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车身课程设计

汽车车身课程设计

汽车车身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
电动游览车车身设计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学院:
学校:
日期:
目录
1.摘要 (3)
2.设计任务书 (4)
3.方案分析及选择 (5)
4.设计步骤 (6)
4.1车身主要尺寸的分确定和基本外轮廓的草图设计 (6)
4.2车身轮廓的细节处理 (13)
4.3.对车身进行着色处理 (19)
4.4车身的整体效果图 (20)
5.设计心得 (21)
6.参考文献 (22)
1.摘要
车身是汽车的三大总成之一,其生存周期约为底盘的三分之一。

车身的更新速度较快,因此车身设计对新车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计算机辅助技术已渗透到汽车生存周期的各个阶段,尤其是CAD技术已成为汽车造型设计的常规手段。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了解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程序,理解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汽车造型设计中的美学、空气动力学和人机工学的一般知识。

同时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以后从事汽车车身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中,本人的任务是根据观光车车身的布置特点,完成车内布置及三维造型。

通过查找现有车型的参数及座位的布置,利用CATIA画出车内布置的三维图中,并进行相应的渲染。

达到设计一款外形流畅美观,具备实用性的电动游览车。

关键词:车身造型,美学,空气动力学,CATIA,电动观光车
2.设计任务书
学年学期: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15-17周
学时周数:3周
一、设计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程序,理解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汽车造型设计中的美学、空气动力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的一般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以后从事汽车车身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
根据一下车身尺寸参数完成电动观光车车身造型设计任务,达到以下要求:
车体宽度小于2m
车体高度小于2m
可供月15到18人乘坐
最高时速40KM
允许坡度15°
3.方案分析及选择
该产品为15坐观光游览车,主要用于面积较大的景区游览,校园便利车和厂区交通工具使用。

为短途小型载客车,速度较低,一般在20~35KM/H,电力驱动。

故主要满足舒适性和外形美观的要求。

舒适性,及人机工程学应满足驾驶员和乘客两方面。

驾驶员方面设计主要满足其操作方便,事业满足驾驶安全要求,并防止疲劳。

乘客方面应满足其乘坐舒适性外,还应考虑车厢内能具有开阔的视野满足游客观景需要。

为美观方面,应满足造型流畅优美,令人眼前一亮,同时与周围景色环境相和谐的要求。

设计原型以一款已生产的游览车为基本外形轮廓参照。

设计理念为绿色,低碳,和谐,未来。

在参考车型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流线,时尚,动感,简洁的设计,使其充满未来感。

同时采用银灰色为车身的主要颜色,表达了简洁的生活方式,在蓝色的辅助渲染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令人赏心悦目。

图1,参考车型
4.设计步骤
4.1车身主要尺寸的分确定和基本外轮廓的草图设计
根据给定车身的外轮廓尺寸(长宽高),参考《汽车车身设计》P128,确定汽车车身外形其余尺寸:前悬:890mm 后悬:500mm 接近角:9.57°离去角:12.72°轮胎规格定为165/70 R13 79S 4.1.1车身外轮廓的草图设计
车身外形轮廓的绘制主要是是用凸台命令实现
图2:凸台命令
图3:车身上半部分草图
图4:车身上半部分拉伸操作
图5:车身下部及车架草图
图6:车身下部及车架拉伸效果图4.1.2车身风档玻璃的设计与绘制
曲线的生成主要通过草绘,开槽及凸台命令实现
图7:开槽命令
图8:前风挡的开槽操作图9:前风挡效果图
图10:后风挡的开槽操作
图11:后风挡效果图4.1.3车身前大灯的绘制
主要通过开槽与旋转命令实现
图12:旋转命令
图13:前大灯的旋转操作效果图
图14:前转向灯的绘制
4.1.4车内乘客座椅的简单布置
由于这次设计的主要墓地是外形设计,故对座椅只进行了简单的绘制
图15:乘客座椅的布置草图
图16:乘客座椅的效果图
4.1.5车身尾灯的绘制
尾灯的绘制主要通过开槽及旋转命令实现
图17:车身尾灯的效果图
4.1.6雨刮器的造型设计及绘制
主要运用创建平面,平面草绘及拉伸实现
图18:雨刷的拉伸效果图
4.1.7车内操作台及方向盘的绘制
操作台及方向盘的绘制主要依靠创建平面,草绘,旋转及拉伸平面命令实现
图19:控制台的拉伸效果图图20:方向盘的效果图
图21:仪表盘的效果图
4.1.8其他
档位控制器及手动刹车器的绘制,主要依靠创建平面,草绘,旋转及拉伸平面命令实现
图22:控制器效果图
4.2车身轮廓的细节处理
车声轮廓的细节处理主要通过倒圆角及边半径倒角命令来实现
图23:倒圆角命令
图24:变半径倒角命令
4.2.1车身前部的圆角处理
图25:车身左前下部倒角处理4.2.2车身中部及尾部圆角处理
图26:车身顶部内侧倒角处理
图27:车身尾部倒角处理4.2.3车身与车架连接处圆角处理
图28:车身与车架连接处的圆角过渡4.2.4风挡处的圆角处理
图29:前风挡的圆角处理
图30:前风挡内侧的圆角处理
图31:后风挡内侧的圆角处理4.2.5操作台及方向盘的圆角处理
图32:操作台下部的过渡
图33:方向盘的圆角处理
4.2.6操作杆及手刹处细节处理
图34:操作杆的圆滑过渡
图35:手刹的处理4.2.7乘客座椅及雨刷的细节处理
图36:乘客座椅的处理
图37:雨刷的圆角处理4.2.8前大灯及车尾灯的细节处理
图38:前大灯外缘的圆角过渡
图39:车身尾灯的处理
4.2.9车轮及前脸的细节处理
图40,车轮的细节
图41,车身前脸的曲线化4.3.对车身进行着色处理
对车身进行着色处理,主要依靠图形属性选项
图42:图形属性选项
4.4车身的整体效果图
图43:车身整体效果图
图44:车身整体线框图
5.设计心得
短短的两个星期课程设计即将结束,此次的课程设计,是我大学期间最后一次课程设计,学到很多新的知识。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自学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此次的课程设计,大多运用到曲面设计,通过曲线曲面的建立,巩固加强了原先学到的CATIA知识。

其次,理论水平及动手能力都有多提高,通过不断的反错,不断的修改,使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又回归理论的两次飞跃,同时通过不断的操作,动手能力也提高不少。

使我们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同时也掌握了设计的要领和步骤等,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计过程虽然挺辛苦的,但是收获却是很大,受益良多,能够感觉到真正的学到东西。

这将是大学期间难得的历练与经历。

也未将来继续学习和设计打下了基础.
最后,在设计过程中,与老师同学间互相交流探讨,沟通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增进了师生及同学间的感情。

6.参考文献
[1] 羊拯民,汽车车身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王望予,汽车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郎代兵,CATIA汽车自动化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黄天泽,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5] 谷正气,汽车空气动力学[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6] 毛恩荣,车辆人机工程学[M],北京理工出版社,2007。

[7] 杜子学,汽车造型[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8] 展迪优,CATIA曲面设计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