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食品安全危害及其预防.pptx
食品安全危害及其预防.pptx
18
►2)产毒条件:
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不同产毒株的产毒能 力差异很大。环境湿度(80%~90%)、温 度(25~32℃)、氧气(1%以上)也是其产 毒所必需的条件。此外,天然基质(花生、玉 米、大米)比人工培养基产毒量高。
食品中细菌的数量虽然不一定与其对人体健
康的危害程度成正比,但可反映食品的卫生质量,
以及食品在生产、贮存和销售过程中的卫生管理
状况。细菌在繁殖过程中可分解食品成分,因而
其在食品中存在的数量越多表明食品腐败变质的
可能性越大。
12
(2)大肠菌群(coliform group) ►是一组来自人和温血动物肠道(粪便)、在
► 食品的化学性污染种类繁多,较常见和重要 的有农药、有害金属、N一亚硝基化合物、多 环芳烃化合物、杂环胺和其他环境内分泌干扰 物的污染等。
► 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放射性物质的开 采与冶炼,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排放,以及核 爆炸和意外事故等,其中尤以半衰期较长的放 射性核素的污染最为重要。
4
►
食品安全危害及其预防
35~37℃下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或兼 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13
► 大肠菌群已被许多国家用作食品质量鉴定的指 标。
► 大肠菌群的食品卫生学意义:①直接意义:可 作为食品被人或温血动物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②间接意义:可推断食品被肠道致病菌污染的 可能性。由于大肠菌群与肠道致病菌来源相同, 而且在外界生存的时间与主要肠道致病菌相当, 所以大肠菌群可作为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 示菌。
10
2.食品的细菌污染指标 ►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主
要指标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
11
(1)菌落总数:
是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重量(g)、容积 (ml)或表面积(c m2)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培 养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的食品卫生学意义:①直接意义:
可作为食品被细菌污染程度(即清洁状态)的标 志;②间接意义:可推断食品鲜度,耐保藏性和 致病性。
►食品污染主要来源于食品在其生产加工、 运输、储存和销售过程中所接触的表面或 环境的污染,意外事故对食品造成的污染, 以及某些不法食品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而 有意造成的污染等。
►
5
► 食品污染的分类和来源
► 生物性污染 食品工业使用的
► 分类
有意污染
►
酵母、霉菌等
►
► 化学性污染
食品添加剂
►
►
►
► 放射性污染
16
► 1.影响霉菌生长和产毒的条件
► (1)水分:一般而言,微生物在含水分多的 食品中容易生长,而在含水分少的食品中不易 生长。
► (2)温度:在加20~28℃大部分霉菌都能生 长,最适的温度为 25 ℃ 。小于 0 ℃和大于 30 ℃ ,霉菌的生长显著减弱。
► (3)基质:霉菌的营养来源主要是糖、少量 氮和无机盐,因此极易在含糖的饼干、面包等 食品上生长。
15
(二)霉菌及其毒素的污染
► 霉菌(molds)是真菌中的一部分。霉菌在自然界 分布极广,约有45 000多种,其中与食品卫生关 系密切的霉菌大部分属于半知菌纲中的曲霉属、青 霉属和镰刀菌属。
► 霉菌毒素(mycotoxin)是霉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 物。自1960年英国发现黄曲霉毒素中毒症以来, 霉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越来越受到重视。迄今发现 的霉菌毒素已有200多种。
食品辐照处理
►
致病细菌、霉菌及其
无意污染
毒素;寄生虫(卵) 病毒;昆虫等
农药;有害金属; 多环芳族化合物;
N-亚硝基化合物等
环境放射性本底及 放射性污染
6
►
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
响是多方面的,除可致急性和慢性
中毒外,其致癌、致畸、致突变作
用等远期效应更为重要。
7
第一节 食品生物危害及其预防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其中最重 要的是细菌、霉菌及其毒素、寄生虫。
17
2. 重要的霉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是黄曲 霉和寄生曲霉中一部分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 (1)化学结构与特性:目前已确定结构的AF 有20多种,根据其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出荧光颜 色的不同,可分为B系和G系两大类。其毒性 与结构有关。在天然食品中以 AFB1的污染最 为常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故在食品监 测中常以AFB1作为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指标。
食品中的微生物可分为三类,即: ①致病性微生物:如致病性细菌、产毒霉菌等; ②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包括在特殊条件下可致病或产毒
的细菌、霉菌等; ③非致病性微生物:如非致病性细菌、不产毒的霉菌与
常见酵母等。
8
►(-)细菌性污染
► 1.食品细菌的概念 食品细菌即指常在 食品中存在的细菌,包括致病菌、条件致病菌 和非致病菌。自然界的细菌种类繁多,但由于 食品理化性质、所处环境条件及加工处理等因 素的限制,在食品中存在的细菌只是自然界细 菌的一小部分。非致病菌一般不引起人类疾病, 但其中一部分为腐败菌,与食品腐败变质有密 切关系,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
14
(3)致病菌
此类细菌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可引起食源性 疾病。常见者如沙门菌、志贺菌等。
与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卫生学意义不同, 致病菌与疾病直接有关,因此一般规定在食品 中不允许检出。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属于卫 生指示菌,主要用于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和安 全性,可允许在食品中存在,但不得超过规定 的限量。
食品安全危害 及其预防
1
食品安全危害及其预防
食品安全危害——食品污染 指食品中含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或可影响其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外来生 物性、化学性以及放射性物质。
2
食品安全危害及其预防
►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 ► 食品的化学性污染 ► 食品的放射性污染
3
食品安全危害及其预防
►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主要包括细菌及其毒素、 霉菌及其毒素、寄生虫及其虫卵、肠道病毒、 昆虫污染等,其中以微生物污染最为重要。
9
►污染食品的细菌根据其繁殖所需要的温 度可分为嗜冷菌、嗜温菌和嗜热菌三类。
► 嗜冷菌:生长在 0℃或 0℃以下环境 中,海水及冰水中常见,是导致鱼类腐 败的主要微生物。
► 嗜温菌:生长在 15~45 ℃环境中 (最适温度为 37 ℃ ),大多数腐败菌 和致病菌属于此类。
► 嗜热菌:生长在45~75 ℃环境中, 是导致罐头食品腐败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