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近百年来北京城市空间扩展与城乡过渡带演变
近百年来北京城市空间扩展与城乡过渡带演变
城市与乡村常被城墙截然分开 ,
北京城市用地分布的明显的圈层
管理 、行 政 意 义 上 的 区 域 划
城乡之间以城门为相互联系的通
结构 , 城市中心基本上全部为城
分[5 ,6] , 而城乡过渡带的位置范
道 , 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功能 、
市用地 , 形成闭合的城市用地比
围是随城市发展不断变化的 。乡
土地利用方式等泾渭分明 , 基本
1913 年 4711 3513 112
1955 年 5514 7219 215
1963 年 9619 15814 511
1984 年 16811 48211
817
1988 年 20612 58513
912
1992 年 22719 77318 1015
1994 年 27112 106113 1214
心 区
间以 1960 年代中期为界 , 又可
的
方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解放后 , 北
修
京重新确立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
扩 展
琦
位 , 并实行 “变消费性城市为生
章 文
产性城市”的城市建设方针 , 城
波
市发展进程相对以前明显加快 。
张
1955 - 1963 年间 , 核心区外边
兰
界突破了内外城墙并向四周都有
江
相影像能够精确匹配 。采用文献
将两个转折点之间的地带定义为
有零星的城市用地分布 , 但总体
李
3[3] 提供的方法进行图像分类 ,
城乡过渡带 , 用滑动 t 检验方法
上看属于乡村景观 。
志 尧
得到城市用地比率图 , 并划分城
对从城市中心 (故宫附近) 向外
市区域结构 :
拉出的各城乡断面上的城市用地
张
以后的城市用地信息根据 TM 影
兰 生
像解译 , 解译前以 1∶50000 地形
图 2 1913 - 1996 年城市核心区和城乡过渡带的面积变化与前后城市区域结构的对比
图为基础 , 采用 3 次多项式对影
罗 海
像进行几何纠正配准 , 使不同时
较明显的转折或突变 ( 图 1) 。
乡村地域 , 还是受城市影响 , 并
时 期 城 乡
城 乡
海淀区往颐和园 、圆明园一带 ,
过 渡
过
成为 教 育 科 研 区 ; 东 向 的 八 里
带
渡 带
庄 、双井 、劲松及西向的石景山
外 边
演
一带为另外两个主要扩展区域 ,
界
变 主要为新建 工 业 区 。1960 年 代
的 扩
初到 1980 年代初 , 城乡过渡带
展
在各方向上都有较大扩展 , 向东
积总计约 4711km2 。1913 - 1955
响 , 突出城市用地的空间连续变
在空间上连续分布 。城乡过渡带
年间 , 城市核心区平均每年向外
化特征 , 得到城市用地比率图 。
范围相对于传统的城乡结合部有
扩展只有 012km2 。我国 古 代 的
(3) 城市用地比率图凸显了
所扩大 , 城乡结合部是为了方便
1996 年 30715 158518 1417
地形 图 ( 比 例 尺 1 ∶50000 ) 和
1984 - 1996 年间的 5 期 TM 影
像 , 并收集了部分文献记录 、社
会经 济 统 计 数 据 及 航 片 资 料 。
1980 年代以前的城市用地信息
及城市区域结构划分 , 主要参照
历史地形图资料进行 , 并以文献
在东西向的建国门和复兴门一线
年
期
及北向的新街口外一带等新建进
间
出城道路附近相对扩展较多 。到
不
1955 年 时 城 乡 过 渡 带 面 积 为
同 时
7219km2 , 平 均 每 年 只 扩 展
期
019km2 (图 4) 。
城 市
1950 年代到 1980 年代初为
核
北京城市发展的第 2 个阶段 , 其
城市空间U 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文章编号】1002 - 1329 (2002) 04 - 0056 - 05
近百年来北京城市空间扩展 与城乡过渡带演变 3
方修琦 章文波 张兰生 罗海江 李志尧
【摘要】以 TM 影像和历史地形 图为基础 , 分析北京城市空间扩 展规律 。近百年来北京的城市扩 展可分为 3 个阶段 : 20 世纪上 半叶 , 城市扩展十分缓慢 , 过渡 带范围相当 狭 小 ; 1950 年 代 到 1980 年代初 , 城市扩展明显加 快 , 过渡带扩展速度明显快于核 心区 ; 1980 年代中期以后 , 城 市扩展最为快速 , 过渡带发展成 为城市地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宽 广实体 , 城市空间结构与 20 世 纪初时有了很大不同 。 【关键词】城市扩展 ; 城乡过渡 带 ; 城市空间结构 ; 北京
例高值中心 , 从中心向外城市用
村地域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还不
不存在过渡带 , 城市一般就指城
地比例逐渐降低 , 并存在两次比
完全一致 , 在靠近城乡过渡带的
市核心区或城市建成区 。20 世
57 2002 年 第 26 卷 第 4 期
城市空间U 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991- 3191
了城市实体的概念和城市与乡村
延伸 , 外城区连片的城市用地只
渡 带
(2) 对城市用地分布图进行
景观上的区分 。城市核心区的概
限于南横西街 、南横东街及天坛
演
变
窗口平滑滤波 , 计算窗口内城市
念与城市建成区有些相似 , 不同
以北的部分 ( 图 3) , 核心区面
用地的比率 , 剔除随机变化的影
之处在于城市核心区的范围要求
记载资料作 为 参 考 。1913 年 地
形图基本上可以反映清末到民国
初年的传统 城 市 状 况 , 1955 年
的地形图可以反映建国后我国进
方
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时的城市
修
琦
状况 , 1963 年的 地 形 图 反 映 了
我国第一轮大规模经济建设后的
章 文
城市状况 , 此后不久就进入了文
波
革的十年动 乱 时 期 。1980 年 代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采用的信息源主要包括
1 9 1 3 、1 9 5 5 、1 9 6 3 年 3 期 历 史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Vol126 No14 Apr12002
表 1 近百年北京市城市扩展变化
项 目
城市核心区面积 ( km2) 城乡过渡带面积 ( km2) 城乡过渡带平均宽度 (km)
年
年均扩展 314km2 , 往东 的 朝 阳
来
年
北
门 、往西的复兴门方向扩展较大
期
京 城
(图 3) 。在第 2 阶段中 , 北京城
间 不
市
乡过渡带扩展较前一阶段明显加
同
空 间
快 , 面 积 年 均 扩 展 1411km2 。
扩
1950 年代初到 1960 年代初 , 城
展
与
乡过渡带最主要扩展方向在西北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金批准 号 : 49671072) 资助和高等学校骨 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 。
2002 年 第 26 卷 第 4 期 56
t he structure of t he urban area has
changed from t hat of t he early
20t h century.
纪初的 1913 年 , 北京城虽可划
图
出城乡过渡带 , 但城乡过渡带范
3
围十分狭小 , 除外城南半部外 ,
主要是沿各城门城市向外略有延
伸 , 面 积 只 有 约 3513km2 ( 表
1) , 较同期的城市核心区面积还
略小一些 。1913 年以后的 40 多
年中 , 城乡过渡带扩展缓慢 , 只
2 近百年北京城市扩展进程
近 百
(1) 采用二级结构分类方法
比率变化进行突变检测 , 根据突
北京城市的扩展可分为 3 个
年
来
处理 TM 影像 , 提取城市用地信
变点的空间分布确定城乡过渡带
阶段 ( 图 2) , 20 世纪上半叶为
北
息 , 经类别合并后的城市用地分
内 、外 边 界 的 位 置 。进 一 步 在
一 , 在城市核心区与乡村之间出 现了 一 个 功 能 逐 步 完 善 、多 元
化 、城市用地与农业用地犬牙交
错的宽广地域实体 ———城乡过渡
带 。现代城市区域结构可分为城
市核心区 、城乡过渡带和乡村三
部分[1 ,2]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看 , 城市 核 心 区 是 基 本 没 有 农 业 用
地 、空间上连续 、完全城市化的
生
较大扩展 , 核心区面积年均扩展
罗 海
达到 512km2 , 南 面 的 左 安 门 、
图
4
6991- 3191
江
右安门方向 , 北面的新街口 、安
李
定门方向为主要扩展方向 ; 1960
志 尧
年代中期以后 , 城市发展速度因
近 百
政治原因而 有 所 放 慢 , 到 1984 年 时 核 心 区 面 积 达 16811km2 ,
图向 1上 的 北城 京市 以用 故地 宫比 为例 中变 心化 ,图 城 乡 断 面 4 个 方
地区 ; 城乡过渡带是城市用地与 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 、空间上连 续的地带 ; 乡村是以农业用地为 主 、基本没有城市用地的地区 , 城乡断面上城市用地比率由内向 外不断降低[3] 。鉴于我国城市行 政区域与实际严重背离 , 一些学 者还提出了城市实体的概念 , 城 市实体范围以建成区为主 , 包括 一定纵深的近郊区[4] 。由于我国 城市发展统计指标的混乱或统计 资料的缺乏 , 它们很难作为确定 不同时期城市实体范围的指标 。 本文以北京为例 , 以土地利用的 特征指标划分城乡过渡带及城市 区域结构 , 进而研究近百年来北 京城乡断面上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与城市扩展规律 , 剖析大都市区 域结构的变化及成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