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设计的现状与趋势
【摘要】造型是工业设计永恒的主题。
汽车作为对人类生活影响极大的所谓"第一商品", 其造型也必然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且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各个层面,汽车设计也呈现出多种概念型设计发展趋势。
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汽车工业的突飞猛进为工业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关键字】汽车造型设计内部设计概念设计
1.车身外部造型设计
1.1 中国汽车造型设计与民族风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1.1 第1阶段是将有中国特色的具像元素或图腾直接应用到汽车车身造型的演变设计上。
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期,汽车设计师把主要精力都扬名国际。
这种将中国特色元素作为设计元素的必须要有一定的设计素养,才能驾驭这些强烈的元素而不至于“流俗”。
这一阶段的设计也是风格外国人最容易识别和认知“中国”设计的方式。
1.1.2 第2阶段是研究及理解中国人的特殊人文风俗习惯及地域环境造成的特殊性。
针对这些中国人的特殊性而设计出适合中国人使用的器物。
例如神龙富康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推出了一款无后尾的车型,刚一上市即被打入“冷宫”。
究其原因,是因为违背了中国的传
统观念“无后为大”。
1.1.3 第3阶段是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知。
将中国文化的精髓透过合理的设计表现出兼具中国特色又能被世界认同的设计。
到目前为止这样的设计还很少。
北京申奥的LOGO 是个比较好的代表。
它将中国打太极拳的动感和奥运的五环标志完美地结合,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观。
这是将中国固有的世界大同观和奥运精神结合的一种极致表现。
1.2 今天的车身外部造型设计, 在国外专业人员中被称作“流线形设计”。
按照造型师们的新理念,。
汽车外形的连续完整性不应再依靠挺拔的棱角去表现, 而是要由各种曲面光滑的连接以及微妙的光学效果与视觉效果显示出来。
2.车身内部设计从“舒适”到“愉快”
力求精致、考究、装备齐全、内饰设计从强调舒适到重视驾乘的“愉快”、“享受”是近年来车身内部设计的特点。
大量采用柔性的内饰设计。
内饰装备和覆盖物的造型都比较圆滑恰好与外形发展的趋势相呼应。
面料和座椅软垫一体化成型的座椅整体模塑成型的仪表板和复合材料饰板给人以精致、明快的感觉而内饰面料触感柔软则给人以和谐舒坦的视觉效果。
总之软化的内饰不仅是舒适的需要而且也是安全的需要。
3.良好的安全性
车身碰撞安全性显得愈来愈重要。
这是因为, 目前世界上每年不少人在汽车碰撞事故中丧生而且这个数字在逐年增加。
因此无论是设计师或是消费者都把安全性作为衡量汽车优劣的重要依据。
主要防护原则是周边柔软而客舱刚硬, 即白车身的刚性由周边至乘员舱逐渐增大。
这样在车碰撞时车身的周边产生一定的损坏和变形以便吸收碰撞能量, 但尽量使乘员舱不变形和完好无损。
依据这个刚度分配原则近年来国外厂商对白车身的结构进行了大力研发。
例如日本的日产和丰田公司采用了局部加强的方法对前风窗支柱侧围上边梁、后门后支柱等拐角部位均增添了加强板以确保在车身轻量化的前提下使白车身刚度分配更趋合理。
梅赛德斯-奔驰公司在各种轿车的转向盘中都装备了发全气囊在前后排各个座椅上都配备了三点式安全带。
安全气囊和安全带均由同一套电子装置控制。
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充气,安全带自动张紧以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为了使乘客在座椅各种不同的调节位置都能正确地佩带安全带该公司把安全带插扣设计在座椅上。
此外依据车身内部安全防护原则在车
身内部尽可能安装柔软的内饰而取消带有棱角的造型,另外带有孔洞的头枕可改善后部的视野预计这种形式的头枕将逐渐增多。
4.新概念汽车
4.1 湖南大学创新设计的菱形汽车
湖大设计的菱形汽车被一些专家认为是汽车业内的重大创新。
设计这辆车,并无参照物,原底盘车身及内饰都是根据想象设计的,这是世界第一个类菱形电动概念车。
从安全的角度出发,菱形车四个车轮不是按矩形,而是按菱形排列,中间两轮用来驱动,前后两轮联动转向,同时车身根据车轮的布置呈流线型,这样一来,车轮的菱形排列,能在汽车碰撞时有效地减少对乘员的伤害程度,大大增加了汽车的被动安全性。
4.2我国适宜发展小型电动车
我国具有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生产的良好基础,如果将小型电动车扩展到A00 级,可以很好地与电动摩托车接口。
国内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小型低速电动轿车研发。
另外,我国石油资源紧张,每天有超过9 亿度底谷电,还有广阔的二三级市场,这些条件都表明我国适宜发展小型电动车。
4.3南京依维柯纯电动轻客量产
南京依维柯纯电动轻客问世实现量产。
从外形看,和普通依维柯轻客并无两样,但其动力来源已由柴油转换为可再生、零排放、零污染的电能。
其电池一次充满后,续驶里程可达220 公里且每百公里耗电量均为40 度左右,仅相当于普通客车油耗5 升。
汽车的发明虽只有短短百年历史,但当今时代,汽车已不仅局限于代步工具的意义了,拥有汽车是一种时尚,拥有时尚汽车更是品位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与19世纪末刚刚问世时相比,现代汽车除工作原理不变外,制造技术、驾驶性能、设计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各种各样的车展上,概念车已不再单纯是一种不必生产的设计理念,Ac u r a、奥迪、通用、
本田、丰田、大众、m i n i、起亚、奔驰……一系列汽车品牌都在推出汽车发展的未来计划。
环保,这标志着以马力论英雄的时代已告结束,未来汽车最酷的事不是车有多快,而是有多环保。
人们对汽车的欣赏性、品位化、时尚性的需求正引发汽车新概念的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