由公式 16.有一标准Fe 3+溶液,浓度为6μg/ml ,其吸光度为0.304,而试样溶液在同一条件下测得吸光度为0.510,求试样溶液中Fe 3+的含量(mg/L )。

(10.07μg/ml)(mg/L) 1.10g/ml 1.10304.000.6510.0%11%11==⨯====μ标标样样标样标样标样A C A C C C l C E l C E A A cm cm17.将2.481mg 的某碱(BOH)的苦味酸(HA)盐溶于100ml 乙醇中,在1cm 的吸收池中测得其380nm 处吸光度为0.598,已知苦味酸的摩尔质量为229,求该碱的摩尔质量。

(已知其摩尔吸光系数ε为2⨯104)(M =619)61917602602101229110481.2598.01000.21034%112=+===+-⨯⨯⨯=⨯=+→+-BOH M B BM E OH BA HA BOH cmε 18.有一化合物在醇溶液中的λmax 为240nm ,其ε为1.7⨯104 ,摩尔质量为314.47。

试问配制什么样浓度(g/100ml )测定含量最为合适。

(3.70⨯10-4~1.48⨯10-3,最佳8.03⨯10-4)吸光度在0.2~0.7之间时为分光光度法的最适宜范围。

设l=1cmg/100ml103.1 ~ 107.3 :(g/100ml)103.115417.0(g/100ml) 107.315412.0 54147.31410107.110444241%11%114%11----⨯⨯⨯=⨯=⨯=⨯=⨯===⨯⨯=⨯=故最适宜浓度范围为上限下限C C lE A C Cl E A M E cm cm cm ε19.金属离子M +与配合剂X -形成配合物MX ,其它种类配合物的形成可以忽略,在350nm 处MX 有强烈吸收,溶液中其它物质的吸收可以忽略不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