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从一定程度上讲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从一定程度上讲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从一定程度上讲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可当今很多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还不是很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大学里应当首先学会做人,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服务于社会。

现代社会需要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诚信教育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诚信教育通过确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价值,从而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以保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诚信教育过程中,应着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管理制度规范。

高校教育中影响大学生主体人格建构的因素很多,在此仅谈谈在诚信教育中建构学生主体人格的一点思考。

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和守信。

诚实,就是动机在于传达真实信息的一种行为;《辞海》对“守信”的解释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

前者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修养,而后者却是着力于人际间的伦理关怀。

诚信张扬了人性,弘扬了道德关怀,不仅是一种童叟无欺的商业精神,也是一种道德意境,因为它关注如何做人的问题,关注如何提升人生的境界,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互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人文关怀。

诚信所蕴含的这种道德追求,在本质上完全契合于新时期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因为高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固然是培养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在道德意义上也正在
于寻求和培育更为健全的人格,更为完善的人性。

就此而言,诚信不啻是构建主体人格的一个新的道德楔入点。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大学生应以建设祖国为己任,把建设大而强,福而美得祖国作为自己的终生理想。

只有树立诚信意识,才能真正忠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并为此奋斗终生。

我个人认为,诚信道德是维系这个社会正常运行的潜在规则,正如书本上讲,道德的本质只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他反应了这个社会,又服务于这个社会。

要想社会整体正常有效的运行发展,作为社会组成体的每个人都应该自觉树立良好的诚信道德意识,其中大学生尤为重要,那么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应该从下面几个方向入手。

一,树立主体意识
诚信教育在理念上,必须注重以人为本。

教育的根本在于受教者本身,从这几年的学习经验来看,我觉得自我教育应该是教育的重点,学习关键是自我领悟,把自己看做主体,去体会,去感悟。

这一点我想现在很多大学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二,了解中国传统道德,注重与时俱进。

诚信道德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习这些沉淀下来的精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诚信道德的崇敬感,有利于诚信道德的形成。

与时俱进则是要求大学生跟上时代的发展,将传统与现时代相结合,了解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为自己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诚信教育与主体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确立了主体意识,发展了主体能力,便开始寻求主体价值。

当代大学生既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中,又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后备军。

他们的价值发挥离不开这些客观环境,同时这些客观现实又是他们价值展现的舞台和实践的结果。

这一客观事实决定大学生寻求主体价值,离不开诚信精神的支撑。

首先,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

人要发挥价值一步也离不开社会之光的普照,大学生得以实现人生价值就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与社会开展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等实践中实现的,诚信是保障这些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资本。

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回国前,写了一封公开信。

在任中国研究院院长期间,他接触过很多中国学生,有很多感触。

他在信中说的第一点就是:事业要成功,需要恪守一些原则,而这些原则是他所遇到的中国学生所最缺乏的,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诚信、正直。

一个人对社会来说,首先是诚实守信,第二才是才能,如果有才能,而不守信,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比能力差的人造成的更大。

大学生缺少诚信会使他们在社会上遇到更多危险,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

因为任何人都怕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人。

一旦你做了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事情,就会在你的人生履历上留下痕迹,以后你在社会上就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也就谈不上体现主体价值。

其次,
从社会角度看,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契约经济、诚信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

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后指出:“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的手段。

……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

[5]”特别是在WTO的框架之中,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对诚信的要求更广、更高。

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各大小公司应聘都遭到拒绝的原因就是:在他个人信用卡上有3次公交车逃票纪录。

正如康德所说:“由于说了一个谎,一个人抛弃了,甚至可以说彻底毁灭了作人的尊严。

[6]”另外,目前我国在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这种建设方针本身内含诚信,它们也对贯彻的主体提出了诚信的要求。

由此可见诚信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道德标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作为未来国家政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之本。

四、关于实践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要培养大学生主体人格,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育理念应以人为本。

诚信教育在理念上,必须注重以人为本。

要树立大教育观,打破以往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谈道德的难以取得实效的空洞说教的教育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大学
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对象的“自我”作用。

因此,在诚信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自我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

“教育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逐渐达到道德上的成熟”[7],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上来,着眼于人才的成长,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代发展同步。

2.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诚信教育在内容上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拓宽教育内涵。

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要求我们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上必须注入时代精神,使传统的本土化的诚信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尤其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诚信意识要和规则意识结合起来。

现代诚信观念不仅是一个处理个人之间关系的“私德”,更是一个处理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公德”。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人们在道德上的最大促进作用,就是规则意识的强化。

规则和诚信是紧密联系的,规则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必然失落。

大学生的诚信方面的问题和社会上规则意识的薄弱紧密联系,有些已经渗入到学校内部。

我们应当把诚信教育和规则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懂得:规则的制定是按规则进行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不能违反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是诚信意识要和创新意识结合起来。

诚信观念侧重实事求是、信守诺言,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创新、突破常规。

诚信和创新的关系也就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

”诚信要求积极改造社会,包括使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诚信的回归,这就需要创新、出新思路,诚信与创新的结合基础是社会责任感。

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进行审视,在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上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以期大学生诚信之树常青,不断朝现代化、国际化迈进。

3.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诚信教育在管理上,必须实现制度规范化,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和奖惩制度。

诚信道德的形成必须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作保证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作后盾,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认识的层面上。

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的关键在于人与制度之间必须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得每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

若诚信不能得到利益保证,欺诈不能得到应有制裁,诚信将会遭人践踏,尽管它是道德的、正义的、崇高的。

因此,我们必须在大学生中建立一套信用制度,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建立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机制。

给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以及奖罚状况,并依据个人档案作为学生评优获奖、入党保研、升学就业、发放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缺失诚信的学生要给以惩罚,如不能参与评先评优,不能担任学
生干部,情节严重的要给以校纪处分。

学校还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如对考试作弊、违反毕业协议、借贷不还等问题的处理制度等,把这些制度纳入整个诚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让硬制度和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