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思想史1. 国家产生的标准:1由原先的按血缘划分国民变为“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2氏族社会的民主制度瓦解,“公共权力”设立,氏族民主选举制或禅让制变为世袭制。
公共权力就是将以往氏族成员所具有的权力剥夺,改为统一由部落首领或王来行使。
出现了专门的军队、监狱及各种强制机关,并成为公共权力的象征。
夏出现监狱,称为夏台、圜土。
2. 刑起于兵,礼发轫于祭祀与习俗。
祭祀、礼、行为规范、习惯法3. 神权法思想概念:是将人间的统治权以及社会制度包括法律说成是神的旨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特征:1神或上天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而国王的统治权来源于神2统治者所宣布的法律、法令是神的意志的体现,有些甚至就是神的直接命令。
因此,违背法令就是违背神意。
为了顺应神意,必须严厉制裁违法者。
3在司法审判活动中若遇到疑难问题,须通过特定程序,直接由神裁判。
4. 以德配天的内容:1周人认为天是公正的,其与任何人都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天命是可以转移的。
2天命的转移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德。
周人看来,王权来源于上天,也来源于统治者自身的德性,只有敬天地鬼神还不足以受天命,只有敬天地鬼神的同时又有德,才能受天命。
3德的中心内容是保民。
民是统治者的镜子,统治的好坏从民意中可以窥见。
5. 西周思想: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周公提出)6. 宗法制内同:1以血缘为纽带确定尊卑贵贱的等级。
血缘与王室愈近者在国家与社会中的地位就愈高,身份也就愈尊贵。
2以嫡长子为核心的嫡长子继承制。
即天子、诸侯、大夫、士等身份皆传于嫡长子。
7. 西周礼治思想的内容:1亲亲,是指亲爱自己的亲属,最重要的是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小宗服从大宗;分封和任命官吏则依与王室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定,使亲者贵、疏者贱,即任人唯亲。
其确定和维护的是宗法等级制度2尊尊,是指下级官吏或身份等级卑贱的人必须尊敬和服从上级官吏或身份等级高贵的人,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上下等级制度不得僭越。
其更强调的是君主的尊严,即尊尊君为首3长长,男女有别。
是指年幼者应尊敬年长者。
男女有别则是强调男尊女卑及男女授受不亲。
8. 礼不下庶人,主要指周人的宗法之礼不适用于外族的人。
各级贵族依礼制而享受的权力,庶民更是无权享用。
并不是说平民以下的庶人不受礼的约束,而是礼的作用在于调整宗法等级秩序,不同的社会关系由不同的礼来调整,不同身份等级的人适用不同的礼。
9. 刑不上大夫:主要指宫刑不得适用于大夫以上的贵族,而刑罚的锋芒主要是针对被统治者。
并非是说刑罚一律不适用大夫以上的贵族,而是指刑罚的制定目的和适用对象不是针对大夫以上的各级贵族,而是为了防范和制裁普通平民或庶人。
10. 罪人不孥:孥,妻子儿女。
眚:过失犯罪。
累犯成为惟终,偶犯成为非终11. 周公法律思想对中国传统法的影响:1综合治理的礼治模式。
周公的礼治体系确实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德、礼、教、罚都是这个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注意对刑罚负面作用的控制。
与教相比,周公认为刑或罚是一柄双刃剑。
周公对刑可能导致的社矛盾的激化,统治者失去民心,并由此失去天下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周公强调教应是治理天下的主要手段,力图做到用严谨的态度,准确、适度的惩罚手段,将刑的副作用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3德成为预防犯罪的防线。
在周公的思想体系中,德被强调并与天命相连,经儒家弘扬,成为中国人追求的价值取向。
12. 管仲: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邓析因私造竹刑而被郑国贵族处死,他彻底否定传统的礼治。
13. 孔子礼治理想内容:1仁的含义,根本意思是爱人。
处理家族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处理君臣关系应该君使臣以礼,臣事臣以忠。
要求人们做到孝悌和忠恕。
西周礼治的主要内容孝忠节义等伦理观念在孔子的学说中得以保留,且成为仁的体现。
2礼治与仁的关系。
礼治是达到仁的途径,礼是仁的表现,是培养仁心的基本方法3孔子的理想是建立礼治社会。
孔子运用道德说教的方法,将西周的治国方式理论化,建立了被后人称为礼治的思想体系。
14. 孟子仁政思想:11人性善。
性善是仁政的基础。
孟子认为孔子所提倡的仁是人的天性,善是人皆有的本性。
仁义礼智发端于人之本性的、天经地义的道德观念和规范正是仁政可行,而且必行的天然依据2民贵君轻。
民贵君轻是仁政的核心,也是孟子思想最为宝贵之处。
孟子认为君主若为政不仁,便失去了作君主的资格,人民也就可以抛弃甚至讨伐他。
3兴教化。
兴教化是推行仁政的方法。
孟子主张的统一不仅是政权的统一,更主要的是人心的统一。
孟子的仁政思想使儒家的法律主张更具说服力。
15. 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思想内容:1法是由人制定的。
意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人而不是法,国家治理得好,首要前提是君主的素质,而不是制度的优劣。
即,法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作为统治者的人的好坏2法是由人执行的。
即使有了良法,也还的靠人来掌握和贯彻,否则便会成为一纸空文,不能发挥其作用。
3任何法度都不能对复杂、变化多端的国家大事、社会生活概况无遗,而且法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随机应变,法的漏洞需要人弥补。
16. 隆礼至法:是荀子的主张,体现了荀子的思想体系以儒为本,兼采各家之所长的特点。
隆礼指遵奉礼治,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弘扬。
至法,即重视法律的作用,是荀子吸取了发夹的理论提出的。
17. 17.为政在德:是孔子的主张,其继承了明德慎罚的思想,德治的主要内容是反对统治者实行;以力服人的霸道,反对统治者横征暴敛、严刑峻法;主张兴教化,实行以理服人的王道。
18. 有耻且格:用礼与道德去感化人民,人民才会有羞耻之心而不去犯罪。
19. 商鞅法信权:法,国家颁行的法令,商鞅认为法颁行时必须完备、准确、切实可行。
信,指守信,法一旦颁行,就应该遵循不易,绝不受舆论、亲情等其他因素干涉,实际上是强调法的权威性。
权,指君主所独有的集一切权力于一身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20. 韩非:法术势统一。
申不害术治。
21. 法治的合理性:1法治较礼治更公正。
法家认为,法治具有传统礼治无法比拟的公正性。
法是客观的,法是国家颁布的客观的言行准则,其所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公利;法的公正性还表现在法家主张发布阿贵,刑无等级。
法律在确立时可以赋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但执行时必须做到公开客观公正2法治较礼治简明,并易于操作。
法家认为当今之世打乱的原因在于名分未定;法可安定天下,还可以富国强兵。
法治使君主从复杂的人情中解脱出来,不必整日埋头于道德环境的营造与人格的修养。
3法治较人质更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
法家认为实行人治,将国家的兴衰存亡完全系于君主一人身上是不明智的。
法治的优势在于:比人治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也较人治更为公平。
22. 实行法治的途径:1以法为本。
首先要有完备的法制,能将君臣百姓皆纳入法的轨道;其次,必须树立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2君主要善用赏罚。
赏罚是推动法治实行的杠杆,赏与罚是君主手中的二柄。
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是君主治臣、是、治民的基本原则。
3法势术结合。
君主治国,以法为本,还必须法势术三者结合,法是君主治国的原则,在以法为本的基础上,君主还必须具有能够推行法治的权势和办法。
23. 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1王者法天的神权法思想。
中国的帝王并不受制约,在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中,皇帝应该依照上天的旨意而行,即王者法天,否则会遭到天谴;三纲五常是正统法律思想维护的核心2德主刑辅的德刑关系说。
其主要内容是主张在治国中以教化为主要手段,以法律制裁为辅助手段,以此维护伦理道德。
但是无论从体现天意的阴阳变化上说,还是从人有贪恶仁善之性上说,刑的废弃都是不可能的。
3礼律融合、法有等差的立法主张。
正统法律思想用阴阳变化来解释等级制,使等级制合法化、神秘化。
在立法上,正统法律思想将礼所体现的等级精神贯彻于法律之中4《春秋》绝狱的司法主张。
其核心是原心定罪,即根据人的主观动机意图愿望来确定其是否有罪。
《春秋》绝狱是礼法融合在司法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其反映了正统法律思想将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将儒家推崇的礼置于法律条文之上的观点。
5顺天则时的司法时令说。
是正统法律兼容阴阳学说的体现。
正统法律思想认为天人合一,人间的赏罚应与天意相符。
24. 正统法律思想的特点,影响:特点1以儒家为本的正统法律思想的主导地位自秦至清不曾动摇。
2以礼为本、礼法并举、刑教结合缓和了社会矛盾,中国古代呈现出开明专制的气象。
影响:积极意义,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维护了当时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而且纠正了秦法治的偏差,使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消极影响,王者法天的神权法思想将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无法有效地扼制君主以喜怒而滥施赏罚。
《春秋》绝狱又使法律成为经义的附庸,造成了人们的法律意识淡化,司法时令说有使赏罚不能及时、准确的副作用。
王安石的法律思想:1三不足的变法理论。
天变不足畏:自然界的灾异与人类社会的变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即便同时发生,也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祖宗不足法:法令从来都是统治者根据时代需要而制定的,不可能一成不变。
人言不足恤:主要指不必在乎那些反对变化的流言飞语。
2主张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王安石认为当务之急是废除旧法、弊法,创立新法、善法,但是单有好的法律不足以治理好国家,还必须依靠好的执行官吏来贯彻执行。
因此,主张加强对执法官吏的培养,要求他们必须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25. 存天理,灭人欲的内容:1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程朱理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法律思想的知道原则2朱熹用区分天理、人欲的方法来裁判历史,认为夏商周三代是天理流行的时代,三代以下则是利欲之私泛滥的时代3朱熹认为,纲常名教是本,法律制度是末,变法就是要巩固纲常名教,所以在指导思想上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不能本末倒置。
4朱熹特别重视发挥人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5朱熹试图弥补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偏重功利的弱点,主张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指导,端正人心,整饬风俗。
26. 论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内容:一、重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体制天下的大害,就在于君主,君主专制正是天下动乱的根源。
所以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
并提出具体的设想:1恢复宰相,以分军权2学校议政,以限君权。
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还应当是表达民意、议论朝政,帮助天子治理天下的机构。
3地方分治,以制集权。
他主张削弱中央集权,实行地方分治4君臣共治,以弱君权。
他没有否定君主制度,但是主张建立一种开明的君主政体二、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他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认为只有重构了天下之法这样良好的法律制度,才能充分发挥贤能之士的才智,更好地为天下之人谋利27.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1民族主义:基本内容驱除鞑靼,恢复中华。
新民族主义是指要在国内各民族平等、自治的基础上,使其融合为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解除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