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aa

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aa

第26卷第2期2004年3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 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6No.2Mar.2004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Ξ及其对策唐靖廷(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 要: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提出的技术创新观点,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与组织管理创新。

先界定技术创新的涵义,然后论述了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企业内部建立技术开发体系与有效动作机制,以加大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力度。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问题及对策中图分类号:F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4)02-0060-04 一 技术创新的界定“创新”概念提出至今已有80多年,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也已有多年,有关技术创新的定义更是众说纷纭。

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很大、又十分复杂的过程,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就会赋予技术创新以不同的定义。

概括起来,关于“技术创新”有以下几种代表性定义:(1)美国经济学家爱德温・曼斯菲尔德(Edwin Mans field)将技术创新定义为:“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新过程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务、管理和市场诸步骤”[1]。

(2)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

它包括新设想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的活动”[2]。

(3)“创新理论”创始人熊彼特教授的学生、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张培刚先生认为:“技术创新是研究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3]。

如果简要地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使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就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就是以新技术代替旧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推向市场。

这是一个无限循环往复而又逐步提高的过程。

(4)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认为:“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商业应用的程序,就是技术创新。

”[4]以此为基础,他进一步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和成功商业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事件。

简单地讲,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创新变为商品并在市场上销售得以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

”[5]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8月20日作出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业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对技术创新的涵义,可以按照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技术创新不仅是一种生产活动,而且是一种经济活动,其实质是为企业生产经营系统引入新的技术要素,以获得更多利润;(2)技术创新的关键不是研究与开发,而是研究与开发成果的商品化;(3)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4)技术创新的最终效果是使创新的技术得以扩散,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加快社会进步。

Ξ收稿日期:2003-10-08作者简介:唐靖廷(1966-),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二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涵义与影响因素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依靠新技术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

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企业整体技术水平。

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包括物化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它们直接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例如,当企业具有较高的R&D (研究与开发)时,就能够使得企业在较高技术层次上自我开发创新技术;优良的生产设备,能够使企业以较小的投入有效吸收和转化R&D成果或引进技术,迅速达到创新后的规模生产;快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能使企业时刻与市场和社会各个方面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准确地把握创新的机会等。

总之,只有拥有较强的技术综合能力,才能使企业站在同行业的生产技术的前沿,抓住机会组织实施高水平技术创新,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

清华同方股份公司大型集装箱检测技术及人环工程技术就是这方面的最好例证。

(2)创新的资源投入能力。

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是指企业投入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一般的说,企业投入创新资源分为研究开发投入和非研究开发投入。

研究开发投入能力集中体现在经费、人员和设备上。

可用研究开发经费和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这两种指标来衡量经费投入能力;用研究开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包括学历、职称、成果)以及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总人员的比重等指标来衡量人员投入能力。

非研究开发投入分两种情况:①自主创新的情况下,非研究开发投入是指技术创新活动中除研究开发经费之外的其他部分,包括市场研究、设计、工艺和材料准备、广告活动等经费;②通过购买技术实现技术创新时,非研究开发投入是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投资。

(3)研究开发能力。

研究开发能力是指企业能否在掌握现有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把握市场需求,找到问题,确定选题,并组织人力、物力,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是创新资源投入积累的结果,但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替代不了研究开发能力。

前者既强调研究开发投入,又强调非研究开发投入,后者则强调研究开发产出。

微软在软件业的技术创新以及清华同方研制的光盘塔及“108”机群就是这方面的范例。

(4)创新管理能力。

创新管理能力是指企业家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

(5)创新倾向。

创新倾向是指企业家具有的创新主动性和前瞻性。

创新倾向强表现为创新率高、创新视野开阔、创新规划长远和具有强烈的创新愿望。

(6)营销能力。

营销能力包括产品开发出来后所具有的推销能力,研究市场、使消费者接受新产品的能力,不断提高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扩大市场范围的能力。

三 当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企业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技术创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淡漠。

因此,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直比较低下,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技术创新主体错位技术创新主体是指参与技术创新活动过程,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组织或社会角色。

在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研究开发机构,因为前者的经费投入和经费使用均占绝对优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世界科学报告》指出,美国企业R&D经费连年增长:1955年为25亿美元,1965年为64亿美元,1975年为160亿美元,1985年为570亿美元,1994年为1010亿美元。

1995年美国R&D 经费为1730亿美元,占G NP的2.6%。

而在整个R&D经费开支中,工业研究部门占72%;政府研究部门只占10%;非盈利性学术机构占18%。

然而在我国,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一方面从技术开发能力看,我国科技力量2/3以上的技术开发力量在企业之外,主要分布在各高等院校、中科院以及事业单位的科研机构,企业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设立专门技术开发机构的比例偏低,由《中国统计年鉴—1998》提供的数据表明:1997年全国共有大中型工业企业23950家,而设有科技开发机构的仅限于11142家。

而且,其中还有一部分机构要么资金不落实,要么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要么没有明确的技术开发方向,要么基础设施不健全,结果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根据原国家科委的统计,1990年我国企业经费只占全国全部R&D经费的27.4%,不足总数的1/3。

到1993年,企业开发的成果只占全国总数的27.43%;到1997年,全国所有工矿企业获得批准的三种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共计15010项,只占国内专利总数(46389项)的32%。

然而,国外的情况正好与我国相反,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由此可见,在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企业外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

(二)科技成果与生产应用严重脱节“两张皮”指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

长期以来,多数科研院所独立于企业外运行,同时与企业技术开发结合少,成果转化难。

当前阻碍我国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体制问题。

在旧科技体制下,大部分科研力量游离于企业与市场之外,关起门来搞科研。

目前我国还有76%的计,中国每年取得近3万项科技成果中,只有20%左右的成果能转化并批量生产,而能形成产业规模的大约只有5%。

据统计,我国每年申请的专利不少于10万件,经国家专利局鉴定、批准的不少于5万件,其中只有1万件左右成果能形成生产力,大约有80%的专利技术被搁置,许多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没人生产。

(三)经费投入不足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64%,大大低于工业发达的国家水平(见表1)。

另外据统计,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21%。

1998年我国2.4万家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总计是480.1亿元,平均每家只有200万元,而1997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究开发经费为70亿美元,大大超过了我国全部大中型企业开发投入的总和。

由此可见,我国企业R&D 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使得中间试验的成果应用、推广环节难以进行,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表1 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美国1995 2.6650日本1991 3.0850德国1991 2.6666英国1993 2.2435法国1993 2.5604韩国1994 2.8152(四)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创新人员是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技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1997年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8.4人,1993年日本、美国、韩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 D )等国家和组织的平均水平的这一比例分别为79.6,74.3,52.3,47人。

据深圳市统计资料表明,技术人才的缺乏在技术创新障碍因素中排序为第二位,对某些企业则居首位。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发展我国工业的需要,也是引进技术得以成功,增强我国技术经济实力的重,关键是,核心是形成不断创新的机制。

借鉴国际著名企业的成功经验,在企业集团内部建立技术开发体系与有效动作机制,加大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力度,从而带动企业及整个行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有限的增量带动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进而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加速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一)建立与企业组织结构和发展规模相适应的技术开发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如前所述,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投资层(决策层)、经营层(利润中心)和生产层(成本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