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总学时:54(理论:42 实验:12)先修课程:医用化学、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助产专业一、教学内容绪论一、教学目标1.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

2.熟悉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

3.了解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与人体寄生虫学发展简史;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免疫与医学免疫学概述第二节病原生物学概述附:免疫学讲授内容简介;免疫器官第一篇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一、教学目标1.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抗原特异性;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及其意义。

2.熟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分类。

3.了解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超抗原的概念及意义。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抗原的概念与分类第二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第三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第四节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一、教学目标1.掌握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2.熟悉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各类免疫球蛋白特性及免疫功能。

3.了解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

二、教学内容概述: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类型第二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特性及功能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第四节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第三章补体系统一、教学目标1.掌握补体的概念及生物学功能。

2.熟悉补体的组成、命名及理化性质;补体两条激活途径及特点。

3.了解补体的异常。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补体系统概述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调节第三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一、教学目标1.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概念。

2.熟悉HLA复合体的基因组成及遗传特征;HLA的结构、分布与功能。

3.了解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HLA的结构、分布与功能第三节HLA的遗传特征第四节HLA在医学上的意义第五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一、教学目标1.掌握T细胞、B细胞主要特点及功能;细胞因子的概念及种类。

2.熟悉免疫细胞的概念及种类;T细胞的亚群及功能;NK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的特点及功能;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3.了解T细胞、B细胞来源、分化与分布;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免疫细胞第三节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一、教学目标1.掌握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意义。

2.熟悉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及基本过程;体液免疫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概念及生物学效应。

3.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耐受的概念及意义;免疫应答的调节。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第三节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第四节免疫耐受第五节免疫调节第七章超敏反应一、教学目标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原则。

2.熟悉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3.了解其他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第五节四种类型超敏反应的比较第九章免疫学的临床应用一、教学目标1.掌握人工自动和人工被动免疫法的概念、特点、用途;计划免疫的概念、程序、常用生物制品及注意事项。

2.熟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的概念,常用方法及用途;细胞免疫检测的原理及方法。

3.了解过继免疫法的特点与制剂;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免疫学防治第二节免疫学诊断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第十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教学目标1.掌握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不同及其意义;荚膜、芽胞、鞭毛、菌毛的概念及其医学意义。

2.熟悉细菌的大小和基本形态;细胞壁的功能;细菌核蛋白体、质粒的特性及功能。

3.了解细菌细胞膜的特性与功能;细菌的形态检查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第二节细菌的结构第三节细菌的形态检查法第十一章细菌的生理一、教学目标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

2.熟悉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了解常用培养基种类、人工培养的细菌的意义;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检查法(糖发酵试验、靛基质试验、硫化氢试验)。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菌的生长繁殖第二节细菌的人工培养第三节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一、教学目标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2.熟悉热力杀菌法、紫外线及电离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及其对微生物的作用,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3.了解细菌在自然界(土壤、水、空气)的分布及意义。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菌的分布第二节消毒与灭菌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自学)一、教学目标1.熟悉L型细菌、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细菌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

2.了解细菌的变异机制。

第十四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一、教学目标1.掌握毒力的概念、侵袭力的概念,细菌内毒素和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2.熟悉构成毒力、侵袭力的因素;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及特点;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及特点;感染、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3.了解侵入的数量、侵入的门户;感染的来源、途径及类型。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第二节机体的抗菌免疫第三节感染的来源与类型第十五章球菌一、教学目标1.掌握葡萄球菌、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熟悉葡萄球菌、链球菌形态、染色、分类;葡萄球菌肠毒素及其所致食物中毒的特点;抗“O”试验原理及意义;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特殊结构及所致疾病;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传播途径及所致疾病。

3.了解病原性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葡萄球菌属第二节链球菌属第三节肺炎链球菌第四节奈瑟菌属第十六章肠道杆菌一、教学目标1.掌握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的致病因素和所致疾病。

2.熟悉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3.了解肠道杆菌的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埃希菌属第三节志贺菌属第四节沙门菌属第五节其他肠道杆菌第十七章弧菌属与弯曲菌属一、教学目标熟悉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性、分型、致病因素、所致疾病、标本采集及防治原则;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弧菌属第二节弯曲菌属第十八章厌氧性细菌一、教学目标1.掌握破伤风的特异性防治原则;破伤风杆菌的感染条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熟悉破伤风杆菌和肉毒杆菌的形态、染色性、特殊结构、培养特性;产气荚膜杆菌形态、染色性、特殊结构、培养特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肉毒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的特点及防治原则。

3.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分布、特点。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厌氧芽胞梭菌属第二节无芽胞厌氧菌第十九章分枝杆菌属与放线菌一、教学目标1.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核分枝杆菌致病因素与所致疾病,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的特点。

2.熟悉结核菌素试验(OT试验)的原理及用途,结核病的特异性预防方法;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特点;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性、所致疾病。

3.了解分枝杆菌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第二节麻风分枝杆菌第三节放线菌属第二十章动物源性细菌一、教学目标1.熟悉布鲁菌、炭疽杆菌、鼠疫耶尔森菌的形态、染色性、培养特性、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及特异性防治原则。

2.了解动物源性细菌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布鲁菌属第二节耶尔森菌属第三节炭疽芽胞杆菌第二十一章其他致病菌一、教学目标1.熟悉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因素及所致疾病,免疫特点;白喉的特异性防治原则。

2.了解流感嗜血杆菌形态、染色性、培养特性及致病性;百日咳鲍特菌形态、染色性、致病性及特异性预防;铜绿假单胞菌形态、染色性、色素、致病性;嗜肺军团菌的致病性。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白喉棒状杆菌第二节流感嗜血杆菌第三节百日咳鲍特菌第四节铜绿假单胞菌第五节嗜肺军团菌第二十二~二十三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一、教学目的1.掌握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的定义。

2.熟悉钩端螺旋体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3.了解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主要种类及所致疾病。

二、教学内容第二十二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第二十三章螺旋体(重点介绍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第二十四章真菌一、教学目标1.掌握真菌的定义。

2.熟悉真菌的生物学特性、主要致病性真菌和所致疾病3.了解常见污染性真菌的的种类,真菌毒素与食物中毒。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第二节致病性与免疫性第三节常见病原性真菌第四节实验室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五~二十七章病毒学总论一、教学目标1.掌握病毒的概念及基本特性;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其作用。

2.熟悉病毒的形态;病毒的增殖;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感染途径与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干扰素的概念、种类及其生物学活性。

3.了解病毒生物合成的基本步骤;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二、教学内容病毒概述:病毒的概念及特点第一节病毒形态与结构第二节病毒的增殖第三节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四节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机制、感染类型第五节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第二十八章呼吸道病毒一、教学目标1.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分型、分亚型的依据,抗原性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

2.熟悉流行性感冒病毒、麻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3.了解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第二节麻疹病毒第三节冠状病毒第四节腮腺炎病毒第五节风疹病毒第六节呼吸道合胞病毒第二十九章肠道病毒一、教学目标1.熟悉肠道病毒共同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特异性预防。

2.了解肠道病毒的种类;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致病性;腹泻病毒致病性。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脊髓灰质炎病毒(0.5学时)第二节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0.5学时)第三节轮状病毒第三十章肝炎病毒一、教学目标1.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三种抗原成分,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在临床诊断上的意义。

2.熟悉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大小、核酸类型、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3.了解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性、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性。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第四节其他肝炎病毒第三十一~三十二章逆转录病毒、虫媒病毒一、教学目标1.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传播媒介、传染源、传播途径及特异性预防。

2.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