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气:某地短时内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
2.气候:某地长时间的大气物理状况,包括正常年份和特殊年份出现的天气状况。
3.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
4.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切线所组成的夹角。
5.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6.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7.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当气温降低到空气中水汽打到饱和时的温度。
8.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
9.海陆风:由于海陆受热不同所造成的以一天为周期,风向随昼夜交替而改变的风。
10.气团:在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且垂直方向上变化很小的大块空气。
11.锋:锋面与地面的交界线称为锋线,锋线简称为锋。
12.低压(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的水平空气涡旋。
在北半球,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
13.高压(反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
14.活动面:凡是能借助辐射作用吸热和放热,从而调节邻近气层(或其它物质层)温度和湿度状况的表面。
15.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从地面到大气层顶,,温度.湿度.气压不是均匀分布的,各高度上差异很大,根据这一差异,把整个大气层分为五层。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其中最低的一层有什么特点?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特点:a.随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b.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和乱流运动;c.集中了大约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d.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16.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正随纬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随季节的变化: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H 达到最大值;南半球 H 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H 达到最大值;北半球H 达到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有两次达到最大值)17.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植物进行南北引种,哪一种更易成功?为什么?长日性植物:较易成功,因光温对发育的影响有“互相补偿”的作用。
18.为何晴天天空常呈尉蓝色?而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盘又呈红色?由蕾莱分子散射定律知:入射光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晴天时候,大气干洁,被散射的光以波长较短的蓝光为主,所以天空呈现蓝色。
而清晨和傍晚时候,波长较长的橙光则被散射减弱的较少而蓝紫光散射损失的较多,加之大气对红橙光透明度大,大气对红橙光透过较多而蓝紫光则透过的较少。
所以太阳光盘又呈现红色。
19.不同光谱成分的太阳辐射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何影响?紫外线被植物吸收后起化学效应,在生产中起植株定型的作用。
可见光被植物吸收后起光效应,在生产中起光合作用。
红外线被植物吸收后具有热效应,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不参与光合作用。
20.试比较沙土和粘土、干松土壤和紧湿土壤温度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
沙土和干松土在白天或增温季节,升温比粘土、紧湿土壤要快;在夜间或降温季节沙土和干松土降温比粘土和紧湿土也快。
结果沙土和干松土的温度日较差比粘土和紧湿土的日较差大。
这是因为沙土和干松土中空气较多,粘土和紧湿土中水分较多,而空气的热容量和导热率比水的要小的缘故。
最高温度一般不出现在正午而是午后一定时间。
最低出现在临近日出的时刻。
21.土中温度的变化特征是什么?受热型(日射型),以12时代表。
特点:随深度增加温度降低。
放热型(辐射型),以02时代表。
特点:随深度增加温度升高。
清早过渡型,以08时代表。
特点:5cm以上为受热型,随深度增加温度下降;5cm以下为放热型,随深度增加温度升高。
傍晚过渡型,以20时代表。
特点:5cm以上为放热型,随深度增加温度升高;5cm以下为吸热型,随深度增加温度降低。
22.逆温是指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利用逆温层对烟雾剂的阻挡作用,使烟雾停留在植物周围可减少用药量,提高杀虫治病效果。
辐射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23.水汽相对湿度日变化水汽压日变化:单峰型(海洋型)双峰型(大陆型),年变化:水汽压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蒸发量,故与气温变化一致。
最高值在7、8月,最低值在1、2月。
相对湿度日变化:内陆: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相反。
沿海:在海滨或湖泊附近,受海陆风或湖岸风的影响,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一致。
年变化:一般与气温的年变化相反,冬季较大,夏季较小。
在季风气候区,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与气温一致,即夏季大,冬季小。
由于这些地区夏季有海风带来水汽,冬季却是大陆吹来的较干燥的气流。
24.土壤中的水分是通过哪些方式蒸发的?试针对这些方式提出保墒措施。
表面直接蒸发:即水分沿毛细管上升到土壤表面后才蒸发,如潮湿土壤内部蒸发:水汽通过土壤孔隙扩散出土表,如干涸土壤。
措施:松土(培土):如潮湿土壤;镇压:如干涸土壤;深中耕:如积水土壤。
25.影响水面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面的温度,饱和差,风速,气压,蒸发面的性质和形状26.“雾兆晴天”、“十雾九晴”、“久雨见雾晴”,都指的是辐射雾。
“十雾九雨”指的是:平流雾、平流辐射雾27.低纬环流: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压。
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极地环流)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
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
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28.三风四带:三风——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和南半球东南信风带)、中纬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四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29.东亚季风的形成: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南亚季风的形成: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冬季吹东北风是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夏季吹西南风,是东南季风越过赤道变成西南季风,也就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造成的。
30.什么是气团?影响我国的气团主要有哪些?指在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且垂直方向上变化很小的大块空气。
影响我国的气团: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主要),热带太平洋气团(主要),热带大陆性气团,31.冷气团与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称锋面。
锋面与地面的交界线称为锋线,锋线简称为锋暖锋:锋面坡度小,约为1/150 ;雨区较宽在锋前,多属连续性降雨。
地面锋线移过本地后,天气逐渐晴朗,气温升高,气压升高。
冷锋:缓行冷锋:锋面坡度较小,约为1/100;雨区相对较窄在锋后,多属连续性降雨。
锋线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风力减小。
急行冷锋:移速快,锋面坡度大,约为1/70;雨区窄,锋线过境时,往往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但持续时间短,锋线一过境天气立即转晴,但是气温急剧下降,气压上升。
多出现在夏季。
准静止锋;其天气特征与缓行冷锋相似,锋面坡度小, 约为1/250;雨区宽;下绵绵细雨,锢囚锋:锢囚锋显著特征是在锢囚锋的两则均为降水,降水区域和强度大。
锢囚锋分为:冷式、暖式和中性。
32.气旋和反气旋中的气流有何不同?为何形成截然不同的天气?答;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的水平空气涡旋。
在北半球,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
反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
在北半球,气流为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气旋:气流向低压中心汇集,迫使中心空气上升,绝热冷却,水汽凝结,成云降雨。
反气旋:气流从中心向外流散,使地面高压中心对应高空空气下沉,绝热增温,相对湿度小,水汽蒸发,云消雾散。
中心地区以下沉气流为主,不利于云雨形成,。
33.太平洋副高内部和周围天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答:内部多晴天。
因为在副高控制的地区,有很强的下沉气流,有时出现下沉逆温。
西部和北部多阴雨天气,副高的北侧为中纬度的西风带,冷暖空气常在此相遇。
由于气流辐合上升,在副高西北部,形成云和连阴雨天气。
南部晴天,多台风。
因为副高的南侧盛行东风气流。
34.季节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是随季节而变化的。
一般冬季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南,强度也弱,对我国影响较小;夏季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强度较大,对我国影响也较大。
从冬到夏,副热带高压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势力逐渐增强;而从夏到冬,副热带高压则向南偏东方向移动,势力逐渐减弱。
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南北进退,我国大陆雨带也随之南北移动。
正常年份副高在我国的活动规律:6月中下旬,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越过20°N,徘徊于20°N~25°N之间,高压脊的西端可达到120°E,江淮流域梅雨开始。
7月上中旬,副高脊线第二次北跳,越过25°N,徘徊于25°N~30°N之间江淮流域梅雨结束,炎热盛夏开始;黄河流域雨季开始。
7月底8月初,副高脊线第三次北跳,越过30°N,黄河流域雨季结束,华北东北地区雨季开始。
9月上旬,副高脊线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华北、东北地区雨季结束,黄河流域秋雨开始,长江中下游进入秋高气爽的天气。
10月旬,副高脊线第二次回跳到20°N以南,黄河流域雨季结束,长江中下游秋雨开始。
35.何谓寒潮?简述寒潮的标准、路径及对应的天气。
入秋以后,自北方向南爆发的强冷空气势如潮涌似的南下,称为寒潮。
寒潮的标准:国家气象局规定:由于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在24h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在5℃以下时,同时伴有六级左右的大风,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
影响我国的寒潮路径西路:从新疆青海西藏入侵南下;中路(西北路):蒙古到河套南下;东路:从蒙古到内蒙古及东北南下。
东路加西路:东路从黄河下游,西路从青海南下寒潮的天气在不同地方、不同季节不同,但最为突出的表现为剧烈降温、偏北大风和降水。
36.霜冻是一种低温灾害,是植物在0度以下低温时体内冻结而产生的伤害。
霜和霜冻是不同的概念,霜是由夜间辐射冷却,使地面和贴近地面的气层温度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时,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直接在地面和地物表面凝华的白色晶体。
由上可知,霜是由于低温产生的水汽凝华现象。
而霜冻则是因短时间低温使植物体内结冰而引起的植物冻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