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费者行为学——自我

消费者行为学——自我


女人
姐妹
朋友
妻子
歌手
中国公民
演员 母亲
在任一定时间内只有一些身份是被激活的。
消费者行为学中的戏剧行为观点:把人看成扮 演不同角色的演员。有时候角色之间会出现冲 突,产生撕裂自我,如即想维护本民族的政治 文化,有很享受西方所谓的自由。
在任一特定时间内只有一些身份是被激活的。
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某些身份(如集邮者 、舞者或拥护无家可归者权利的人)是占支配地 位的。从策略层面来看,这意味着营销人员在 定位扮演特定角色所需要的产品时,必须设法 保证相应的角色身份是呈激活状态的。
四、延伸的自我
延伸的自我: 被我们看成是自身一部分的外在物品。 自我延伸的层次:从非常个人化的物品到让人们感到 自己好像融入社会环境的地点或物品。 个体层次: 个人拥有 (汽车, 衣服) 家庭层次: 住宅及内部陈设 社区层次: 邻居或你所居住的城镇 群体层次: 社会或者其他的群体
结论1:产品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成为延伸自我 的一部分
二、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修正:最有贡献的就是“身份”。 身份:任何消费者联想到的类别标签,此标签有助于 使消费者在这类人中的样貌、感受和行为等形象更加 清晰。 有些身份不比较稳定:中国人,母亲等,有些身份比 较短暂,如学生。
3、自尊——自我概念的核心
(1)定义:指一个人自我概念的积极性(肯定性); 低自尊:认为自己不会表现得好 高自尊:认为自己会很成功并且愿意冒风险 (2)营销者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自尊感受呢?
三、我们购买什么就是什么样的人吗?
结论4:符号自我完成理论:自我定义不完整的人倾 向于通过获取并展示与身份相关的符号来完善这一 身份定义。如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当人们刚刚开始扮演一个新的或不寻常的角色时, 由于身份还未完全形成,物品的作用尤显突出。例 如,青春期的男孩子,会使用诸如汽车、香烟之类 的“成人用品”来显示他们正在形成的男子汉气质。
粉丝,消费者奉献和延伸的自我
前面谈到的自我与产品的一致性是某种( 现实性)静态的概念。这里自我的延伸是( 幻想性)动态的概念。
讨论:能否运用自我概念为产品定位?
五、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的理论观点:身体状态改变心理状态。即人 们的行为和对行为的观察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反之则 不然。如权力姿势(即使你不自信,也以自信的姿势 站在那里),会影响大脑活动。
第六章 自我:心智、性别和身体
学习目标
读完这一章后,你应该理解为什么:
• 自我概念强力的影响消费者行为; • 产品常常定义了一个人的自我概念; • 性别身份是消费者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我们思考身体的方式(以及文化告诉我们应该如
何思考)是自尊的关键部分;
•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身体修饰或损毁的方式。
8、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意识到自我 照着镜子购物,会不会购买的食品更少一些? 一些人缺乏自我意识; 一些人自我意识更强,更在意自己传递给别人 的印象;
有时候消费者缺乏自我意识的行为令人吃
惊。例如,人们在运动场、骚乱中或联谊会 上可能会做出一些他们在高度自我意识下绝 不可能做的事情。
强调个人的公众“形象”会导致对产品和
讨论
构建一个朋友, 家庭成员,或者是同学的“消费传记”。 列一个单子什么是他/她最喜欢的,和看看你或者别人 能否描述这个人的个性仅仅从这个商品目录所提供的 信息来看。
第二节 性别身份
西方某些开放的具有想象力的广告 在东方传统文化中屡屡碰壁。 世界各地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度具有 较大差异。 性别身份: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人们遵从文化对于某一性 别应如何行为、着装或说话的期待 。
镜中自我是想象别人对自己作出反应的过程(也是所谓的扮演
别人的角色)——西方文化的自我概念强
7、镜中自我
镜中我:想象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的过程,称为扮演 他人的角色或“镜中自我”。我们向他人发出试探 信号,并根据“反射”信号来解读自己的身份。
在此情形下我是谁? 别人认为我是谁? 人们倾向于基于别人的期 待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 是一种自我实现式预言。
但消费者购买产品是因为产品看起来与自己相似,还 是因为已经购买了产品,从而认定与自己相似?
自我形象一致模型
• 消费者通过自己的价值观表现出他们的购买行
为;
• 自我印象一致模型: 当产品属性与消费者自我
的某些方面相匹配时,它就会被选中。
产品使用性
=
自我印象
三、我们购买什么就是什么样的人吗?
结论1:消费者通过臆测他人对自己的观感来说作出 自我评价,而产品有助于塑造这一观感中的自我。 结论2:人们借助一个人的消费行为来判断其社会身 份。 结论3:人们对某个物品的依赖,可以达到要靠这一 物品来维持自我概念的程度。
能否请你用五种方式说出“我是____。”
一、自我是否存在?
我们购买产品以突出/隐藏方面自我的某些方 面——产品跟自我的关系; ; 自我的多元化文化背景:
一、自我是否存在?
东方文化注重:——产品与自我的间接关系,建 立时间长,匹配不够准确,但群体集中度高。
集体自我 (个人身份来自群体)(面子很重要) 相互依赖的自我 (个人身份的确定来自与他
人的关系)(如脸面)
一、自我是否存在?
• 西方文化注重:产品与自我的直接关系,建立
时间短,匹配明显,但群体集中度低。
• 个性 • 个人外表
东西方文化共性:
都认为自我可以分为:
内在的、外在的 私人的、公开的
哪一种是“现实自我”两种文化差异较大。 西方文化:强调不同个体的内在独特性;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8、自我意识
如何理解自拍这种潮流? 除了技术原因,还可以用“失落自我”来解释。 因为传统家庭、社会的衰落,人们开始转向内在,关 注自我是人们补偿失去的东西的无意识方式。
关注自我会依赖创造出一种自恋文化。 思考:在事件中自拍带来的快乐更多吗?
三、我们购买什么就是什么样的人吗?
自我形象一致模型:我们会选择那些属性与自我的某 些方面相匹配的产品,这些产品会让自我感觉更好。 一致模型假设:产品属性与消费者自我形象之间有一 个认知匹配过程,关系有:爱,单相思,尊重,还有 害怕和憎恨。
二、自我概念
2、属性维度: (1)内容(容貌的魅力、头脑的智慧):西方-直接; 东方-间接 (2)积极性(正面的,如自尊):西方-高;东方-低 (3)强度:西方-强;东方-弱 (4)长时间的稳定性:西方—短,东方-长 (5)准确度:西方—高,东方-低
二、自我概念
消费者的自我评价可能是相当不准确的,尤其是外貌。 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偏好在过去发生了很大 变化,但仍然倾向于认为自己在将来不会发生很大变 化。 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逐渐形成的,一般比较稳定,不 过会随着新思潮发生修正。
幼儿园、小学
小学、初中
高中
符号相当于某种社会共识的定义
社会学传统的符号互动论强调,与其他人的关系对自我的形成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跟其他社会对象类似,消费者自身的含义是由社会舆论来定
义的;
我们倾向于根据对他人的感知期望的预言能力以自我履行的
方式去作出行为的模式(希望像别人期望的那样去做)——东方 文化的自我概念;
六、数字化自我
假设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虚拟身份化身视 觉形象代表; 思考:“在线自我”是怎样影响消费者 行为的?
1、可穿戴计算
可穿戴、可植入,优点:作为感受器,可 直接与人们的身体接触;携带也更方便。 目前健康领域产品比较多。
2、虚拟化妆
可改善“数字化自我”通过虚拟技术, 可以看到产品在自己的脸上、身上叠加 的形象,无须事先购买。
消费活动的社会适当性的更多关注。
自我概念的测量:让消费者根据各种不同的 人格特质来描述他们如何看待自己或者希望 如何看待自己。如幸福、自信、谨慎、保守、 时髦、实际、精力充沛、严肃、自我控制、 成功、敏感、进取等。
8、自我意识
公众自我意识量表得分高的人对服装感兴趣和使用 更多的化妆品。——个人主义 自我监控程度高的人更加关注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 表现,也注意根据他人对自己所选择产品的评价来 调整购物标准。——集体主义 现在是一个增强自我意识时代,如自拍上传网络平 台,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文化现象。
自我概念的形成:18个月到2岁能够识别镜中的“我”; 自我面孔识别 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图示理论
延伸自我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二、自我概念
1、定义:指一个人对于自 身特征的信念,以及他对于 这些特征的评价。
自我概念:关于个人拥有自己的属性(西方文 化),以及他/她如何评价这些属性质量的概念 (东方文化)
纪念品:代表了记忆,凝聚着情感。 礼物:作为关系或联系的标志。 某些产品因为长期使用而慢慢沉淀某种意义,回忆 和价值。 与某产品联系的一次”高峰体验”可能使该产品成 为延伸自我的一部分。
结论2:纯粹拥有效应
拥有者倾向于对某件产品的评价高于非拥有者对该 产品的评价。 营销可以采取:
➢免费试用; ➢激发潜在消费者去想象拥有某种产品;
符号相当于某种社会共识的定义
如在文明社会状态下,大部分人都变得文明起 来。 人们生活在符合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学会了如 何接受共同的符合意义。如红灯停,绿灯行。
符号相当于某种社会共识的定义
如果每个人拥有多个潜在的社会自我,那么每 一个自我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某一时点上又是如何决定应该“激活”哪个 自我的呢? 在互动重视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社会意义。
现象。
• 幻想:是自我诱发的意识转移,有时这是人们对外
部刺激缺乏的一种补偿,或者逃避现实问题的方法。
• 产品成功有时是因为诉求了消费者的幻想。
把前面的自尊、产品、和幻想联系起来看:
自尊的高低是相对于理想而言。理想设得太高,会 造成自尊相对降低;反之亦然。
6、多重自我——局限于真实自我
• 每个人有许多的自我和角色 • 一个人需要用不同的产品来扮演不同的角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