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得到基本解决。
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来。
观察和分析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对策,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如图:
表中数据大体表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从产业变动的整体态势来看截止到2009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但是其产值比重
仍明显大于第三产业。
这表明,中国已从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改变了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的情况,并初步完善了机构合理化的任务。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
我国在“十五”以前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抑制通货膨胀、实现总量平衡的宏观调控任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
与此同时,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产业结构的矛盾相对突出出来。
到了“十一五”后期这种矛盾已经非常严重。
我国的产业结构,无论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也包括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还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都存在着极为不合理的状况。
特别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程度更加严重。
具体表现就是许多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除了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点名”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以外,还有一些行业或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于有的新兴产业也不例外。
比如,新能源产业是我国亟待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新能源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在“一哄而上”。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提出建设新能源基地,甚至有的把新能源当做支柱产业来发展。
“一窝蜂”发展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仅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
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中,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十分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一直在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不懈的“斗争”,比如,差不多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有
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但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始终与我国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相伴而行。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那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长期的现象,或者说是一种常态。
这意味着,即使是某种合理的产业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也会变得不合理。
因此,每个时期都会面临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有些行业仍在重复建设。
一是外需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难以解决。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中国出口呈现急剧下滑趋势,导致大部分为外需服务的生产能力出现过剩,其中不仅包括纺织、鞋帽、箱包等低端产能,而且还包括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等高端产能。
二是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传统行业产能已经过剩,但在建和新建项目仍有较大的规模。
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左右,目前实际需求为4.7亿吨左右,1.9亿吨左右产能出现闲置。
水泥行业总产能达到17-18亿吨,而市场需求量大约为14亿吨,存在3-4亿吨过剩产能。
三是部分新兴行业也显露产能过剩迹象。
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目前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需求市场尚未充分建立。
但是在本轮大规模投资的刺激下,部分新兴行业由于新建项目快速增长,产品需求相对滞后,已经出现产能过剩迹象。
同时,部分投资项目存在前期工作不扎实、项目管理不规范、项目趋同化倾向突出等问题,重复建设有所显露。
2、投资增长主要依赖政策拉动,支撑投资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
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靠投资、投资靠政府"的特征。
在政府大规模投资和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合下,出现了国进民退和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争利的局面,部分国有资本大规模进入竞争性领域,挤出了社会投资。
如国有企业在各地土地拍卖中频频成为"地王",中粮收购蒙牛,国有亏损企业山东钢铁收购民营盈利企业日照钢铁公司,民营航空公司基本退出航空运输领域等。
社会投资由于受到市场信心、国外需求、融资约束、市场准入限制等影响,增长乏力,尚未出现由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的增长动力转换趋势。
3、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隐含系统性金融风险。
温州老板出逃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体现。
针对类似问题,国务院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在融资方面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4、内需不足实际导致了外销过大。
中国出口产品的较大比例是制造业提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就是说,中国出口竞争力主要靠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资本和技术因素。
为了保住外销市场,并且能够不断增长,就压低劳动者的工资。
所以低工资是支持外销的重要举措,是外销迅速增长的重要条件。
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廉价劳动力,提高了劳动者的工资,中国就不可能有比较优势。
而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劳动力价格势必上升,如果产业结构得不到合理的调整,这种未富先老的情况会导致产业产能急逐步下降,经济衰退也就不可避免。
与此同时,外销过大造成企业过分依赖于国际市场,而人民币升值和国外经济波动的种种问题表明继续靠出口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已经是困难重重。
5、农业方面,个人认为我国的农业发展陷入了困境,庞大的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和土地资源不足的现状导致了人地矛盾十分严重,而农业技术水平落后也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
近年来,农业投入资金虽有所改善,但是农业的落后仍被人们所诟病,以中国目前的状况如果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方式会解放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会流入城市,然而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这样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6、工业方面,中国的工业一直是高消耗高污染,技术水平低,尽管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有所改进,但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在短时间内仍然无法实现。
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一直大力支持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不乐观的看我国的重工业只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如果没有巨大的能源、矿产作支撑,那中国的重工业寸步难行,技术上的难题是产业结构转变的主要瓶颈。
7、第三产业可以理解为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范围经济,其主要的先期成本就相当于第二产业的投入,在第二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基础上投入少量的资本就可以在第三产业中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个人认为他是完全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状况的。
综上所述,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以信贷导向和政策导向为主要的方式,因此中国的企业无论处在哪一产业当中,只要没有国家的支持,可以生存,但是不会有大的发展。
而在低效率和寻租行为泛滥的政府面前,真正有机会为产业结构调整做出贡献的企业寥寥无几。
于是中国就有了大企业“烧钱”,小企业没钱的局面。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应该是第一产业不敢调,第二产业不会调,第三产业不用调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