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红楼梦_霍克思英译本中避讳语翻译的伦理审视_张映先

_红楼梦_霍克思英译本中避讳语翻译的伦理审视_张映先


︽ 红 楼 梦 ︾ 霍 克 思 英 译 本 中 避 讳 语 翻 译 的 伦 理 审 视
307
事, 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加上复杂的文化背景, 其 具体内涵往往微妙而复杂。
二、 伦理视角与霍克思的翻译观
翻译作为一项跨语言、 跨文化、 跨社会的人类交际活动 和行为, 自然要受到是非对错、 善恶美丑等伦理观念的左右 和支持。因此, 翻译批评的伦理标准, 虽然在翻译研究的 “ 文化转向” 中一时遭冷遇, 然而随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深 伦理的价值又重新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 。 入, 关于翻译的伦理标准, 切斯特曼分五个模式进行了阐
《 红楼梦 》 霍克思英译本中 避讳语翻译的伦理审视
张映先
张人石
内容提要:避讳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避讳语作为禁 二 〇 一 〇 年 第 二 辑 忌语的替代品, 本来就有翻译难度; 《红楼梦 》 中的避讳语 多而复杂, 翻译更是难上加难。 霍克思遵循翻译伦理的基 “译者三责 ” 本要求, 坚持自己 的翻译主张, 对《 红楼梦 》 避 讳语进行了比较成功的翻译。从翻译伦理的视角看霍克思 英译本《 红楼梦》 对避讳语的处理, 可以得出不少有益的启 示。 关键词:红楼梦 理论建设 《 红楼梦》 涉及到文化、 历史、 宗教、 政治、 艺术等诸多 方面的内容,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 , 也是世界 文学经典之一。在从 1830 年至今的一百多年时间里, 先后 有许多翻译家对《 红楼梦》 进行节译或全译, 霍克思和闵福 德的英译本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两个全译本之一 。作为母语 为英语的译者, 他们成功地用地道的英语传达了《 红楼梦 》 306 避讳语 翻译伦理 “译者三责 ”
⑧ , “追求完美 ” 霍克思正是这样一个 实践中必须追求完美”
308
的译者。他曾于 1949 年留学北京大学, 对中国文化有浓厚 的兴趣。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美国华裔学者掀起了《 红楼 “考证 ” 海外研究热, 王世昌、 赵冈运用 方法研究《 红楼 梦》 。他们的研究成果激发了霍克思翻译《红楼梦 》 梦》 的热 情, 他投入了对《 红楼梦》 的研究并撰写关于《 红楼梦 》 的文 红楼梦学刊 》 上。 后来企鹅出版社答应出版他 章发表在《 的《 红楼梦 》 英译本, 他辞去牛津大学教授的工作潜心翻 1973 年, 译, 他的《 红楼梦》 英译本问世。 霍克思对待版本的选择是非常严格认真的 。他们用的 , , 石头记 》 而是程乙本《 红楼梦 》 有时也 原本并不是抄本《 参照各种译本。之所以采用《 石头记 》 作为书名, 显然是因 红楼梦 》 的各种译名以及他们所能想到 为他们认为以往《 。“红楼 ” 的译名都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全部意思 的不可 “红色的楼” , “华美 译就在于, 它的字面意义是 隐含意义是 ” 、 “富家女子的住处 ” 。由于英语里没有与 “红楼 ” 的房子 完全对应的词, 不论 Red Chamber 还是 Red Mansions, 都无 “红楼 ” 法在不丧失 字面意义的同时准确传达出其隐含和 比喻意义。 “译者三责 ” , 霍克思有他自己的翻译理论, 这就是 即
② ” 李中生在《 中国语言避讳习俗 》 用旁的话来委婉地表述。
:“所谓避讳就是在语言交际中躲开那些忌讳的字 中写道
③ ” : “说话时遇有犯忌 眼。 陈望道在《 修辞学发凡 》 中写道
触讳的事物, 便不直说该事该物, 却用旁的话来掩盖或者装
④ ” 饰美化的, 叫做避讳辞格。 可见避讳语是对禁忌语的替
⑥ 即再现、 服务、 交际、 规范和职业规范。 再现的伦理体 述,
现了忠实的译者这一理想状态, 要求译者忠实于原文, 准确 二 〇 一 〇 年 第 二 辑 再现原文或原作者的意图, 不增加、 删节或更改。服务的伦 理基于把翻译看作商业服务的理念 , 其核心是为客户服务, 要求忠实于客户, 满足客户的要求。交际的伦理在 20 世纪 末受到特别关注, 它强调文化交流而不是对原作的重现 , 译 者忠实的是处于跨文化交流领域的翻译职业以及使跨文化 交流成为可能的整个系统。交际伦理要求译者完成原语及 译入语双方的跨文化理解。规范伦理产生于描述性翻译研 究及规范理论, 规范代表的主要是目标文化当时对翻译的 期待。它要求译者的行为与规范相一致, 不超出其期待。 职业规范( professional norms ) 指的是合格的职业译者应该 履行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誓言。 遵守的规范, :“每一个行业, ”⑦ 翻译同 恩格斯说 都各有各的道德。 样也有自己的道德, 就是人们从事翻译活动时要遵循的道 “最重要的就是做出正确 德准则和规范。译者的职业伦理 选择的渴望, 也就是说译者必须想成为优秀的译者 , 在翻译
的精神, 给读者带去了美的享受。 从翻译伦理的视角看霍 译本对避讳语的处理, 可以让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
一、 语言避讳与《 红楼梦》 中避讳语的特点
避讳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它源于人类童年时代 的语言拜物教。由于语言的产生, 原始人群在发展自我、 征 服自然中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当时不能正确认识语言 就把语言当作客体或客体 和它所代表的客体之间的关系, 的一部分加以敬奉崇拜或禁忌避讳 , 这样就产生了避讳语。 根据郭锡良先生的概念, 委婉修辞常用的表现方式有 谦敬语、 避讳语、 迂回语等 ① , 可见避讳语是属于委婉语的 : “修辞学上辞 一种形式。《 汉语大词典 》 对避讳的解释为 格之一。说话时遇有触犯忌讳的事物, 不直说该事该物, 而
代, 表现了人们在语言运用中追求雅化、 人情化的审美倾 “言语道德是 向, 必要的避讳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 因为 社会道德在言语行为领域中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是社会道 语言物化了 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道德科学的媒介,
⑤ , 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 所以避讳语的使用也是语言运用
中伦理道德的体现。 《 红楼梦》 中的避讳语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数量多。 二是涉及范围广, 文化内涵丰富。《 红楼梦 》 中的避讳语, 其内容远不止涉及死亡、 疾病等不幸事和性器、 排泄等不雅
瑢 瑏 this illness,I think all the fun would go out of life!”
310
例二: : “他母亲和他妹子。 昨儿他妹子各人抹 兴儿道 ” ( 第六十七回) 了脖子了。 “Her mother and her younger sister- leastways,the younger sister was living with her,but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she cut her throat. ” “怎么样了” “抹了脖子 ” 和 二者虽然都是死亡的避讳 但语义前者含糊, 后者清楚明了。前者是凤姐谈论蓉哥 语, , 儿媳妇儿 秦 氏 的“死 ” 因 二 人 感 情 好, 凤姐自然对这个 “ 死” 字讳莫如深, 因而用了一个语义含糊的词来避讳。 而 后者是奴才兴儿向凤姐报告尤氏姊妹的情况, 尤三姐自杀 , “抹了脖子 ” 对兴儿来说无关紧要 这个词的使用, 既避了 讳, 又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原因, 对于被迫讨好主子的奴才 算是很好地 交 代 了 事 实。 霍 克 思 的 译 文 分 别 用 了 来说,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 her 和 cut her throat, 从委婉的程 度来说, 和原文步调一致, 从所表达的感情来说, 也和原文 “死 ” 基本符合。因此可以说这两处 的翻译很好地再现了 原文, 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也并无困难之处 , 体现了翻译 “忠实 ” ( fidelity ) 与 “真实 ” ( truth ) 这 再现伦理规范强调的 两种价值观念。 需要指出的是, 死亡的避讳语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 包括称为国教的道教, 引自印度的 关系。中国的几大宗教, 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等, 都在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纷繁的社 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遗下深深的轨迹, 也必然在人类语言 中留下许多不可磨灭的印迹。有相当数量的具有各种浓重 《 宗教色彩的词语注入到了汉语的语料库里, 红楼梦 》 的宗 教语言可谓多姿多彩。因此带有宗教色彩的死亡的避讳语 311 ︽ 红 楼 梦 ︾ 霍 克 思 英 译 本 中 避 讳 语 翻 译 的 伦 理 审 视
︽ 红 楼 梦 ︾ 霍 克 思 英 译 本 中 避 讳 语 翻 译 的 伦 理 审 视
309
三、 对霍氏《 红楼梦》 避讳语 英译的伦理拷问
《红楼 如前所述, 避讳语是一种有翻译难度的语言, 中的避讳语又多又复杂, 其翻译难度之大是不言而喻 梦》 的。纵观霍氏的译作, 我们认为, 虽然不可避免地仍然有不 足之处, 但他的成功是前无古人的。 ( 一) 追求对原作忠诚的再现伦理 不增 再现伦理要求准确再现原文或者原作者的意图 , “尽责于作者 ” , “尽责于 加、 省略或者改变原文, 这与霍氏 的翻译观是一致的。 它凸显了作者和文本的主导地 文本” 位, 其在避讳语的翻译中也努力做到忠诚原文, 尽责于作 二 〇 一 〇 年 第 二 辑 者。但是由于译者比较偏向于读者, 因此在翻译中牵涉到 宗教或社会伦理的避讳语, 霍克思有时也会采取归化的方 法。我们以有关死亡的避讳语的翻译为例进行分析 。 例一: : “真 凤姐儿听了, 圆圈儿红了半天, 半日方说道 。 这个年纪, 是‘ 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 倘或
瑡 瑏 (第 就因这个病上怎么样了, 人还活着有甚么趣儿!”
十一回) Xifeng’ s eyes became moist and for a moment she was too overcome to speak. “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 , ” she said at last ,“but she ’ s only a child still. If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 her as a result of
⑨ “ ” , “尽责于读者 ” , “尽责于文本 ” 。此 “译者 尽责于作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